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研院|新製造時代:製造是核心,其他都是賦能

2020-12-22 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蘇晶 「目前社會最大的誤導就是製造業不行了,製造業落後了,要講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量子計算之類,才跟得上形勢,才與時俱進。可是當前製造業還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如果對此認識不清,天天忽悠新概念,估計中國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廈洽會期間,在由中制智庫主辦的中國製造強國論壇——「2020中國網際網路製造峰會」上,國家發改委產業司原司長年勇表示。

新製造、數字製造,網際網路製造、智能製造……關於製造業藉助新技術轉型的概念眾多,年勇實際上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新製造不能本末倒置。

天鷹資本創始合伙人遲景朝在上述會議中的發言也支持這一觀點,他認為,不管是數字製造還是智能製造還是網際網路製造,製造一定是核心,所有其他都是賦能。

關鍵是融合創新

什麼叫新製造?各有各的看法。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這一輪產業發展大勢中,融合是關鍵,創新和變革都離不開融合。

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工信部智能製造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屈賢明表示,新製造主要是傳統的製造與新的科技、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社會需求相融合而形成的。

目前,討論最多的是製造業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這種融合會帶來生產過程的創新、產品的創新、生產模式和生產形態的創新。

自2017年開始,網際網路巨頭BAT相繼瞄準製造業,將其視為發展數字經濟的主戰場,用以網際網路為核心的新技術賦能生產過程。

屈賢明認為,製造技術加上數位化技術,產生數位化製造,數位化製造再加上網際網路,就稱之為網絡化製造。數位化製造主要解決的是企業圍牆之內的事,網絡化製造則可以和上下遊企業實現無縫的連結,縮短企業之間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

網絡化製造加上人工智慧技術就產生了智能製造。不過,屈賢明表示,至今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工廠,人工智慧在製造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還很有限,主要集中於兩方面:一是識別技術;二是故障診斷分析。

「有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製造業企業才有春天。」遲景朝同樣認為,新製造在生產過程上的融合創新體現在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三方面,不過他更強調是數字驅動。

遲景朝認為,數位化技術是把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這些新的技術應用於製造業的全產業鏈,實現了設備與設備、設備與工廠、各工廠之間以及供應鏈上下遊企業之間、企業與用戶之間的無縫對接。

所謂數字驅動,是指數字資產為製造流程賦能,將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搜集、整理、提煉,結合製造流程的特點,建立合適的模型來分析,以衡量優化製造流程並更好的為消費者服務。

製造業最終的產品也在經歷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創新,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技術的簡單堆積並不能實現產品的創新。

中國科協仿真與先進位造科學傳播團隊首席專家張貝克表示,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僅是製造技術的創新,更是客戶價值的創新。

張貝克舉了一個例子,同樣是生產睡眠產品,深圳的一家創業企業製造的產品很簡單,主要是心率帶,包含APP,可以控制床頭燈、窗簾等一系列與睡眠相關的環境因素;美國矽谷的一家創業公司只做床墊,床墊的內部是由氣泡結構構成,每個氣泡都可以接收到分布在床墊表面的壓力傳感器收集的信號,從而進行實時的衝氣和放氣,實現全身肌肉骨骼的放鬆。

目前,前一家公司已經倒閉,後一家公司的產品依然暢銷。

「產品是從人的需求出發,還是技術的簡單堆積?」張貝克認為,區分這兩點很關鍵,做任何產品都要追求商業上的成功,這就要求研發人員的創新能夠創造價值,否則,就是一堆技術。

製造業的產業模式會隨著生產過程、產品的創新而發生變革性的變化。屈賢明總結,產業模式將主要發生兩個方便的轉變,一是實現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的根本性的轉變;二是從大規模的流水線生產轉向規模定製化的生產。

誰來主導?

