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2019-04-22 08:38:55
2019年4月17日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技術的迅速發展,數位化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經濟的各個環節,推動了新消費時代的到來。個性化、定製化的消費觀越來越普遍,重塑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也對供給端的生產效率、產品質量、敏捷反應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製造業的智能升級迫在眉睫。
畢馬威中國聯合阿里研究院共同發布《從工具革命到決策革命—通向智能製造的轉型之路》(以下簡稱「報告」), 深入討論智能製造的基礎與內涵。報告以「數據+算力+算法」這一大技術體系為核心,從產業鏈的視角詳細闡述了科技對製造業五大生產環節的全面提升和重構。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智能製造的四條賦能路徑,全面解讀智能製造帶來的「工具+決策」兩個維度的革命性機遇。
報告首先分析了「數據+算力+算法」這一智能製造的核心技術體系的構成。首先,數據是智能經濟的基礎,是智能製造的核心生產資料。其次,以雲計算、邊緣計算為代表的算力的快速發展為處理海量數據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三,以人工智慧、機理模型為代表的算法技術幫助智能製造發現規律並提供智能決策支持。最後,以5G等為代表的現代通訊網絡將三大要素緊密聯繫起來,讓它們協同作業,發揮出巨大的價值。
報告分別從需求洞察、研發、採購、生產、營銷和售後等五大產業鏈環節詳細闡述了「數據+算力+算法」這一技術集群對製造業生產環節的賦能重構。報告認為,與傳統製造體系相比,智能製造生產體系的優勢主要表現為:消費者洞察從間接到直接,研發環節由串行到並行,採購環節實現自動化、低庫存化和社會化,生產環節全面智能化,和無所不在的智能銷售和售後服務。
畢馬威亞太區及中國主席陶匡淳表示:「當前,智能經濟已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問題 。中國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智能+』概念,促進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製造業是衡量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之一,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畢馬威一直積極推動企業的數位化轉型,並結合我們多年來積累的豐富行業經驗,幫助製造業企業利用數字科技提升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報告通過深入研究,並結合淘工廠、恆逸石化、中信雲等企業案例,總結了智能製造的四條賦能路徑及其為企業帶來的巨大價值:1.規模化供給解決定製化需求,實現長尾重構;2.精準捕捉用戶需求,快速推出新品,實現敏捷響應;3.工業大腦結合行業洞見,重構人機邊界,實現智能決策;4.工業互聯、雲中臺助力大型集團構建高度協同的智能製造生態體系。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表示:「智能製造的意義,就在於如何以數據的自動流動化解不確定性:讓正確的數據、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方式,自動傳遞給正確的人和機器,以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優化。阿里巴巴將過去20年內沉澱的多元商業場景及相應的數位化能力與雲計算等服務充分融合,形成了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秉承『開放、分享、透明、責任』的發展理念,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將向社會全方位地開放自身全球領先的技術積累、蓬勃發展的廣闊市場、成熟高效的運營經驗等。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將積極響應和貫徹落實國家『智能+』的發展戰略,與各界合作夥伴一道,為消費端和供給端架起一座數位化能力遷移之橋,探索一條數位化全面轉型之路,進而助力經濟社會的智能化轉型與高質量發展。」
此外,報告還從經濟進步和企業發展的角度審視了智能製造的意義。智能製造顛覆了傳統產業幾百年來賴以生存的「傳統工具+經驗決策」的發展模式,掀起了在工具和決策兩個維度上的深層次革命。工具革命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而決策革命則通過人工智慧等手段優化決策的準確性、及時性、科學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生產。「隨著全球化競爭的加劇,創新的作用愈發凸顯,製造業企業必須加緊實現智能化轉型,發展先進位造業。」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表示,「為此,企業必須建立具有前瞻性的、以價值為導向的、跨部門的智能製造發展戰略,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奪得先機!」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