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製造」最原始的驅動力是什麼?

2020-12-19 企業數位化諮詢

智能製造的起源是智慧工廠,而智慧工廠的概念最早由IBM於2009年提出,屬於IBM「智慧地球」理念在製造業的應用實踐。隨著智能化成為各國製造業的發展方向,企業管理方式、個人生活理念和國際競爭格局也發生了巨變,智能製造建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有望成為未來製造業的新模式,那麼,到底是什麼智慧工廠或者智能製造呢?

智能製造定義每個國家有稍微區別,但是重要程度都不言而喻,根據德勤就先進位造技術在未來重要性的排名來看,「智能工廠」在美國、歐洲、中國三大地區的重要性排名分別為第4位、第1位與第2位,突顯出其在未來智能製造技術中的重要地位:

中國:智能製造定義為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貫穿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製造活動各個環節,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功能的先進位造過程、系統與模式的總稱」。

美國:「智能製造創新研究院」對智能製造的定義是:智能製造是先進傳感、儀器、監測、控制和過程優化的技術和實踐的組合,它們將信息和通信技術與製造環境融合在一起,實現工廠和企業中能量、生產率、成本的實時管理。

德國:「工業4.0」的內涵就是數位化、智能化、人性化、綠色化,產品的大批量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客戶個性化訂製的需求,要想使單件小批量生產能夠達到大批量生產同樣的效率和成本,需要構建可以生產高精密、高質量、個性化智能產品的智能工廠。

綜合來看,智能製造並沒有嚴格的定義,一般可以理解在工廠管控基礎之上利用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設備監控等技術對工廠計劃、資源、執行等業務進行有效管控,及時了解生產現狀,減少因為信息溝通不暢而造成的窩工現象,降低因為人手工在紙質單據中錄入引起的質量數據錯誤的風險。並加上綠色智能的手段和智能系統等新興技術於一體,構建一個高效節能、綠色環保、成本可控、質量可追的現代工廠。

《中國智能製造「十三五」規劃》的頒布確立了到2020年,傳統製造業完成數位化改造,到2025年,重點企業實現智能化轉型。在政策引導推動下,中國智能製造業在製造業中扮演越來越重要角色。既然智能製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迫在眉睫,那麼智能製造最原始的驅動力在哪?效率?環保?還是質量?

目前國內製造業大部分屬於中低端製造業,大多數還是吃人口紅利的血汗工廠,但是由於人力成本相對較低,所以工廠的老闆沒有必要去建立所謂的智能工廠,還不如將精力傾注於銷售端拉更多的訂單。

除此之外,還因為投入一條產線或者數位化系統少則上百萬,而即使工廠沒有一條自動化產線或者信息化系統,全部用人工去操作反而成本比建設產線的成本要小,即幾年人工累計成本<產線建設成本。正因如此在現實當中見過太多場景:工廠建立一套管控系統需要壹佰萬,而即使專門僱傭幾個實習生通過人工收集數據、Excel匯總,幾年以內幾個工人的成本累計加起來還沒有壹佰萬,那麼對於老闆來說如何選擇已經躍然紙上了。所以智能製造最大的阻礙不是外國競爭對手,也不不是技術難點,而是國內的人口紅利。

但是「九宵龍吟驚天變、風雲際會淺水遊」,儘管美國勞動力成本是國內勞動力成本的2.57倍,但美國自動化程度高且用工少。國內兩條月總產量為4500噸的生產線用工250人,美國設備改進,同產能兩條生產線才用工180人。按照目前國內工人工資上漲趨勢,如考慮國內5年工資再翻倍、10年工資翻兩番計算,那麼中國在人工成本上也佔不到任何優勢了。即使相對於印度、越南、泰國等國家的人力成本優勢也在逐漸減弱,自2008年以來,我國勞動力成本的增速明顯快於工業生產效率增速,根據測算,2019年,我國製造業勞動成本將為越南的177%、印度的218%。下圖為地區工資上漲幅度(估算)與名義GDP增速,明顯已經能夠看出人工成本增長迅速,企業人力成本管控難度與日俱增,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招工難從來都不是新鮮的事,比如2020年疫情剛開始消退,義務就大舉旗號:來義務打工,報銷車費。

