「我們老人每天吃飯是一樁麻煩事,之前吃過上門配送的助餐,但是飯菜單一,不合口味。現在街道這個食堂菜品豐富,我可以自己點菜,以後吃飯的問題就解決了。」在五裡橋街道社區長者食堂,70歲的金阿姨點了小河蝦、炒鱔絲、木耳山藥、蛋羹……這頓飯,吃得開心。
一個老年助餐點,不稀奇。如果一個老年助餐點,既服務老人,也服務社區白領,那就不尋常了。公共財政資源有限,社區養老事業如何可持續?五裡橋街道老年食堂開張一月,「老少鹹宜」各得其所,共建共享,精細化為老服務,讓社區為老服務可持續。
圖說:五裡橋街道社區長者食堂。五裡供圖(下同)
分時就餐
井然有序各得其所
這個開在蒙自路、中山南路路口的老年食堂,有點特別,其中一個規則是——長者優先,食堂通過「分時分區」,保證老年人能夠優先享受就餐服務,老人可以通過辦卡享受一定的優惠。
中午尖峰時間段,食堂一樓就餐區只對社區老年人開放,社區白領及其他就餐人員需上二樓就餐;同時,老人的就餐服務從上午10時30分開始,社區白領及其他人11時45分後方可就餐。
開張當天,食堂接待了150餘名老人,很多周邊的老人都聞訊趕來試吃,讚不絕口。原本,一日三餐要自己打理,既辛苦也不實惠,現在好了,這裡離家近,過來點個兩菜一湯,實惠又好吃。
過了11時45分,餐廳裡,「銀髮」越來越少,「黑髮」越來越多,先後就餐井然有序。
補貼細化
讓老人更有獲得感
老人就餐,補別是直接發給老人,還是給餐廳運營方?五裡橋老年食堂選擇了前者。
社區不同年齡段、不同經濟條件的老年人可通過辦理就餐卡享受特定的優惠,具體優惠措施包括:街道戶籍低保、低收入老人,充值100元送15元;街道戶籍70歲以上及社區孤老、殘疾人、失獨家庭,及80歲以上獨居老人和純老家庭,充值100元送10元;街道戶籍60歲以上老人充值100元送5元。社區老人可向戶籍所在地居委提出申請,居委審核無誤後出具用餐證明,老人憑用餐證明即可在社區食堂辦理優惠。重陽節等特定節假日,街道也將通過五裡橋城市愛心共助會等社會組織開展愛心活動,向特定對象免費送餐或提供優惠。
一個平臺
共建共享可持續
五裡橋街道老齡人口佔總人口比例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高齡化、空巢化、獨居化突出。街道黨工委深入開展調研,廣泛聽取意見,從老人的需求願望出發,推出了一系列養老服務新舉措,社區長者食堂便是其中之一。
「我們設立這個老年食堂的邏輯是——創設一個平臺,資源共享,讓養老事業可持續。一來,食堂就是一個養老平臺,有限的政府補貼要直接發給老人,讓老人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二來,食堂經營方一邊公益服務老人得到政府扶持,一邊有機會從事市場經營保障盈利發展;三來,社區白領得到就餐便利,也間接參與社區為老事業。」五裡橋街道黨工委書記沈永兵說。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姚麗萍
記者手記>>
長者食堂,辦得有意思,既滿足了不同群體需求,特別是老人需求,也保障了公益事業可持續。
原本,街道只為食堂提供免費場地,補貼是直接發給老人的,食堂要活下去持續為老人服務,就得靠自身造血,而市場化的白領就餐讓這個老年食堂有了造血能力。
長者食堂,新事一樁,開張一個月,菜品如何更適合老人和青年白領的口味,食堂就餐和養老院運行如何並行不悖,有商量有磨合有實踐,更有喜悅有期待有發展,祝福老年食堂越辦越好!
姚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