「你不能想像,製造不行,上面加計算機,加個軟體就行了,不是這樣的,製造業需要積累,需要摸索,它有很多隱性知識,不是三天兩天就學得來的。」年勇說。他認為,如果不熟悉製造過程、製造程序、製造工藝、製造經驗,有再多的數據都沒有用,因為你根本不知道數據背後是什麼。從這個意義上講,智能製造的推進可能需要一個製造業巨頭來引領來主導。

美國的GE公司是一個榜樣案例。他們將大量傳感器安在飛機的發動機葉片上,實時智能分析和控制發動機狀態,形成了發動機的優化運行和健康保障系統。過去,GE公司只賣發發動機,現在賣服務,即發動機的終生維護服務。GE公司因此被視為運用智能製造技術向服務業製造轉型的典範。

「製造業大企業承擔起歷史責任。」年勇強調,GE公司對製造工藝、製造領域的理解深刻,同時又有實力來提升信息技術水平,掌握了大量信息技術的關鍵,兩方結合才可能引領智能製造的發展。

遲景朝投資的主要是新製造領域的創業公司,他認為,重要的是新技術公司與製造業企業的合作,「優化生產過程的數字模型來源一定不是憑著掌握技術人員的憑空設計,而是結合製造業內部的人共同設計。」

製造業的中小企業有沒有機會實現轉型呢?廈門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陳建成建議,中小企業的力量很有限,不可能做無限的投入,要在有限的資源下做投入就是要做好設計、成長、起步,把自己先定義好,然後再找準發力點。

「小企業用有限的預算做平臺投入,就需要精打細算,可以叫做精益化轉型。」陳建成說。

期待全球新規則

發展智能製造強佔未來新高點,已成為各國的共識。中美貿易戰尤其是疫情爆發以來,國際經濟格局發生劇烈變化,全球產業鏈面臨重構。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劉利華認為,目前,雖然中國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方面仍然遭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封鎖,但是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智能製造市場需求,中國願意堅持開放包容的合作共贏理念,與各國共享智能製造發展新機遇。

不過,從今年兩會開始,中央關於未來經濟發展的戰略都強調以內循環為主,這也是中國製造業面臨的一個戰略性的變化。

「外循環受到一定壓力的情況下,中國內循環為主體,還是全球化,只不過叫做基於內需的全球化。」中制智庫研究院院長新望說。

新望認為,新一輪的全球化就是今天討論的數字互聯,這可能是第五次全球化。中國要進行新一輪的高水平對外開放,也是以數字互聯為標誌的新一波的全球化。目前中美貿易摩擦也可能是一波新的全球化前夜的衝突。

在新望看來,以數字互聯為支撐,新一代技術支撐的超級全球化,人類需要共同的規則,需要一些共同的秩序,比如最近字節跳動和微信在美國受到抵制,就是因為數字互聯之前需要誕生新的共同規則。

在新的規則出現之前,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形勢嚴峻。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原司長張相木表示,中國大規模粗放式的全球化發展階段已經結束,原有後發優勢衰減殆盡,傳統比較優勢逐漸遞減,生產要素成本全面上升,中國製造業正處在不進則退的關鍵時期——高技術製造業遭遇西方國家的封鎖打壓,傳統製造業面臨東南亞國家追趕。

中國製造業未來要怎麼辦?年勇認為,應當缺啥補啥,一是要夯實基礎,健全製造業生態。二是要健全智能製造產業鏈,把短板補上,包括智能製造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體系的建設;三是完善環境,包括提升認知水平,破除引導策略的碎片化,推動實施。

