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製造定義之我見(增補版) - 熱點 - CIO時代—新技術、新商業...

2020-12-13 CIO時代網

  編者按:這是在2017年1月8日發表的一篇文章。當時的撰寫背景就是深感「智能製造」一詞含糊不清,「定義」較多,歧義較大,需要有所梳理。

 

  「智能製造」無法形成具有高度共識定義的原因有很多。自從數年前中國不打算沿用德國工4、美國工互等術語概念,而是獨闢蹊徑地選擇了使用「智能製造」這個術語來定義中國工業的發展方向,就應該在宣布「中國製造2025」國家戰略的同期,及時給出智能製造的國產版定義。但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學術國家隊」的作業缺失了一段時間,於是在術語內涵的真空期,很多人就開始到處找智能製造的「定義」。顯然,美日在1990年前後給出的「IMS」的「冷飯版」定義,就成為了不少人的「現成選擇」,據此裁剪、各取所需,現炒現賣。或者乾脆自己另起爐灶新編一個,於是就形成了今天的「智能製造」「百花齊放」的局面。

 

  在時隔8個月之後,該問題不僅仍然存在,而且「定義」還在增加,爭論仍在繼續,仍然需要花些力氣去討論和辨析「智能製造」的真意。於是筆者將原文略作修訂,並添加若干「增補語」,再次發出。

 

  如果問最近兩年的市場熱詞是什麼,「智能製造」這個詞可以當仁不讓地拔得頭籌。

 

  智能製造,廣泛見諸於媒體報端、震響於會場論壇,盤桓於聽眾腦海,吞吐於大咖口中。

 

  這個已經有了20多年歷史的術語,須臾間成了市場熱詞。它到底該怎麼定義?看現在市場上的情形,新老定義並存,術語內涵變幻,好像其真實內涵已經成了一筆糊塗帳。如能對「智能製造」這個術語做一定的梳理,明確一些基本的東西,確有很有必要。

 

  一、關於「定義」的定義

 

  本文既然探討「定義」,就首先對「定義」給出說明。

 

  在中文某百科上,定義(Definition)一詞,原指對事物做出的明確價值描述。該詞經過反覆重用與優化之後,「定義」的定義被確定為:對於一種事物的本質特徵或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確切而簡要的說明。

 

  在維基百科上,Definition一詞是這樣定義的:「Adefinition is a statement of the meaning of a term(a word,phrase,or other set of symbols)。Definition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large categories,intensional definitions(which try to give the essence of a term)and extensional definitions(which proceed by listing the objects that a term describes)。」中文意思是:「定義是術語(單詞、短語或其它符號集)的含義的陳述。定義可分為兩大類,內涵定義(試圖給一個術語的本質)和外延定義(通過列舉術語描述的對象來進行)。」

 

  以上幾種「定義」的共性意思是:說明本質,給出內涵和外延,描述價值。

 

  二、「智能製造」緣起

 

  智能製造發端於上個世紀80年代末,美國學者P.K.Wright和D.A.Bourne在1988年合著了一本名為《製造智能(Manufacturing Intelligence)》的書。該書進入中國時不知中文譯者當時是如何考慮的,把「製造智能(Manufacturing Intelligence)」給翻譯成了「智能製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自此,該書就被某些學者認為是「首次提出了『智能製造』」概念。

 

  其實,「製造智能」和「智能製造」,意思相近,但並不完全是一回事。本文不對此做深入討論。在本文中,還是採用原文直譯的方式,稱該書為《製造智能》。

 

  《製造智能》一書給出了「美國版」的「準智能製造」定義:「智能製造技術,是指在製造系統生產與管理的各個環節中,以計算機為工具,並藉助人工智慧技術來模擬專家智能(分析、判斷、推理、構思、決策等)的各種製造和管理技術的總稱」。

 

  智能製造術語的真正亮相,是日本在1990年4月倡導了一個「智能製造系統(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IMS)」國際合作研究計劃。美國、歐洲共同體、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參加了該計劃。在該計劃中,對「智能製造系統」給出了一個「日本版」定義:

 

