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製造領域,這是一次備受業界矚目的跨國收購!今年5月30日,位於上海的復星集團歷時一年,終於完成了對德國老牌工業自動化解決方案提供商FFT的收購。不到三個月,復星決定將FFT的中國總部放在上海嘉定,同時把它升級為FFT(愛夫迪)的全球總部。於上海而言,FFT為「智能製造高地」的打造增添了一顆重要砝碼。
FFT是誰
就在8月23日,嘉定區區長陸方舟與復星集團FFT公司CEO哈爾共同籤署了《FFT項目合作協議》,宣告FFT全球總部正式落戶嘉定區。上海市副市長吳清、市政府副秘書長陳鳴波等分管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的相關領導見證這一重要項目的籤約。
復星集團全資收購FFT並將全球總部與研發中心落戶上海嘉定,實現了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基礎上進一步「引進來」,有助於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環節自主創新,提升上海製造的整體競爭優勢。吳清在籤約儀式上表示,上海在智能製造領域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智能製造產業發展,希望復星集團圍繞FFT項目,繼續擴大和深耕智能製造系統集成業務,力爭三年內全球總收入突破百億元,為打響「上海製造」品牌、推動智能製造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對於這一項目上海為何如此重視?先讓我們認識一下FFT。FFT擁有50多年歷史,是德國工業4.0的標杆企業,一直為寶馬、奔馳、大眾等汽車品牌提供整車柔性生產線的「交鑰匙」工程、柔性自動化技術和產品以及客戶服務等。同時,FFT還為空客、波音、商飛等航空航天製造企業提供機身和後段總裝的解決方案。近年來,FFT的技術也已經拓展到新能源電池、金屬加工業及工業數位化等更多更全面的智能製造行業應用,掌握工業4.0全系統集成能力,可提供完整的智慧工廠解決方案。
用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的話說,復星對FFT的收購源於一個基本的判斷:網際網路的發展已經進入「下半場」,最重要的標誌,就是以製造業為主導的信息技術的應用,方興未艾,在產業上更深入。在這個判斷下,復星一直在研究和努力實踐一種產業網際網路的可能,簡稱為「C2M模式」。通過C2M模型,將C端客戶在生產、製造與M端完全打通,最終實現「千人千面、千人千品」,客戶個性化需求跟製造能完美地匹配起來,同時成本又是工業化的成本。「而作為一家植根上海的企業,一直都希望復星的業務發展能與上海戰略同頻共振。完成對FFT的收購之後,儘管復星收到很多城市的邀請,但最終,還是決定將FFT的中國總部放在上海,並進一步升格。」
意義非凡
復星的這次收購,讓市場聯想到美的對德國機器人巨頭庫卡(KUKA)的那次併購。然而,這兩次跨國併購有一個明顯的不同,當時美的收購KUKA無法進行技術轉移且短期內無法進入董事會。而FTT目前控股方為家族基金,管理層為職業經理人,雙方均持有開放合作態度,均表示非常支持和鼓勵將核心技術和研發資源在中國落地,進而不斷降低成本。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機器人企業普遍存在產品線單一、系統設計和集成方面能力較差等問題,從而直接導致了國內機器人企業在高端和系統集成化產品領域的自主率較低,無法構成有效競爭,FTT落戶上海,對中國機器人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大幅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加快實現製造業全面轉型升級的意義不容小覷。
的確,這次收購併落戶嘉定,之於復星,之於上海,甚至是之於整個中國智能製造都有著非同的意義。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表示,當前,世界各國都將製造業放到重要的戰略位置,經歷了信息化、數位化、網絡化轉型之後,搶先步入智能化時代,智能製造已經成為高端製造業競爭的主戰場。
兩周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召開「5G+工業網際網路全國現場工作會議」,彰顯出國家對智能製造的高度重視,主會場放在上海,從側面說明上海的智能製造已經走在全國前列。工信部部長苗圩在現場會上強調,「要緊緊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大歷史機遇,加快推動5G+工業網際網路支撐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上海按國家要求,提前布局,加快推動5G、人工智慧、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等新興技術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將發展智能製造作為打響「上海製造」品牌的重要抓手。今年6月24日,又發布了《上海市智能製造行動計劃》,全力推進「智能製造十百千工程」,計劃到2021年,全市智能製造裝備產業規模突破1300億元,其中機器人及系統集成產業規模突破600億元。
「上海不僅有深厚的工業底蘊,還有豐富的應用場景,以及一大批技術領先的企業。」吳金城說,上海在智能製造方面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在網際網路經濟的「下半場」-工業網際網路領域,上海有很大決心去突破。不過,「下半場」的打法跟「上半場」不同,「上半場」TO C的網際網路可以「一網吃天下」,但工業網際網路因為各個行業的know-how都不同,需要深耕。在上海,可以欣喜地看到,各個類型的企業都在積極參與智能製造。比如,三大運營商在力推行業應用,上海在全國最先布局5G產業,5G基站建設已超過5800個,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正插上5G的翅膀。
構建生態
FTT對上海智能製造意義重大,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其核心技術將一起落地上海。
目前,我國智能製造領域許多基礎原料、關鍵器件和核心技術,都高度依賴進口,嚴重製約了智能製造行業發展。尤其在當下中美經貿摩擦的背景下,「卡脖子」技術問題比較突出。「我們當前必須集中各方資源,加快科技攻關突破,爭取在關鍵領域、關鍵環節,為國家解決『有沒有』、『好不好』的問題。」吳金城說, 上海要通過加大開放合作,著力打造2-3家國家級、3-5家有行業影響力的公共服務平臺,以十年磨一劍的定力打造關鍵核心技術。
發展智能製造,還需要基礎設施、平臺,需要科研院所、龍頭企業、政府政策、金融等各方面的綜合產業生態。這兩年,上海不斷提升政策供給的「聚焦度」,推出重大裝備首臺套、新材料的首批次等政策,其實就是精準支持智能製造發展,圍繞關鍵零部件和整機裝備研發攻關等進行精準傾斜。在金融政策支撐上,目前正在推動更多的優質企業登陸科創板。
其次要提升行業發展的「開放度」。吳金城說,要發揮社會各優勢資源,促進行業的開放交流。德國在智能製造方面走在全球前列,我們要通過「引進來,走出去」,加強在智能工廠、標準規範、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深入交流。最後,要提升區域生態的「集聚度」。「我們將藉助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東風,推動上海智能製造企業走向長三角,鼓勵長三角製造商、裝備商、軟體商、集成商等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加強合作,促進智能製造產業的協同發展、集群發展。」
當前,正處於智能製造發展的黃金時代。劍指2012,上海將全力打造成為全國智能製造應用新高地、核心技術策源地和系統解決方案輸出地,希望屆時智能製造能像網際網路的「上半場」一樣,出現更多BAT級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