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正被生物識別技術代替 不用密碼的智慧型手機已無處不在

2020-12-27 騰訊網

BI中文站 12月28日報導

似乎每一款高端智慧型手機(甚至許多不太高端的智慧型手機)上都已經具備某種形式的安全功能,包括利用身體部位作為身份驗證的一種形式。很多手機會掃描你的指紋,甚至你的臉。這些被稱為「生物識別」的功能已經成為行動裝置上的標準配置,因為它們提供了多種不同的功能。

2004年10月14日,在倫敦舉行的國際生物識別會議上,一名男子正使用虹膜識別掃描儀

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物識別技術被用來解鎖像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這樣的設備,以進入它們的主屏幕,在那裡你可以保存所有文件、應用程式和私人數據。最常見的生物識別技術包括指紋掃描、面部識別、語音識別以及虹膜掃描。

1.指紋掃描

2013年蘋果推出iPhone 5S時,它是首款配備指紋掃描儀的智慧型手機,看起來似乎像是科幻小說裡的東西。用戶可以在iPhone上註冊指紋,並用於解鎖手機。之後,他們將能夠在處理蘋果行動支付服務Apple Pay付款之前,做些類似於身份驗證的事情。

iPhone 5s是首批採用指紋掃描儀的主流設備之一

自從iPhone 5S發布以來,許多智慧型手機製造商紛紛效仿,並推出了自己的指紋掃描儀。僅在2017年,配有指紋掃描儀的智慧型手機數量已經達到驚人的程度,其中包括蘋果的iPhone 8/8 Plus、三星的Galaxy S8和Galaxy Note 8、LG的G6和V30、華為的Mate 10、谷歌的Pixel 2和Pixel 2 XL、OnePlus 5和5T、Essential Phone以及HTC的U11。

2.面部識別

三星的Galaxy S8是最早出現面部識別功能的旗艦智慧型手機產品之一,但谷歌也在2011年推出了一款帶有該功能的智慧型手機,儘管其也是三星製造的設備——Galaxy Nexus。在那個時候,Face Unlock被認為過於花哨,使用起來並不特別容易。谷歌的Nexus系列在Android社區之外也鮮為人知,這讓面部識別功能變得更加晦澀難懂。

Galaxy S8幫助推廣面部識別來解鎖你的手機,蘋果也將面部識別功能引入高端iPhone X中,這是第一款沒有物理home鍵的iPhone,也是首款放棄蘋果傳統Touch ID解鎖方式的iPhone。在iPhone X上註冊你的臉部後,用戶只需將設備舉高至臉部,就可以即時訪問他們的主屏幕,或通過Apple Pay支付購物。

雖然Face ID已經足夠安全,可以對Apple Pay的購買進行驗證,但許多Android智慧型手機上的面部識別軟體卻被認為不安全,不能用於銀行或行動支付應用。不過,許多Android設備仍有多種生物識別安全選項。此外,用戶可以同時註冊多個不同選項,或者將它們設置為不同的功能。例如,用戶可以設置面部識別來解鎖設備,但是使用指紋掃描來驗證購買。

這款Galaxy S8手機有面部識別、指紋和虹膜等生物識別功能

有些設備也有安全文件夾,或者允許用戶使用其他帳號,用戶可以在其中儲存敏感信息,比如與工作相關的數據。即使在設備用戶已經登錄到智慧型手機的主要部分後,也可以使用生物識別功能來訪問這些區域。智慧型手機上的面部識別技術正開始流行起來。除了iPhone X和Galaxy S8之外,近期還推出了包括Galaxy Note 8、LG V30、OnePlus 5T、HTC U11、華為P10、Moto G5、小米Mi 6和小米Mi MIX 2等新產品。

3.虹膜掃描

智慧型手機上存在的虹膜掃描可能比許多消費者意識到的更普遍,主要是因為這一功能已經被包括在許多不知名的設備上,還有些則在海外發布。第一批使用虹膜掃描的智慧型手機包括2015年發布的富士通NX F-04G和微軟Lumia 950。三星也在2016年推出的命運多舛的Galaxy Note 7上配置虹膜掃描功能,之後又應用在2017年推出的Galaxy S8和Galaxy Note 8上。

就像面部識別那樣,虹膜識別可以讓用戶在設備上註冊虹膜。要想解鎖手機,用戶只需將手機舉高到臉部,並將掃描框對準眼睛。像許多Android智慧型手機上的面部識別功能一樣,虹膜掃描也被認為不夠安全,無法被用於驗證銀行和支付相關的應用。它基本上就是用來滿足用戶偏好的。

在Galaxy S8和Galaxy Note 8等設備上,用戶可以同時註冊虹膜掃描和面部識別功能,但除了指紋掃描儀外,用戶任何時間都只能設置一個生物識別選項。用戶還必須有pin碼、密碼和模式安全措施作為備份,以防任何或所有生物識別選項失敗。