  「智能製造是一種由智能機器和人類專家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智能系統,它在製造過程中能進行智能活動,諸如分析、推理、判斷、構思和決策等。通過人與智能機器的合作共事,去擴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類專家在製造過程中的腦力勞動。」

 

  顯然,「日本版」是「美國版」的繼承與發展,但是「日本版」比「美國版」聽起來感覺「高大上」了不少,因為已經去掉了計算機這個「通俗詞」,提到了「人機一體化」、「人與智能機器的合作共事」這些超前的理念。

 

  仔細看「日本版」定義,似乎每句話都是在說「智能」與「製造」。但是稍加分析對比就會發現:

 

  當時的「智能」與今天的「智能」,在技術上有所不同;

 

  當時的發端與今天的緣起,在原因上大相逕庭;

 

  當時的定義與今天的定義,在內涵上差別明顯。

 

  該「智能製造系統」定義,是基於人工智慧(AI)界人士單方的解讀。彼時AI界人士所期待的「智能」,是由「智能體(Agent)」來實現的。「智能體」被定義為是一個能自主活動的軟體或者硬體實體,這是一個純粹的IT概念,工業界人士難以聽懂,AI界的不同學術派別之間其實也沒有統一認識。更重要的是,回顧20多年前的業界整體局面,工業技術與IT技術兩大領域各自平行發展,並沒有產生相互融合的總趨勢。之所以有了「美國版」和「日本版」定義,其實只是AI界人士有了在製造業嘗試應用一下智能技術的想法,工業界人士並無任何積極配合的意願,自然也就談不上做出可圈可點的應用成果了。

 

  增補語

 

  時至今日,人類翹首以盼的「Agent」也沒有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仍然以多派別、多定義的方式共存並在狹小範圍內愉快地爭論著。若不是AI第三次興起,人們恐怕都忘記還有一個「Agent」了。

 

  三、多種「智能製造」定義

 

  現在能在市場上看到的「智能製造定義」多達十幾種,每種都有出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讀後感覺又似乎沒說完全清楚,或多或少地有一點兒困惑。

 

  其中的原因,通過以上溯源分析,大概能看出一點端倪:在制定中國的未來工業發展戰略時,決策者們既沒有選擇德式的「工業4.0」模式,也沒有選擇美式的「AMP」或「工業網際網路」模式,而是選擇了一個早有概念定義、並未成功部署、大致在內涵上又與德美等國提出的新工業理念很相近的「智能製造」的概念,由此而引發了一系列如何「定義」和如何理解的問題。

 

  在今天,因為缺乏一個凝聚業界共識的定義,但是又不得不經常在討論中涉及到智能製造的內涵,因此業界各路人士就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根據自己對智能製造的理解,給出了形形色色的「定義」。除了前面提到的「美國版」與「日本版」,筆者再羅列幾種一年多以來在坊間見到的「智能製造定義」樣本:

 

  「日本版」之升級版:「智能製造技術是指利用計算機模擬製造專家的分析、判斷、推理、構思和決策等智能活動,並將這些智能活動與智能機器有機地融合起來,將其貫穿應用於整個製造企業的各個子系統(如經營決策、採購、產品設計、生產計劃、製造、裝配、質量保證和市場銷售等),以實現整個製造企業經營運作的高度柔性化和集成化,從而取代或延伸製造環境中專家的部分腦力勞動,並對製造業專家的智能信息進行收集、存儲、完善、共享、繼承和發展的一種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的先進位造技術。」

 

  「新技術+範疇」版:「智能製造是將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自動化技術、傳感技術、控制技術、數字製造技術結合,實現工廠和企業內部、企業之間和產品生命周期的實施管理和優化的新型製造系統。」

 

  「模型+利潤+服務」版:「智能製造是同時對物質和知識的處理,是基於科學(模型化)的製造。智能製造是利潤中心,通過客戶化定製和協同獲取最大利潤。智能製造企業提供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網際網路服務,客戶從購買產品轉變為購買服務。」

 

  「差異性+變更」版:「智能製造就是要解決差異性更大的定製化服務、更小的生產批量和不可預知的供應鏈變更。」

 

  「模式+效益」版:「智能製造:為小批量、多品種、個性化定製化的創新產品提供高效率、大規模的生產方式。」

 

