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蘇晶 「目前社會最大的誤導就是製造業不行了,製造業落後了,要講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量子計算之類,才跟得上形勢,才與時俱進。可是當前製造業還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如果對此認識不清,天天忽悠新概念,估計中國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廈洽會期間,在由中制智庫主辦的中國製造強國論壇——「2020中國網際網路製造峰會」上,國家發改委產業司原司長年勇表示。
新製造、數字製造,網際網路製造、智能製造……關於製造業藉助新技術轉型的概念眾多,年勇實際上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新製造不能本末倒置。
天鷹資本創始合伙人遲景朝在上述會議中的發言也支持這一觀點,他認為,不管是數字製造還是智能製造還是網際網路製造,製造一定是核心,所有其他都是賦能。
關鍵是融合創新
什麼叫新製造?各有各的看法。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這一輪產業發展大勢中,融合是關鍵,創新和變革都離不開融合。
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工信部智能製造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屈賢明表示,新製造主要是傳統的製造與新的科技、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社會需求相融合而形成的。
目前,討論最多的是製造業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這種融合會帶來生產過程的創新、產品的創新、生產模式和生產形態的創新。
自2017年開始,網際網路巨頭BAT相繼瞄準製造業,將其視為發展數字經濟的主戰場,用以網際網路為核心的新技術賦能生產過程。
屈賢明認為,製造技術加上數位化技術,產生數位化製造,數位化製造再加上網際網路,就稱之為網絡化製造。數位化製造主要解決的是企業圍牆之內的事,網絡化製造則可以和上下遊企業實現無縫的連結,縮短企業之間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
網絡化製造加上人工智慧技術就產生了智能製造。不過,屈賢明表示,至今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工廠,人工智慧在製造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還很有限,主要集中於兩方面:一是識別技術;二是故障診斷分析。
「有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製造業企業才有春天。」遲景朝同樣認為,新製造在生產過程上的融合創新體現在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三方面,不過他更強調是數字驅動。
遲景朝認為,數位化技術是把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這些新的技術應用於製造業的全產業鏈,實現了設備與設備、設備與工廠、各工廠之間以及供應鏈上下遊企業之間、企業與用戶之間的無縫對接。
所謂數字驅動,是指數字資產為製造流程賦能,將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搜集、整理、提煉,結合製造流程的特點,建立合適的模型來分析,以衡量優化製造流程並更好的為消費者服務。
製造業最終的產品也在經歷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創新,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技術的簡單堆積並不能實現產品的創新。
中國科協仿真與先進位造科學傳播團隊首席專家張貝克表示,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僅是製造技術的創新,更是客戶價值的創新。
張貝克舉了一個例子,同樣是生產睡眠產品,深圳的一家創業企業製造的產品很簡單,主要是心率帶,包含APP,可以控制床頭燈、窗簾等一系列與睡眠相關的環境因素;美國矽谷的一家創業公司只做床墊,床墊的內部是由氣泡結構構成,每個氣泡都可以接收到分布在床墊表面的壓力傳感器收集的信號,從而進行實時的衝氣和放氣,實現全身肌肉骨骼的放鬆。
目前,前一家公司已經倒閉,後一家公司的產品依然暢銷。
「產品是從人的需求出發,還是技術的簡單堆積?」張貝克認為,區分這兩點很關鍵,做任何產品都要追求商業上的成功,這就要求研發人員的創新能夠創造價值,否則,就是一堆技術。
製造業的產業模式會隨著生產過程、產品的創新而發生變革性的變化。屈賢明總結,產業模式將主要發生兩個方便的轉變,一是實現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的根本性的轉變;二是從大規模的流水線生產轉向規模定製化的生產。
誰來主導?
「你不能想像,製造不行,上面加計算機,加個軟體就行了,不是這樣的,製造業需要積累,需要摸索,它有很多隱性知識,不是三天兩天就學得來的。」年勇說。他認為,如果不熟悉製造過程、製造程序、製造工藝、製造經驗,有再多的數據都沒有用,因為你根本不知道數據背後是什麼。從這個意義上講,智能製造的推進可能需要一個製造業巨頭來引領來主導。
美國的GE公司是一個榜樣案例。他們將大量傳感器安在飛機的發動機葉片上,實時智能分析和控制發動機狀態,形成了發動機的優化運行和健康保障系統。過去,GE公司只賣發發動機,現在賣服務,即發動機的終生維護服務。GE公司因此被視為運用智能製造技術向服務業製造轉型的典範。
「製造業大企業承擔起歷史責任。」年勇強調,GE公司對製造工藝、製造領域的理解深刻,同時又有實力來提升信息技術水平,掌握了大量信息技術的關鍵,兩方結合才可能引領智能製造的發展。
遲景朝投資的主要是新製造領域的創業公司,他認為,重要的是新技術公司與製造業企業的合作,「優化生產過程的數字模型來源一定不是憑著掌握技術人員的憑空設計,而是結合製造業內部的人共同設計。」
製造業的中小企業有沒有機會實現轉型呢?廈門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陳建成建議,中小企業的力量很有限,不可能做無限的投入,要在有限的資源下做投入就是要做好設計、成長、起步,把自己先定義好,然後再找準發力點。
「小企業用有限的預算做平臺投入,就需要精打細算,可以叫做精益化轉型。」陳建成說。
期待全球新規則
發展智能製造強佔未來新高點,已成為各國的共識。中美貿易戰尤其是疫情爆發以來,國際經濟格局發生劇烈變化,全球產業鏈面臨重構。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劉利華認為,目前,雖然中國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方面仍然遭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封鎖,但是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智能製造市場需求,中國願意堅持開放包容的合作共贏理念,與各國共享智能製造發展新機遇。
不過,從今年兩會開始,中央關於未來經濟發展的戰略都強調以內循環為主,這也是中國製造業面臨的一個戰略性的變化。
「外循環受到一定壓力的情況下,中國內循環為主體,還是全球化,只不過叫做基於內需的全球化。」中制智庫研究院院長新望說。
新望認為,新一輪的全球化就是今天討論的數字互聯,這可能是第五次全球化。中國要進行新一輪的高水平對外開放,也是以數字互聯為標誌的新一波的全球化。目前中美貿易摩擦也可能是一波新的全球化前夜的衝突。
在新望看來,以數字互聯為支撐,新一代技術支撐的超級全球化,人類需要共同的規則,需要一些共同的秩序,比如最近字節跳動和微信在美國受到抵制,就是因為數字互聯之前需要誕生新的共同規則。
在新的規則出現之前,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形勢嚴峻。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原司長張相木表示,中國大規模粗放式的全球化發展階段已經結束,原有後發優勢衰減殆盡,傳統比較優勢逐漸遞減,生產要素成本全面上升,中國製造業正處在不進則退的關鍵時期——高技術製造業遭遇西方國家的封鎖打壓,傳統製造業面臨東南亞國家追趕。
中國製造業未來要怎麼辦?年勇認為,應當缺啥補啥,一是要夯實基礎,健全製造業生態。二是要健全智能製造產業鏈,把短板補上,包括智能製造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體系的建設;三是完善環境,包括提升認知水平,破除引導策略的碎片化,推動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