相關焦點

  • 以智能製造賦能高質量發展(新論)
    在今年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勁的時候,一批智能製造標杆企業憑藉自動化生產線、智能工廠、網絡運維平臺等優勢,率先實現復工復產,不僅增強了全社會抵禦突發事件的韌性,也為市場主體平穩運轉、產業鏈供應鏈保持穩定發揮了堅實的保障作用,充分體現了智能製造強大的潛力。
  • 移動5G賦能新製造——梁溪區工業網際網路促進論壇圓滿舉行
    12月11日,由無錫市梁溪區工業和信息化局指導,無錫移動主辦的移動5G賦能新製造——梁溪區工業網際網路促進論壇在皇冠假日酒店圓滿舉行。本次論壇以「深化融合、互促共進,移動5G賦能新製造」為主題,聚焦新時代下「5G+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生態建設。
  • 佛山桃園先進位造研究院成立 前沿科技賦能佛山製造
    佛山日報訊 記者倪玉潔、呂潤致 通訊員王超報導:昨日,由佛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與佛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海園管理局、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三方共建的佛山桃園先進位造研究院在力合科技園成立。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克崧,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龔國平,市委常委、副市長、佛山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蔡家華等領導為研究院揭牌。
  • 智能製造賦能產業升級 徐工打造智慧挖機新名片
    智能製造賦能產業升級 徐工打造智慧挖機新名片 製造向「智」,大勢所趨。以全產業鏈數位化升級為主攻方向,徐工深入探索挖掘機械智能製造新模式,打造高端、高可靠的智能化產品,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數位化服務,樹立挖掘機械智慧新名片,為「三高一可」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構建創新平臺,全力推進正向研發沿著舊地圖,一定找不著新大陸。
  • 2020泰山智能製造峰會:智能製造,賦能未來
    17日上午,2020 泰山智能製造峰會暨泰安市智能製造產業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召開。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濤致辭會上,向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秘書長,專家委員會委員頒發聘書;為泰安市智能製造產業專家委員會、泰山智能製造產業聯盟揭牌。
  • 重慶臨空前沿科技城:「製造」賦能 打造渝北製造「升級版」
    ,這個「項目建設提質年、園區形象塑造年」收穫豐碩——   「智造」賦能,前沿科技城正加快建設以先進位造業為重點的智能製造基地,打造渝北製造「升級版」!,構建起「智能終端+智能製造+汽車核心零部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佔據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先機;產城配套齊全,遵循「人產城」邏輯規律,聚焦產業功能與城市功能需求,統籌生活、生產、生態,加快完善基礎設施配套、交通出行配套、商務辦公配套、生活住宿配套等,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產業新城。
  • 以數位化賦能驅動,鼎捷軟體助力製造企業提速轉型升級
    本網12月11日訊 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傳統製造與智能製造、工業與網際網路的融合成為驅動製造業發展的重要課題。不久前,以「構建數字經濟體系,助推產業健康發展」為主題的第九屆「五洲工業發展論壇」盛大開幕,深入探討數字經濟時代,製造業如何培育新動能,提升新勢能,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 上海自儀院:5G賦能「翻譯官」上線 引領智能製造新生態
    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自儀院」)作為5G賦能新一代智能製造系統的翻譯官,能在運營商與企業之間搭建起暢通無阻的橋梁,打通工業網際網路中IT與OT間的鴻溝,打造5G+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助力智能製造。相關負責人表示,上海自儀院力爭建立全球領先5G+IoT+AI的新一代智能製造生態圈,引領5G賦能新一代智能製造。
  • 【智能製造】智能製造能力成熟度評測三部曲 - 智能製造 - CIO時代...
    圖6:智能製造系統架構  圖7:智能製造能力成熟度模型1.0  圖8:智能製造能力成熟度   該模型基本邏輯嚴密,條理清晰。還給出了完整的評測案例來說明如何實際運用該模型,這是其他模型都不具備的。然而,本文認為,該模型的設計仍然有一些可商榷之處,例如圖9。
  • AI賦能工業製造,易造構建技術壁壘和產業協同的競爭力
    港股上市公司科通芯城(00400)旗下的硬蛋科技孵化易造機器人平臺,從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出發,為中國工業製造業賦能,專注於10萬億市場的工業機器人和智能製造產業,正服務著中國工業製造轉型中的無數獨角獸,是巨頭轉型升級背後的「軍師」。