  「不確定性+資源配置」版:「智能製造就是以數據的自動流動解決複雜系統的不確定性、多樣性,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融合+範圍+自XX」版:「智能製造是基於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位造技術深度融合,貫穿於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製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的新型生產方式。」

 

  限於篇幅,不再列出其它「定義」樣本。

 

  四、多種「定義」之辨析

 

  以上定義,各有特色,各有側重,各有所長,但是也各有缺失。

 

  很顯然,「美國版」、「日本版」與「『日本版』之升級版」,都是源自AI領域,在內容上一脈相承,在技術上不斷加碼,在文字上越寫越多。儘管如此,限於其出發點和自身定位的問題,與製造業的融合,並不順暢。倒是有不少專家、名人把智能製造中的「智能」,簡單理解為人工智慧,正是受到了這類源自AI「定義」的影響。

 

  增補語

 

  必須澄清的是,智能,不等於人工智慧。在筆者等作者合著的《三體智能革命》一書中對智能一詞做了具有普適意義的定義:「智能本質是一切生命系統對自然規律的感應、認知與運用。」同時提出了判斷一個系統是否智能的「20字箴言」:狀態感知,實時分析,自主決策,精準執行,學習提升。

 

  不清晰智能的定義和內涵,在理解「智能製造」上必定出現偏差。

 

  把「智能製造」中的「智能」解讀為「人工智慧」是以偏概全。智能製造可以由多種技術實現,AI只是方式之一。

 

  也許,只用短短的兩三句話,實在是很難把智能製造的真實內涵表現得非常清晰。但是無論如何,對智能製造的定義不應該是辭藻的堆砌,時髦的跟風,表面的文章,而應該是目的的展現,機制的闡述,價值的說明。任何沒有說明智能製造的目的、機制和價值的定義,基本上都會流於形式、難以落地。

 

  例如,就智能製造的目的而言,「美國版」、「日本版」和「『日本版』之升級版」都說要「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類專家在製造過程中的腦力勞動」,這是一個模糊的目的,到底怎樣做才能延伸和替代人的腦力勞動,是沒有交代清楚的。試問:真的是用了很多的電腦,上了大量的軟體,有了人工智慧推理機制,把企業的各個子系統都數位化了,這樣就可以實現智能製造了嗎?在這些「定義」長長的文字中,好像什麼都說了,但是就是沒有說:「這些數位化系統都幹什麼?智能製造要解決什麼問題?問題是怎麼解決的?」等關鍵問題。

 

  筆者以「融合+範圍+自XX」版為例來做一個樣本分析。該定義的第一句話「智能製造是基於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位造技術深度融合」,是指以兩化融合為基礎,第二句話「貫穿於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製造活動的各個環節」是說明覆蓋範圍,第三句話「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的新型生產方式」是說新技術引發的新生產方式。

 

  這樣說對不對?很對。這樣說好不好,未必好。這樣說懂不懂,不太懂。

 

  兩化融合搞了很多年,到底該怎麼融合,一直就缺乏詳細的路線圖和行動指南,簡單說以兩化融合為基礎,就顯得不清楚。最關鍵的是,該定義沒有回答所有的企業用戶最關心的問題,即「智能製造要解決什麼問題?問題是怎麼解決的?」

 

  增補語

 

  兩化融合是一種思想,一種工業發展方向,並不是落地的技術。空談兩化融合而不去找「抓手」是難以奏效的。兩化融合應該具體體現在CPS(賽博物理系統)的構建上。沒有CPS作為使能技術和「抓手」,智能製造難以落地,「自XX」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

 

  類似該「定義」的條文出現過N多次了,即制定條文者給你一個高大上的說法,用詞上很先進,表面上很圓滿,方向上很正確,路徑上很含糊。至於基層企業、讀者、聽眾和吃瓜群眾該怎麼去做,你自己理解著看,摸索著幹,試探著走,走到哪裡算哪裡。

 

  對這個版本的定義,筆者有四句話的點評:有技術,無目的;有表象,無機理;有流程,無系統;缺知識,少數據。

 

  有技術,無目的——該定義提到了「新一代」、「先進位造」、「自XX」等技術,但是沒有說清楚用這些技術的目的是來做什麼。

 