人工成本劇增的同時,如今外賣、滴滴之類的第三產業也蜂擁而起,甚至利潤增長空間遠大於中低端製造業,並且受制於很多技術和非技術困難,許多業務場景很難實現無人化自動化(比如快遞派送、電氣上門安裝、無人駕駛等),因此可以製造大量薪資水平更高的勞動密集型的低端就業崗位。本人曾親眼見過至少十幾個身邊朋友告別之前比亞迪工廠的工作,然後在京東送外賣、開滴滴,反而比比亞迪薪水高出不少,活的更加體面。

所以以外賣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的發展,相當於對製造業來說其實是進行了一次放血式療法,大面積搶奪人工,倒逼企業發力去推動智能製造實現機器代人,從而降低人工參與度,實現成本可控、質量可控。假設沒有以外賣、滴滴、快遞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大規模發展與侵佔製造業人口紅利,吸收過剩的低端勞動力,智能製造缺少最根本、最原始的驅動力去發展智能製造。

當你想到的時候一定要抓緊時間與機會,因為指不定已經有人開始在行動了。比如,2011年開始郭臺銘為解決招工難和人力成本快速上漲等問題,就啟動了大規模的機器換人計劃,計劃到2020年讓富士康的自動化率達到30%;而如今富士康已部署超過4萬臺自研的Foxbot工業機器人,大量的流水線工人被機器人替代,儘管如此還是不得不面對工人成本劇增而考慮搬遷工廠到越南的局面。因為據測算2017年中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是泰國和越南的2.14/3.51倍,這也造成部分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傾向於向人力成本更低、環保要求更寬鬆的東南亞國家轉移。

與富士康類似,2012年美的已投入6億元改造費和6年的時間,打造中央空調核心零部件全自動組裝生產線,生產效率提升70%,生產線人數下降50%,產品合格率達到99.9%。而在東莞勁勝的打磨車間,60臺機器手日夜無休地打磨一個個手機中框結構件。一臺機器手替代6至8名工人,原來需要650名工人的車間,現在只有60人負責看線和檢查,未來將減少到20人。與熟練工人相比,剛上線的機器手雖是「新人」,但生產的產品數量和質量卻遠超熟工、能手。

與此同時,工人成本工資不斷上漲,而機器人成本回收時間逐年降低:2012年一臺工業機器人成本回收的時間約為5.2年,到2018年約下降至1.05年。同時,在人力成本上升與設備價格下降的確定性趨勢下,未來工業機器人回收期有望進一步縮短,製造業機器換人、智能製造升級已經是大勢所趨。勞動力減少、人力成本上升倒逼製造業向智能化自動化升級,智能製造將逐步替代人力勞動,提高生產效率,是製造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所以綜合而言,目前工廠對於智能製造的訴求更多的其實並不是來源於競爭或者技術發展,當然這兩個也有影響的因素,但並不是倒逼企業數位化改造的根本原因,最原始的驅動力更多的是為了擺脫勞動密集型這種特性,為了更好的控制成本而不得不做出的改變。那麼有人與無人之下工廠運營的模式又有哪些不同?或者說智能製造為勞動密集型其他帶來了哪些,目前比較成熟的有以下幾個場景:

設備巡檢

目前中國大部分企業仍然保持著「人工智慧」的本性,凡是人工能夠完成的,肯定以人工為主,之所以有這樣的局面,是因為之前人工成本比較便宜或者說信息技術成本比較高,但現在人工成本劇增外加信息技術逐漸成熟,仍然再保持「人工智慧」的現狀,就有些敝帚自珍了。

比如大型流程行業最影響交付的時間與質量的無非是設備與各類儀表,但是現在大面積化工廠,即使是杭州恆逸集團這樣在全球範圍內具有定價權的企業,也保持著人工巡檢的傳統。定期巡檢設備進行點檢,定期巡檢儀表查看溫度、壓力等工藝參數,再將數據記錄在紙質單據中,耗時費力成本大。類似於這種業務完全可以通過數據自動採集、報警完成,實現半自動化、數位化,從而降低成本、管控交付周期。

基於機器視覺的質量檢驗:

