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華山醫院西院一半以上出院病人為非上海本地人口,這一數據意味著什麼?
對於虹橋商務區「大會展」「大交通」「大商務」的「三大」,人們已經不再陌生,你可知道,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東風的勁吹之下,虹橋商務區正迎來大健康產業前所未有的發展大機遇。記者從虹橋商務區獲悉,這裡正在崛起以南部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為龍頭的大健康醫療服務業集群和以北部上海康德萊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為龍頭的醫療器械研發與產業化基地。
背靠長三角地區3億人口的龐大需求和強大的製造業基礎,兩大產業板塊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和上海市印發的《關於加快虹橋商務區建設 打造國際開放樞紐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是他們做大做強的「定星盤」,為今後的快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南虹橋大健康醫療服務業顯山露水
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地處南虹橋的閔行區華漕鎮,記者在現場看到,建設工地上一派熱氣騰騰,好幾棟大樓已經結構封頂。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傑介紹道,上海市衛健委為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制定了「1+2+10+X」社會辦醫發展規劃,即1個醫技共享服務平臺、2家國際綜合醫院、10家高端專科醫院、X家綜合或專科門診部。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規劃用地100公頃,其中一期用地42公頃,二期用地58公頃。預計到「十三五」末,將率先有5家專科醫院建成。
「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的定位既是上海健康服務業集聚發展的重要平臺,也是上海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載體。從已經投入運營的華山醫院西院傳來一組數據就是最好的佐證。」楊傑介紹道,華山醫院西院在過去一年間,共計完成15萬人次的門診量,出院病人達到1.1萬人次。統計顯示,出院病人中50%以上為非上海本地人口,其中不少來自蘇浙皖三省,而對比市衛健委的統計,全市三甲醫院非上海本地人口的就醫比例約為37.8%。
另據他介紹,長三角地區不僅僅為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提供了就診病人,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大健康醫療服務業的發展也離不開長三角的聯動:在一期已經投入使用的醫技門診大樓內,提供第三方檢驗和病理診斷服務的千麥博米樂醫學檢驗所,最早就是在杭州成立,目前,它在杭州、成都、江蘇都有連鎖機構。思俊外科診所,由創立於杭州的張強醫生集團所開設;美中嘉和醫學影像診斷中心與蘇州大學合作,開展醫技人員的培訓;美視美景眼科中心在浙江、安徽也有布局。楊傑還介紹說,目前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已經建立了強大的信息平臺,能與長三角地區的公立三甲醫院進行信息互通,並開展異地結算。
北虹橋崛起醫療器械研發與產業化基地
生物醫藥目前已經被嘉定區列為繼汽車之後的又一重點發展行業,截至今年5月,嘉定區共有醫療器械生產企業99家。地處北虹橋的嘉定江橋鎮,以上海康德萊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為龍頭的醫療器械研發和產業化基地正在崛起,成為虹橋商務區大力發展大健康產業的另一重要一翼。
上海康德萊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從事介(植)入領域的醫療器械研發與生產,今年11月8日,它迎來了港交所主板的上市。公司執行董事兼副總經理王彩亮對記者說,企業近年來從國外醫療器械巨頭那兒搶到不少市場份額,發展勢頭迅猛,這一切,離不開當地政府對企業的精心呵護。比如企業要建設公租房,以滿足外地來滬員工的住房需求,就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幫助。
「今年8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關於擴大醫療器械註冊人制度試點工作的通知》,將醫療器械註冊人制度試點擴大到含上海、浙江、江蘇、安徽在內的21個省區市。這對於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來說,更是重大利好。」王彩亮接著說,「這意味我們把研發放在上海,把生產放在長三角的政策瓶頸已經突破。與長三角地區的先進位造業聯動,能夠大大降低企業成本,也能夠更好地響應當地客戶。」
在這一利好的推動下,企業在目前研發投入比例已經佔到全年銷售額10%的基礎上,將進一步加大力度。「醫療器械行業的產業鏈中有很多初創企業,有好的想法卻受制於投入,無法展開拳腳。為此,我們正在著手搭建一個孵化及轉化平臺,目前入孵企業已有珠海德瑞、璞康醫療、七木醫療等近10家。我們的長期目標是從中培育2至3家上市公司,從而讓上海康德萊成為一家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全球知名介(植)入醫療器械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