4.語音識別

有趣的是,在蘋果、谷歌、亞馬遜以及微軟等幾個大品牌力推聲控硬體和軟體助理的時候,語音識別作為一種生物識別選項卻並未被普遍接受。儘管如此,這類產品和技術依然很容易得到消費者的支持。LG V30智慧型手機包括語音解鎖功能Voice Print,用戶可以設定一個手機能夠識別的短語,充當解鎖指令。

LG V30是為數不多的將語音識別作為解鎖功能的設備之一

語音識別也通過Smart Lock的設置,在Android作業系統中紮根。用戶可以使用Google Assistant註冊語音,然後在他們的Android智慧型手機上啟用「語音匹配解鎖」(Unlock with Voice Match)設置。(編譯/金鹿)

相關焦點

  • 再不用記冗長密碼了,「刷臉」時代來了
    沒帶錢包,沒帶手機,也能隨處買到東西,憑藉著長相,誰也動不了你的帳戶,或許這就是支付寶給予「刷臉」的定義。讓計算機讀懂並認出人臉,其背後得益於近年來人工神經網絡及深度學習技術的蓬勃發展,隨著這類技術的不斷完善,依靠對人臉等生物特徵識別就完成身份認證和支付的生活,正離我們漸行漸近。
  • 加速度傳感器 語音密碼識別 原來手機是這樣「竊聽」的!
    更加弔詭的是,當你打開手機設置,想要關閉某些App的麥克風權限時,卻赫然發現這個App根本沒有這一權限。沒有授權麥克風,「偷聽」究竟是如何實現的!《IT時報》記者通過採訪發現,這並不是天方夜譚,至少有兩種目前已被發現的技術手段,完全可以讓手機App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偷聽」你。
  • 指紋識別能否完全取代「密碼和鑰匙」?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62252.htm  以指紋識別為代表的生物身份認證技術,正在顛覆「密碼和鑰匙」的世界。然而,由於整個考勤機市場較小,被關注少,十幾年來隨著識別技術的發展,在用戶體驗感上無重大創新突破。  深圳哆啦愛夢科技有限公司的創業項目「旺財網際網路考勤機」,將PC端、考勤機端、手機app端通過雲端融合,免去傳統的機器從連接、數據傳輸同步、人工比對等繁瑣的步驟,做到隨時隨地查看考勤,智能統計考勤。通過PC端智能設置排班時間,簡易化報表展示輸出。
  • 雙語:揭秘為什麼指紋識別不能代替銀行卡密碼?
    銀行投入大量資金,用指紋技術取代密碼和個人識別碼。   Most already allow customers to log in to their mobile banking app by holding a finger against a sensor on their smart phone.
  • CHINADAILY | 聲紋識別可能是密碼的另一種選擇
    現在最受歡迎的生物識別認證方法之一是人臉識別,但深圳的一家初創公司正將人工智慧和聲紋技術結合在一起作為另一種可行的方式。Gygya的調查發現,在包括指紋識別、人臉識別和虹膜識別等各種生物識別認證方法中,聲紋識別是第二受歡迎的。
  • 手機如何查看已連接WiFi的密碼?很簡單
    手機如何查看已連接WiFi的密碼?> 2017年12月04日 10:55作者:孫端編輯:孫端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只要連接上一個
  • 行動支付驗證從密碼、指紋到人臉識別,哪一種識別技術最安全?
    對於現在的國人來說不管是出差還是出門其實最方便的一件事情就是不需要考慮帶現金的問題了,只需要攜帶一部手機和一個充電寶就幾乎可以滿足一切需要了。而這一切都得益於網際網路科技的發展和行動支付技術的進步,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中國的行動支付已經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或地區。
  • 用眨眼吐舌頭代替密碼 谷歌開發手機表情解鎖技術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6月7日報導】題:忘了密碼吧,很快你就可以通過皺皺鼻子、吐吐舌頭來解鎖手機了  谷歌已申請專利,讓用戶通過做出表情而不是輸入密碼來解鎖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  最新谷歌安卓設備已經具有內置「人臉解鎖」特性,利用人臉識別來解鎖手持設備,但這項專利將更進一步,增添了額外的「鮮活」特性。
  • 指紋識別已經落後!世界銀行106頁報告解密7大生物識別技術
    數字識別(Digital Identification)因其在智慧型手機的應用為人熟知,並服務於金融、醫療、教育等重要領域,提供高效的社會保障服務,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本期的智能內參,我們推薦來自世界銀行的數字識別技術概論,從數字身份的含義出發分析技術應用潛在的社會影響,評估其技術進展、剖析核心技術。