  有表象,無機理——該定義隻字未提智能製造的機理。例如機器的智能到底是怎樣體現和衡量的?怎樣做才能算是智能製造?等等。

 

  有流程,無系統——該定義提到了「貫穿…各環節」,這是流程的概念,但是,看不到執行流程的主體在哪裡,到底是在說產品系統、設備系統,還是在說工藝系統、管理系統等等。

 

  缺知識,少數據——該定義隻字未提實現智能的基本要素應該是在泛在知識的指導下正確做事,隻字未提數據的自動流動才是傳輸和推送知識的關鍵。

 

  而「差異性+變更」版的定義就比較精煉:「智能製造就是要解決差異性更大的定製化服務、更小的生產批量和不可預知的供應鏈變更。」該定義優點是一句話就把智能製造的目的說清楚了,譴詞用句簡單明了;其不足是沒有說明如何去實現這個目的。

 

  「不確定性+資源配置」版則說得更透徹:「智能製造就是以數據的自動流動解決複雜系統的不確定性、多樣性,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該定義既有對象(數據),也有機制(數據的自動流動),更有目的(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這是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執委、工信部信軟司安筱鵬副司長多次在論壇講演、文章論述中反覆強調的智能製造的本質與定義。

 

  五、嘗試給出自己的定義

 

  如果讀者心裡已經很清楚智能製造的本質、實現機制、目的和價值,其實字面上的定義就不重要了。但是,如果讀者對智能製造還不太清楚的話,一個清晰的定義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前文說道,如果要達成一個定義,必須要:說明本質,給出內涵和外延,描述價值。

 

  增補語

 

  製造:根據市場需求,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把原材料(製造資源)加工成用戶滿意的產品的過程。

 

  製造資源:材料、能量、信息、技術、知識、資金、人力、軟體、晶片、網絡、服務等所有有形與無形資源。

 

  製造對象:工具/設備,產品。

 

  製造範式:是在一定時期、在特定技術條件下對製造業價值觀、方法論、發展模式和運行規律的認識框架。

 

  今天的製造,從製造資源到製造方式都與20年前相比變化很大。無論是產品還是設備,無論是研發還是生產,無論是管理還是服務,企業的各類系統都正在日趨複雜。複雜系統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導致了各種問題,尤其是難以適應今天的客戶化定製需求。

 

  增補語

 

  產品本身的複雜性帶來的不確定性

 

  -數萬~數百萬~數千萬零部件數量;

 

  -機、聲、熱、化、電、磁、軟、硬、網等一體化的複雜產品工程

 

  定製化生產的複雜性帶來的不確定性

 

  -標準化產品逐漸失寵,用戶趨向於個性化、多元化、常變化產品

 

  供應鏈的複雜性帶來的不確定性

 

  -複雜的產品構型導致供應鏈複雜、製造過程複雜、項目管理複雜

 

  其它不確定性……

 

  自適應複雜系統內外部的不確定性,根據工況最優化配置製造資源,是衡量一個企業的研發與生產系統是否「智能」的重要標誌。這種驅使系統變得更加「智能」的現實需求,引領企業的製造範式逐漸從現代製造轉向智能製造,以期為企業帶來更高的產品質量、生產效率和客戶體驗滿意度,更低的綜合成本(三高一低),同時兼具環境友好。

 

  基於安筱鵬博士的定義,稍加修訂與增補,即可給出一個筆者認為還算比較完整的定義:「智能製造,是基於CPS(賽博物理系統)技術構建『狀態感知-實時分析-自主決策-精準執行-學習提升』的數據閉環,以軟體形成的數據自動流動來消除複雜系統的不確定性,在給定的時間、目標場景下,優化配置資源的一種製造範式。」

 

  該定義所涉及的各項基本要素是:

 

  智能機理:狀態感知-實時分析-自主決策-精準執行-學習提升

 

  操作對象:數據(信息與知識的數位化載體)

 

  使能:軟體中的算法、規則與知識,形成「軟體定義」

 

  本質:數據自動流動,並因自動流動而形成知識泛在

 

  目的:消除複雜系統的不確定性

 

  約束:給定時空下的工作場景

 

