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為緩解就業壓力,不少省份公務員招考增加了招錄職數,公考報考一時火熱。記者深入公考培訓機構調查發現,當前火爆的公考培訓背後,暗坑著實不少。
1
玩噱頭、賭概率,「不過退款」穩賺不賠
近幾年,以「國考」「省考」等為代表的公務員考試一直保持很高的招錄比。辛苦備戰公考,仍大概率落榜,讓不少考生尋求「上岸」的確定性。瞄準這一需求,一些公考培訓機構適時推出所謂的「協議保過」「不過退款」等保證協議。
「如果考不上還能收回學習費用,相當於買份保險。」一名公考考生說,公考培訓班主要分協議班和非協議班兩種,約定「協議保過」「不過退款」的是協議班。如果考生未通過考試,公考培訓機構會根據協議條款全額退款,或扣除部分學雜費後再退款,以彌補考生損失。
在不少考生眼裡,即使協議班學費比非協議班高出不少,他們也認為協議班「性價比更高一些」。2019屆畢業生劉昊去年參加東部某市的事業單位考試,毫不猶豫地報了標價3萬多的「封閉面試班」,最終被錄用。「就當花錢買個心安。」劉昊說。
抓住考生「想贏怕輸」的心理,一些公務員培訓機構借勢甩出「高價有理」的論調,將協議班學費標得高到離譜。南昌市井岡山大道上的華公教育價目表顯示:「星火封閉筆試班」1.88萬元,「星火筆面協議班」4.98萬元,「星火筆面高端協議班」9.98萬元。
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4.98萬元和9.98萬元的班會籤「不過退款」的協議。4.98萬元班的考生落榜後可得到3萬元的退款,9.98萬元班的考生享受全額退款。
宛如「對賭」的「高價培訓」是否「有理」?業內人士指出,這些高價協議班看上去是在為考生「兜底」,實則是穩賺不賠的「概率遊戲」。培訓機構靠設定退費比例來保證成本;靠賭通過率來獲取全額高學費;靠佔用預收學員資金利息增加盈利——每種花樣都能賺錢,不過是賺多賺少的區別。
採訪中,有些學員告訴記者,協議班退費其實並非易事,還要通過層層「關卡」——提交退費申請繁雜、申請受理後審核拖沓、工作人員百般刁難,退費猶如「褪層皮」。
今年7月中旬,中公教育因遭學員頻繁投訴退費難而深陷「退費風波」,被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點名。
2
欺詐營銷坑你沒商量
記者調查發現,公考培訓市場是一塊誘人的蛋糕,全職培訓師月收入普遍在1萬至3萬元,兼職培訓師一天數千元。高額利潤驅動下,不少公考培訓機構「坑你沒商量」。
——宣傳坑。在微信公眾號「江西公考在線」上,一家培訓機構聲稱「領跑本土公考,通過率高達85%」。業內人士指出,公考筆試自然通過率不到10%,面試自然通過率30%多,兩相疊加下,僅有3%的考生可以「上岸」,所謂85%的通過率是根本不可能的。
某公考機構打出83.4%的超高通過率吸引學員 李美娟 攝
為了佔據市場,一些公考培訓機構瞄準高校市場,以「借雞孵蛋」「拉人頭」為戰術,線上線下齊發力,大肆圈取學員。一名高校學生幹部說,培訓機構會直接和學校團學幹部聯繫,以「活動經費」的名義塞來好處費,以獲得在班會或者班級活動時宣講的機會。
「拉10個好友入群,兩天內不退群就可獲得一份教輔資料;將宣傳文案發到朋友圈或者QQ空間,集齊30個贊就可獲得禮物……」為了搶佔更多資源,不少培訓機構還會利用學生線上「拉人頭」,以提高市場知名度。
——協議坑。準備參加今年「省考」的錢司,兩個月前在一家培訓機構選報了4.8萬元的協議班。她本以為培訓班「貴有貴的道理」,沒想到上當了。
「說好了是小班授課,結果300多人坐在一間大教室裡。」錢司說,「上課後我才知道,報的班無論價格高低,其實都是在一起上課。」堅持了10多天後,錢司決定退課,但是合同協議上沒有退課條款。多次爭取後,錢司要回4萬元退款,剩下8000元被機構以「課時費損失」為由扣下了。
記者將某公考機構的協議提供給律師。律師表示,協議條款更多談及培訓機構的權利,對於退款的限制條件較多,因為是格式合同,考生根本沒有協商餘地。
——師資坑。「我報考了2019年江西省公務員考試,筆試通過但面試沒有通過,不久我就接到一家培訓機構的電話,說邀請我去當講師。」去年大學畢業的唐芬說。
趙潔剛剛辭去一家培訓機構的講師工作。她說,她所在的培訓機構裡,有近半成員是公考落榜後立即轉來當培訓老師的。
記者調查發現,有的培訓機構對師資有一定的要求,但不少小型培訓機構直接從公務員考試落榜學員中選人做培訓講師。
「在有些培訓機構,你只要表達流利,能夠對著答案講題就可以上崗。」一名在職培訓講師說。
為了減少成本,不少培訓機構極少聘用全職培訓老師,只是在備考期才請兼職老師來湊數,而這些兼職老師水平良莠不齊,往往缺乏責任感。
3
難維權、作用微,公考培訓待降虛火
針對公考培訓的市場亂象,記者採訪了多個部門,得到的答案都很「簡潔」。
對於師資問題,人社部門表示,公務員培訓並非技能培訓,目前對培訓機構的師資沒有硬性要求,更無公務員培訓師職稱之說;就價格問題,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表示,培訓機構收費實行市場調節價,「價格高低管不了」,只有「不明碼標價」「不履行承諾」等行為才會管。
實際上,由於缺乏行業標準,無行業協會和相關法規監管,且對從業人員無準入門檻限制,公考培訓行業雖亂象叢生,考生卻很難維權。
「培訓機構之所以敢漫天要價,正是因為抓住了考生求快求穩的心理。」江西財經大學大學生職業發展促進中心主任王玉傑說,平時知識基礎弱、學習能力不夠的考生,很難通過突擊培訓實現「翻盤」。
江西省委組織部一位擔任過公務員面試官的幹部認為,在面試中,考生的問題把握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是很難在短期內快速提升的。有的培訓班會教考生一些所謂「套路」「訣竅」,「而這對考生並非有利」。
多方人士認為,有關部門應及時清查和規範公考培訓市場,打擊虛假宣傳,加強價格行為監管,讓公考培訓回歸理性。
(來源: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