印刷品質量目前大部分需要人工查看,長時間進行質量觀測對於眼睛有不可逆轉的傷害,而且眼睛檢測的效率、效果都有待商榷,很多工廠這個工作崗位兩三個月就要輪一次崗,因為肉眼確實受不了。這種情況下就可以採用基於機器視覺的質量檢測方式,通過CCD採集待檢測印刷品的圖像,並對圖像進行處理,根據印刷品所要求達到的質量要求設定標準(由客戶提出標準),如待檢測圖像相關指標超過所設定的標準,系統自動報警,被檢測品被認為不合格品自動發起不合格品處置流程。通過這種降低人為參與的方式,降低成本、提升質量。

倉儲物流的應用

倉儲物流也是勞動密集的業務之一,目前傳統工廠充斥著大量的叉車司機、手工分揀、庫管員等人員,從入庫分揀、庫位管理、上下架、出庫分揀到物料運輸,尤其倉儲類業務勞動強度大,而且容易出錯。通過計算機視覺用於分揀機器人的感知和地圖定位,利用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實現分檢機器人的路徑規劃和避障。通過數學規劃等運籌優化算法和遺傳算法,實現倉庫上下架策略管理。通過多智能體算法 蟻群算法用於多個分揀機器人的協調行動。基於人工智慧技術實現貨架、商品、機器人的整體協調,能夠更快速的實現產品出入庫和高效的倉庫貨架規劃。在工廠倉儲中,各種類型的全自動流水線、自動分撥、倉儲和配送機器人已經開始慢慢應用,基於人工智慧技術可以讓每一個物料都有最優路徑,最短時間送達。

生產運營管控:

目前工廠大量存在人工管控,即使相對來說流水線自動化程度比較高的企業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甚至部門企業因為領導需求成立「數據科」,通過人工錄入的形式收集企業管理運營數據,然後以Excel進行匯總統計,管理本並不應該屬於勞動密集型崗位,但是因為黑盒工廠的存在,造成管理人員數量突增。完全可以通過數位化改造,通過數字驅動企業管理,尋找企業窩工、低效率、低質量的業務點,然後進行優化升級,提升客戶體驗、降低交付周期。

目前企業通過機器、軟體代替低端、重複性勞動的需求已逐步呈現出風起雲湧之勢,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由於種種技術、成本等條框的限制造成許多業務根本沒辦法擺脫人為幹涉,只能極大限度的降低人工參與度,從而減少人數、降低因為人為引起的質量風險。而整個企業包含的業務鏈非常冗長,目前只能在質量檢測、倉儲等單點業務上進行升級優化,然後根據技術的發展與多項技術的不斷融合,逐漸由點到線拓撲式蔓延發展。