  價值:優化配置製造資源,價值最大化

 

  筆者一直認為,智能製造落地路徑應該是:數位化,網絡化,知識化。

 

  根據三體智能模型,知識產生並精煉於意識人體,泛在流動於數字虛體,創新作用於物理實體。三體交匯,數據自動流動,知識循環應用,智能顯現並逐漸提升增強。智能製造中的本質與機理,不過如此。

 

  以上定義,也簡明地回答了筆者前面提出的問題:

 

  「這些數位化系統都幹什麼?」——構建「狀態感知-實時分析-自主決策-精準執行-學習提升」的數據閉環;

 

  「智能製造要解決什麼問題?」——以數據的自動流動來消除複雜系統的不確定性;

 

  「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因數據自動流動而形成知識泛在,在知識的指導下正確做事。把所有的事情一次做對、一次做優。

 

  六、小結

 

  智能製造的定義分為兩大類,第一大類是源自人工智慧領域的定義,基本上都是在二十多年前給出的;第二大類是最近幾年工業4.0及工業網際網路興起之後,伴隨著對其定義的探討與綜合而產生的。前一大類定義已經有些不太適應今天智能製造的發展,即使可借用,但因定義中所用到的術語內涵已經發生了某些變化,需要重新審視。

 

  增補語

 

  AI在本世紀初因為多種原因(特別是與業界無結合點)而二度衰落。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標誌是減少人的體腦介入,因此人們一直在努力尋找實現工業智能的新技術手段。筆者認為,CPS技術體系應運而生,恰恰是填補了AI難與業界結合的空白,成為了以「數位化、網絡化」手段實現工業智能、讓智能製造落地的基本手段。

 

  智能製造必須分步、分階段建設。以CPS為使能技術,實現以「數網化」為核心的「Smart」級別的智能製造,是目前到十年內實施智能製造的主要任務。在此基礎上,未來逐漸過渡到以AI為使能技術的「Intelligent」級別的智能製造。

 

  在第二大類定義中,又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用流行的先進術語(如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自XX等)組合而成,字面上很大氣;一類是由直指其本質、機制與價值等頗具內涵的詞語組成,描述上很精練。前一類定義沒有後一類講得清楚,說得明白。讀者需要的,顯然是後者。

 

  本文給出了一個筆者自己的「智能製造定義」。這個定義是否適用,還需要市場的檢驗、讀者的認可和企業的實踐。筆者的這個「定義」權作為一個可以討論的「智能製造」定義樣本。

第三十二屆CIO班招生 法國布雷斯特商學院碩士班招生 北達軟EXIN網絡空間與IT安全基礎認證培訓 北達軟EXIN DevOps Professional認證培訓