  • 眼紋識別技術大顯神通 一眼認出你
    人類的身份認證識別,從前幾年帳號+密碼的時代轉變為現在手機號+驗證碼的時代,多帳號通用登陸依然過多綁定於電子設備。隨著人類與機器共享的「秘密」越來越多,安全係數越來越大,基於密碼的識別方式已日趨無力。人類亟需從「我們主動讓系統認識我」,到「系統自主認識我」的方式轉變,這將是下一個認證時代的常態。生物識別將打上一條印記,提供新的體驗方式。
  • 密碼解鎖易破解 常見手機解鎖姿勢匯總(全文)
    首先編輯在這裡先簡單地將下文中要提到的各種加密方式分成了兩類:僅通過屏幕操作的「密碼類」和需要藉助手機上傳感器的「生物特徵類」。其實還有一類是「智能穿戴式解鎖」,不過因為它需要額外購買智能穿戴設備,所以這裡不做討論,只討論手機自身。下面,我們就從「密碼類」開始,它包括字母數字密碼解鎖、圖案解鎖、敲擊解鎖和筆跡解鎖。密碼解鎖(數字、字母、PIN碼)方便性:★★★☆☆安全性:★★★★☆
  • 電容式指紋引領生物識別技術升級
    近幾年,在智慧型手機、移動互聯、人工智慧等技術的大力推進之下,生物識別技術迅速普及,人臉識別、指紋識別早已不再是公安刑偵部門專門使用的了。人們每天都要用指紋解鎖、刷臉打卡。在進行身份認證時要提供生物密鑰,在進行交易付款時要提供生物密鑰,在籤訂合同時還是要提供生物密鑰。
  • 「簡單密碼」被銀行叫停
    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銀行並沒有對密碼採取嚴格的規定,只是要求在4位數以上,後來,銀行密碼統一規定為6位數。1999年開始,銀行存取款必須使用密碼就變成了硬性規定。因此,還有不少市民還保留使用「簡單密碼」。
  • 新一代密碼崛起 腦電波與笑臉齊飛
    相較而言,腦電波密碼則跳出了傳統密碼的範疇,屬於另一個身份認證領域範疇——生物特徵識別。目前,應用到生活中常見的生物特徵識別碼包括指紋、掌紋、虹膜等。高海昌解釋說,生物特徵具有唯一性,而且不用記憶任何密碼,在一些對安全性要求比較高的場合得到了應用。
  • 密碼將被取代 科學家用腦部掃描來識別身份
    密碼正在面臨被淘汰的境況,它們不僅難記,而且還容易被破解,對於那些想要竊取你的敏感數據的人來說,密碼是一個相對簡單的方式。一旦密碼被竊取,你的所有隱私都將處於不設防狀態。  鑑於這個原因,科技公司和科學家們紛紛開發基於生物特徵識別的替代解決方案,智慧型手機上的指紋傳感器就是最好的例子,指紋的複製或竊取都是非常困難的,如果解鎖的人不是你本人,手機內部的信息就很難被別人獲取。
  • 後易科技推出NOPASS智能密碼管理硬體引關注
    首先,NOPASS並不僅僅是所謂的「密碼好記星」,而是真正用生物識別技術「替代」傳統密碼。打個比方,僅僅記錄密碼,就好比做好一扇把所有鑰匙藏起來的門,所有用戶數據掛在雲端,昭告天下然後擺出一副密碼已藏好你卻找不到的架勢,一旦門被攻破,後果可想而知。另外,如果不能解決登錄安全,也像極了保鏢在家保護你,出去沒人管的徒勞無功。
  • 手機如何查看已連接wifi的密碼
    wifi 的出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有了wifi就等於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流量了,現在的智慧型手機連上wifi後就會自動記住密碼,時間久了之後我們就會忘記密碼,當我們需要用新一個設備去連接這個wifi時怎麼辦呢?下面我們用最簡單的方法查看wifi的密碼。
  • 模仿遊戲:密碼技術的較量
    故事主要聚焦於圖靈在二戰期間協助盟軍破譯德國密碼系統Enigma密碼機的經歷,這只是密碼技術對戰爭影響的一個縮影。  密碼技術和戰爭  戰爭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情報,情報的保護需要密碼技術,於是密碼技術就伴隨著人類的戰爭史一直發展和演變。
  • 暗網出現史上最大帳號密碼資料庫洩露,如何用技術防止帳號遭殃?
    雖然 Hansa 和 AlphaBay 這兩個最大的暗網市場已被關停,交易行為受到了一定的打擊,但這並不意味著暗網的交易被完全遏制。近日,暗網監控公司 4iQ 發現了高達 41GB 的數據文件,其中包含 14 億個明文存儲的帳號郵箱和密碼等登錄憑證。這次數據洩露嚴重嗎?研究人員認為,這是迄今為止「在暗網中發現的最大的資料庫集合」。
  • 手機指紋解鎖和密碼解鎖,哪個更安全?
    信息學和密碼學的領域裡有一個「熵」的概念,用來評測密碼的安全性。密碼熵裡邊有兩個關鍵變量L和N,表示在N個符號的範圍內,去隨機選擇長度為L的密碼,得到的值是52.7。而指紋只要採集的位置、面積、形變角度等存在不一致,收到的信息就會不一樣。正因如此,很難定量判斷指紋的唯一性和不確定性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