相關焦點

  • 「瞪羚網·分析」智能製造與先進位造技術有何關係
    智能製造是製造業正迎來的一次歷史性變革,將重塑全球產業競爭格局,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紛紛加緊布局、加快發展智能製造。新一代智能製造是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與先進位造技術的深度融合,貫穿於產品設計、製造、服務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及相應系統的優化集成,不斷提升企業的產品質量、效益、服務水平,減少資源能耗,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是今後數十年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路徑。
  • 智能製造工程師是做什麼的_智能製造工程師要學什麼
    打開APP 智能製造工程師是做什麼的_智能製造工程師要學什麼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03-23 14:37:56 根據分布系統的同構特徵,在智能製造系統的一種局域實現形式基礎上,實際也反映了基於Internet的全球製造網絡環境下智能製造系統的實現模式。   分布式網絡化:   智能製造系統的本質特徵是個體製造單元的「自主性」與系統整體的「自組織能力」,其基本格局是分布式多自主體智能系統。
  • 【智能製造】以三體智能解讀智能製造三個範式
    2017年12月7日,中國工程院周濟院長在南京「世界智能製造大會」上發表了題為《關於中國智能製造發展戰略的思考》的報告,今年1月周院長在工程院再次做了題為《新一代智能製造--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的更詳細同主旨報告,系統闡述了我國發展智能製造的戰略,提出了智能製造三個範式(圖1),引發了社會上極大關注和熱烈反響。
  • 什麼是智能製造?智能製造對產業發展的有什麼顛覆性意義?
    智能製造是什麼當前,全球製造業正加快邁向數位化、智能化時代,智能製造對製造業競爭力的影響越來越大。智能製造就是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實現泛在感知條件下的信息化製造。智能製造技術是在現代傳感技術、網絡技術、自動化技術、擬人化智能技術等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智能化的感知、人機互動、決策和執行技術,實現設計過程、製造過程和製造裝備智能化,是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裝備製造技術的深度融合與集成。它把製造自動化的概念更新,擴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
  • 智能製造的意義是什麼
    打開APP 智能製造的意義是什麼 發表於 2019-04-22 08:38:55 個性化、定製化的消費觀越來越普遍,重塑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也對供給端的生產效率、產品質量、敏捷反應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製造業的智能升級迫在眉睫。 畢馬威中國聯合阿里研究院共同發布《從工具革命到決策革命—通向智能製造的轉型之路》(以下簡稱「報告」), 深入討論智能製造的基礎與內涵。
  • ...工業4.0和中國智能製造在上海臨港強強聯手,這個世界級科研機構...
    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是全球最大、最高水平的應用科研機構之一,也是迄今為止全球最為成功的非盈利共性技術研發機構,世界上最高效的技術轉移機構,為德國工業提供了強大的創新驅動力,是德國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一員。上觀新聞報導 今天下午,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與上海交通大學籤署正式合約,依託各自優勢,雙方將在臨港地區成立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製造項目中心,圍繞智能製造和工業4.0前沿技術開展深入合作研究,這將是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在中國成立的第1個、全球第10個項目中心。
  • 智能製造的定義及實現智能製造的意義
    智能製造是什麼國內對「智能製造」的定義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15年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專項行動」中,智能製造定義為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貫穿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製造活動各個環節,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功能的先進位造過程、系統與模式的總稱。
  • TUV萊茵出席中德高端製造峰會,獻策智能製造
    本次峰會以「高端製造智聯德國」為主題,思考後疫情時代製造業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中德兩國在製造業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來自中德兩國的300多位專家、政府官員、企業代表參加了此次峰會,探索兩國在商業領域和企業層面的創新合作模式。TUV萊茵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陶思騰博士(Dr. Thorsten Keiter)發表了主題演講。
  • 以智能製造賦能高質量發展(一線視角)