責編:houlimin

相關焦點

  • ...策略及選型原則 - 智能製造 - CIO時代—新技術、新商業、新管理
    而智能製造以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新技術、新手段就可以較容易地解決這些問題。通過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智能製造新技術、新手段,可以將知識體現在流程與系統中,隱性知識顯性化,對知識的沉澱、傳承、挖掘、使用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目前,大眾所熟知的精益生產管理方法與實現手段總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 ...IT業界_CIO時代網 - CIO時代—新技術、新商業、新管理
    ,中國消費市場的增速已經見頂,存量競爭加劇;移動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推動了消費者的數位化,品牌商需要變革消費者連接、洞察和服務方式;此外,數字時代誕生的新物種將強勢衝擊傳統品牌的市場份額。新消費人群迭代產生的新需求,以及社交流量等新渠道的出現,必然孕育新的消費品牌。與以往不同之處在於,這些誕生在數字時代的新品牌往往生來就具備數位化的基因,可以從零開始運用最新的理念和技術構建數位化的業務模式。和傳統品牌相比,這些新物種有著更高效的運營體系、更強的競爭力和超越常規的增長曲線,必然對現有玩家的市場份額造成衝擊。
  • - 智能製造 - CIO時代—新技術...
    它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結果就是:當今智能製造的兩化深度融合的主題中,工業化現在不得不要向信息化融合,而信息化本來是為了解決工業化的效率而引入的。CIMS在上世紀90年代,是九五和十五製造業規劃的閃亮明星,示範項目遍地開花並被人寄予厚望;而十三五即將開局之時,我們看見同樣閃紅的煙火,又一次照亮當空。
  • ...我終於找到了教師節的正確打開方式 - 熱點 - CIO時代—新技術...
    速來,我終於找到了教師節的正確打開方式 速來,我終於找到了教師節的正確打開方式 2017-09-08 10:14:32  來源:CIO時代網 大數據智能計算示範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主任、二級教授、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中科院「百人計劃」專家、重慶市首席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國際粗糙集學會(IRSS)理事長、中國人工智慧學會(CAAI)副理事長、重慶市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重慶計算機用戶協會副理事長
  • 【智能製造】智能製造能力成熟度評測三部曲 - 智能製造 - CIO時代...
    目前各種智能製造/工業四能力成熟度評測模型(以下簡稱成熟度模型)陸續出現,其中既有一些學術/工業組織團體研究開發的模型,也有一些公司根據自身的理解和技術背景推出的模型。所有這些模型目前基本都是德國和美國兩個製造強國所推出,在他們工作的基礎上,2016年9月,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提出了《智能製造能力成熟度模型白皮書1.0版》。
  • 中職新專業來了|《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增補專業
    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和職業教育改革都對中職專業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主動服務經濟提質增效、產業轉型升級、製造強國建設、「一帶一路」建設、「網際網路+」行動等,增設有關新專業。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興起,行業交叉融合發展,《職業分類大典(2015版)》對職業構成、內涵進行了全面修訂,亟需增補新的中職專業,適應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催生的新職業(群)需要。
  • 微軟將提供免費版Power BI商業智能
    微軟正在準備一個新的免費版本的Power BI商業智能工具集,用於數據管理、數據可視化和數據互動。  當微軟正式提供更新版本的Power BI的時候(目前還是免費測試階段),將引入一個免費版本的服務。
  • 全球商業精英在廈共話AI智慧新時代
    第十九屆世界商業領袖圓桌會議成功舉辦。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葉子申)昨天,以「+AI智慧新時代」為主題的第十九屆世界商業領袖圓桌會議,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成功舉行。
  • 保險科技:變革與監管 - 金融科技 - CIO時代—新技術、新商業、新...
    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定義金融科技是基於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一系列技術創新,並全面應用於支付清算、借貸融資、財富管理、零售銀行、保險、交易結算等六大金融領域。鑑於保險服務風險標的業務屬性,標的物的技術進步直接影響著標的風險結構與特徵,因此物聯網必然成為保險科技的基礎和關鍵,對保險業影響最為深刻與深遠。   當物聯網快速普及以及5G技術成熟應用的時代到來,保險科技將依託物聯網及在其基礎上的人工智慧、大數據、安全技術釋放出更大的助力和衝擊。
  • 智能製造的定義及實現智能製造的意義