  • 三一重能:數位化與智能化賦能風電製造降本增效
    數位化賦能風電降本增效 「三一的理念,是通過數位化技術賦能,實現基於成本的設計、質量的設計,這可以使得前端的研發成本得到最大程度優化,幫助產業鏈各環節獲得合理利潤,助力全行業降本增效。」 三一集團副總經理,三一重能數位化本部總監彭旭說。目前,三一重能已提前布局,從研發、供應鏈、製造、服務等方面全面發力,用數位化技術迎接風電新時代。
  • 構建新生態 賦能新製造 | 2020中國工業計算機大會在杭成功舉辦
    大會以「構建新生態,賦能新製造」為主題,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指導;中國計算機學會、杭州臨安區人民政府主辦;中國計算機學會工業控制計算機專委會、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青山湖科技城管委會、杭州數字經濟聯合會等單位承辦;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浙江省科學技術廳、杭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杭州市科學技術局、杭州市科學技術協會特別支持
  • 以數位化賦能驅動,鼎捷軟體助力製造企業提速轉型升級-社會資訊...
    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傳統製造與智能製造、工業與網際網路的融合成為驅動製造業發展的重要課題。不久前,以「構建數字經濟體系,助推產業健康發展」為主題的第九屆「五洲工業發展論壇」盛大開幕,深入探討數字經濟時代,製造業如何培育新動能,提升新勢能,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 以智能製造賦能高質量發展(一線視角)
    公司一位負責人說,從最開始材料進檢到最後一步分選殘次品,都是通過計算機完成的,這種人機協同的場面,在過去難以想像,如今還有更多可能性。傳統企業煥發新生機,主要得益於向智能化方向要動力。同樣是在蘇州,一家電氣公司的負責人說:「原來企業發展主要側重於產品研發,認為只要商品好就能有好收益,後來發現沒有智能思維,好商品是搞不出來的。」思維之變引領生產之變。
  • 新製造時代:工廠將擁有更大的議價權
    歷年以來,他們經營面臨著貨物積壓、資金回籠慢的兩大困境,企業一直都是薄利運營。漢德產業成功的關鍵,是今年阿里巴巴推出了天天特賣工廠,工廠不需要自己在線上開店,平臺上會根據C端數據進行分析,判斷銷售趨勢,反向指導新品開發與定價,工廠就轉型成為以數據為指導的ODM。
  • 令人困惑的阿里「新製造」 產業觀察
    轉自微信公眾號:ALPHA ZONE阿里發布了開發三年的新製造項目犀牛智造,但它究竟是什麼,能做什麼,依然雲山霧罩文 | 韓舒淋 馬霖馬雲「五新」戰略中的首新——新製造,有了重大進展。將自己轉型中積累的能力對外輸出,是製造業背景的數位化賦能者常見的路徑。如三一背景的樹根互聯,徐工背景的漢雲,美的背景的美運智數,都是在自身數位化轉型過程中把自己的能力產品化,然後賣給同行的其他企業。這一點上,阿里打造樣板工廠的邏輯類似。區別在於,阿里本身不是製造企業,這個數位化能力的形成不是自發的,而是有意為之。
  • 工業富聯董事長李軍旗:跨行業跨領域賦能服務全球製造
    作為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工業富聯董事長李軍旗接受新華網專訪提出,工業網際網路將是引領網際網路發展的新引擎,要積極引導核心技術研發,突破「卡脖子」技術,跨行業跨領域賦能。  突破「卡脖子」技術 跨行業跨領域賦能  李軍旗:
  • 孩子們都能看懂的智能製造
    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地標,  因別具創意、超乎想像,而被全球粉絲追捧打卡。  但是你肯定沒有到過這樣的地標——既是網紅打卡點,也是真實的智能製造工廠。  衡陽智造谷由工業富聯與高新投資集團共同成立、建設及運營,包含未來智造體驗中心建設及營運並複製推廣、工業網際網路學院培養「三高」人才、高端裝備及核心元器件研發與銷售三大板塊。未來將發展成集研發創新、科普教育和工業旅遊三大功能於一體的智能製造「網紅打卡點」。
  • 智能製造的意義是什麼
    2019年4月17日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技術的迅速發展,數位化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經濟的各個環節,推動了新消費時代的到來。個性化、定製化的消費觀越來越普遍,重塑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也對供給端的生產效率、產品質量、敏捷反應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製造業的智能升級迫在眉睫。 畢馬威中國聯合阿里研究院共同發布《從工具革命到決策革命—通向智能製造的轉型之路》(以下簡稱「報告」), 深入討論智能製造的基礎與內涵。
  • 工業網際網路聯合報告:賦能中國製造
    目前,樹根互聯已賦能61個細分行業,收集各類數據1000多億條,連接管理超4300億資產,為客戶開拓超百億元收入的新業務。 2)徐工XREA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工業PaaS已經達到100個以上微服務組件,工業SaaS應用達到150個以上,年數據增長量1.1PB,數據可靠率高達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