    公司一位負責人說,從最開始材料進檢到最後一步分選殘次品,都是通過計算機完成的,這種人機協同的場面,在過去難以想像,如今還有更多可能性。傳統企業煥發新生機,主要得益於向智能化方向要動力。同樣是在蘇州,一家電氣公司的負責人說:「原來企業發展主要側重於產品研發,認為只要商品好就能有好收益,後來發現沒有智能思維,好商品是搞不出來的。」思維之變引領生產之變。
  • 【智能製造】智能製造能力成熟度評測三部曲 - 智能製造 - CIO時代...
    進入成熟度的世界   在新一輪轉型升級過程中,中國的製造業工廠首先就面臨一個問題需要回答:什麼樣的製造能力可謂智能製造,以此為參照,我們目前的製造能力處於什麼水平?   流派大放送   智能製造能力成熟度模型是在CMMI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儘管一些工業國家和組織都推出它們各自的智能製造/工業四能力成熟度/就緒度模型,其基本思想和途徑沒有什麼區別,都包含智能製造/工業四參考模型、能力成熟度模型以及度量定義。
  • 四大智造生產模式 助力天津智能製造產業鏈與生態圈加速成型
    丹佛斯天津工廠智慧機器人在傳輸配件。工作人員如有錯誤操作,數位化監控系統會報警提示。作為天津的城市名片,智能科技產業已成為本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12日從市工信局了解到,本市圍繞醫藥、石化、鋼鐵、機械裝備等行業應用需求,已形成流程型智能製造、離散型智能製造、規模化定製、遠程運維服務四大智造生產模式,推動生產方式向精細化、智能化、柔性化轉變。此外,本市構建起「企業+平臺+服務商」的智能製造生態,智能製造產業鏈與生態圈加速成型。
  • 美國智能製造的路線圖 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解讀
    美國定義的智能製造  在路線圖中,CESMII在2017-2018的路線圖中給出了自己的定義:智能製造(SM)是一系列涉及業務、技術、基礎設施及勞動力的實踐活動,通過整合運營技術和信息技術(OT/IT)的工程系統實現製造的持續優化。
  • 四平市智能製造產業園項目
    ,它在製造過程中能進行智能活動,諸如分析、推理、判斷、構思和決策等。   打造智能製造產業園以全省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智能裝備製造產業園為核心驅動,集中人才和技術骨幹,形成以技術帶動產業、產業驅動技術、項目促進協同的產、學、研多位一體的智能製造產業園。
  • 智慧型手機是如何製造的?整個製造過程介紹
    我們使用智慧型手機已有很長時間了,但是我們是否考慮過過這些手機的實際製造方式?從構思到產品的最終結果,整個過程並不簡單。閱讀全文以便了解整個過程。當公司決定製作新模型時,一般來講它已經有舊模型並進行了許多先期研究,因此無需從頭開始。
  • 智能製造 改造升級
    在某種意義上,順展機器人的發展,正是一種智能製造、改造升級的具體展現,這是順展機器人在智造領域獲得的勝利。重慶是傳統的摩配、汽車配件製造基地,深圳是自動化領域的前沿。重慶順展機器人是深圳過來的企業,在來重慶之前楊揚做過一番詳細的市場調研。剛好遇到重慶政府招商引資,大足高新區的服務好、效率非常高,縱使有很多困難,楊揚還是很快決定開始在重慶辦廠。正所謂「每一個成功者都有一個開始,勇於開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這也是順展機器人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原始發動力。
  • ...看重民航領域智能飛行與智能製造|潮科技2020. Ask Me Anything
    活動回顧科技和資本是驅動「新商業」變革和進化的兩大驅動力,36氪持續關注這兩個方向,以服務技術和資本驅動的新經濟公司為使命,致力於讓一部分人先看到未來。5G技術應用是大勢所趨,中國商飛作為一家先進位造企業,加強5G技術應用,在提高研發製造效率、降低研製成本等方面,具有眾多可以挖掘的應用,目前重點在5G+智能飛行、5G+智能製造、5G+智能設計等方面有所思考和有所行動,特別在基於5G空地互聯通信(飛聯網)、5G賦能全連接智能工廠、5G智慧園區和異地無縫協同設計等,努力形成自身特色,並成為5G應用典範
  • 智能製造,跟洋教頭學什麼
    在智能製造領域,這是歐洲最頂級的科研應用機構和中國最高層次的合作,以此為契機,南京江北新區將加快整合全球資源,建設國內智能製造中心,打造長三角先進位造重鎮。讓「德國師傅」帶著我們「玩」智能製造,從政府、學界到企業興奮之餘不乏清醒:不能大幹快上,唯「新」是從,而應踏實練身手長本領,否則,「師傅」就會拿走我們的市場,把我們繼續按在打工者的角色上。
  • 轉型升級 兩岸智能製造「鬥陣行」
    施辰靜 攝  當前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和製造業加速融合,智能製造日益成為製造業發展的重大趨勢和核心內容,根據有關機構測算和預估,今年全球智能製造市場預計可達2700億元,智能工廠未來五年將為全球製造業注入5000億到1.5兆美元的附加值。
  • 智能製造引領「家電之都」更上層樓
    近年來,合肥家電產業依託原有冰、洗製造優勢,緊抓沿海產業轉移機遇,通過引進「外援」實現跨越式發展,建立了集家電研發、生產、銷售、物流及相關配套企業集群的完整產業體系,形成了「龍頭企業—大項目—產業鏈—製造基地—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從瀕臨凋零到新興增長極,以創新塑造新的核心優勢,產業華麗蝶變;從傳統家電生產向智能製造提升,邁向中高端,產業迎來新「藍海」。
  • 智能製造=人工智慧+製造嗎?
    國內曾有著名專家學者提出:智能製造就是人工智慧加製造。這種觀點會對推進智能製造帶來思想混亂。為此,我們有必要澄清這兩個概念的關係。文/郭朝暉(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優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走向智能研究院首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