    智能製造是什麼國內對「智能製造」的定義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15年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專項行動」中,智能製造定義為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貫穿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製造活動各個環節,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功能的先進位造過程、系統與模式的總稱。
  • 新職業|智能製造工程技術人員,了解一下
    由此,新職業智能製造工程技術人員應運而生,承擔著推動中國高端密集型製造業發展、創造全新製造模式的重要職能,助力中國佔領全球製造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02.職業定義智能製造工程技術人員是指從事智能製造相關技術的研究、開發,對智能製造裝備、生產線進行設計、安裝、調試、管控和應用的工程技術人員。
  • ...企業架構_CIO時代網 - CIO時代—新技術、新商業、新管理
    其次是我需要構建哪些資源或如何籌資才能提供這個服務?再次是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哪些支撐配合的業務或規範流程?最終是作為政府部門的內勤應該如何更好的管理。從這個概念上可看到前兩者是核心價值鏈,後兩者是輔助作用。 前面在談智慧城市核心業務的時候一般分為政務和公共管理,民生服務,智慧產業等幾個部分。從BRM業務參考模型來看核心就是公民服務,其它都是圍繞公民服務的支撐內容。
  • IOTE 2021 深圳國際智能標籤展 - IT業界_CIO時代網 - CIO時代—新...
    從產業的發展方向來看,柔版印刷和數字印刷有望逐步成為標籤生產的主流技術,組合印刷技術將不斷得到推廣,以減量化、回收再利用為目標的綠色環保可持續印刷也將持續增多。柔版印刷是一種相對環保的印刷方式,在生產過程中幾乎沒有有害廢氣排放,是歐美地區不乾膠標籤印刷的主要方式,在國內不乾膠標籤印刷仍以凸版印刷為主,主要原因是國內消費者對標籤印刷的精美度要求更高,且種類規格繁多,中短版活件較多。
  • 寧德時代成立新合資公司,進軍智能製造!
    繼7月21日成立成立一家投資子公司以及傳出將投資蔚來電池資產公司後,寧德時代又成立新合資公司了。7月30日,OFweek鋰電網從天眼查獲悉,寧德時代聯合杭州安脈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於7月29日合資成立了安脈時代智能製造(寧德)有限公司。
  • 個體製造開啟網際網路融合製造業技術新時代
    在《創客:新工業革命》中,克裡斯·安德森給出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全新解讀:「創客運動」的工業化,即數字製造和個人製造的合體,數字世界顛覆實體世界的時代正在到來。至今,大部分美國經濟仍是由製造、運輸和銷售實體物品為主,佔經濟的比例將近四分之三。網際網路經濟仍只佔美國GDP的20%。國家要製造產品,但今天不能重走大型工廠的老路,而要建立一種類似於網際網路的新興製造業經濟:自下而上、廣泛分布、富有進取精神。  新的工業革命包含「新能源技術的出現、新通訊技術的出現以及新能源和新通訊技術的融合」三大要素。
  • 馬雲提出的「五新」,其中四新最終都會服務於新製造
    他認為,新製造會重新定義製造業,重新定義客戶市場,重新定義供應鏈,重新定義所有的製造和商業的運營和服務。新製造是一場技術的革命,新製造不是網際網路企業和傳統行業結合,也不是一個在產品中加上晶片。未來定義新製造的新標準,在於按需定製、個性化及智能化。而驅動未來製造業的是數據,大數據是生產資料,雲計算是生產力。
  • 馬雲:新零售之後就是新製造!
    前年我提出了未來人類社會,特別是中國經濟將進入到新零售、新製造、新技術、新金融、新能源,大家可能當時並不以為然。甚至有人說要說這樣的「新」,晚上可以編出兩百多個,也就是前面加了一個「新」,也有很多人跟我講,你這個「新」字用得不對,我知道不對。他們編了很多什麼樣的零售,我個人覺得我們實在找不到對的詞,所以姑且稱之為「新」而已。
  • 數據倉庫與數據集市 - 大數據_CIO時代網 - CIO時代—新技術、新...
    1 數據倉庫的體系結構    Ralph Kimball和Bill Inmon一直是商業智能領域中的革新者,開發並測試了新的技術和體系結構。Kimball和Inmon同意組織需要一個與遺留系統和OLTP系統分開的數據倉庫,以捕獲組織的有關信息並使之可用。數據倉庫中的數據應該是淨化的、一致的,並且不受其來源的遺留系統和OLTP系統設計的牽制。
  • 政研院|新製造時代:製造是核心,其他都是賦能
    可是當前製造業還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如果對此認識不清,天天忽悠新概念,估計中國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廈洽會期間,在由中制智庫主辦的中國製造強國論壇——「2020中國網際網路製造峰會」上,國家發改委產業司原司長年勇表示。新製造、數字製造,網際網路製造、智能製造……關於製造業藉助新技術轉型的概念眾多,年勇實際上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新製造不能本末倒置。
  • 佳訊飛鴻林菁:打開邊界,在新ICT技術中尋找下一條商業發展曲線
    最近這三個詞不絕於耳,在不久前落幕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人工智慧加速跨界融合成為熱議的話題,而就在11月28日,我剛剛去杭州參加混沌年度思維大課,大家就創新、融合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今天,我們秉承著開放的態度,在投資家網主辦的題為「智能驅動未來」的中國智能產業投資峰會上,我想這是融合和創新的一種延續,對創新的探索,永遠沒有邊界,就像我今天演講的主題,打開邊界,在新ICT技術中尋找下一條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