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興則民族興,科教強則國家強。從心懷科教夢的學生到科技工作者再到科教工作者,一路走來,李璐始終不忘科教報國的初心,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到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中,帶領團隊為國家培育時代新人,為社會發展提供科教支撐。——題記
2015年,受重慶文理學院新材料技術研究院創始人塗銘旌院士「大愛無疆,科教報國」的精神感召,李璐放棄高薪攜全家從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回國。五年來,他馬不停蹄地奔跑著,夜以繼日地奮鬥著,紮根文理,紮根重慶,以突出的成績入選重慶市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重慶市十佳科技青年獎,重慶市傑出青年基金,培養了具有專業素養和創新精神的人才,帶領所在支部入選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帶領團隊為重慶智能製造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不忘初心,攻堅克難開拓創新
2009年,李璐以聯合培養博士生的身份赴美求學,入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軟材料實驗室;2015年,擁有眾多顯著科研成果的他順利出站,但他始終未忘赴美留學的初心,朱光亞前輩的話也是自己的志之所向:「讓我們回去,把我們的血汗灑在祖國的土地上,灌溉出燦爛的花朵。」於是,李璐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科研條件,決定回國發展。
當時,李璐收到了國內眾多知名高校拋來的橄欖枝,但他卻選擇到重慶文理學院這所新建本科院校工作。他說:「塗老在電話裡說實現科技成果應用轉化是他堅持了一輩子的事,哪怕現在八十多了也要一直做下去,希望我能加入研究團隊,儘快突破柔性導電薄膜的關鍵技術,實現成果產品化、商品化、甚至產業化,在創新創業中創造更多價值,而這也是我的夢想!」如今回憶起來,李璐仍然十分激動。
回國後,李璐加入了塗院士的柔性觸控創新團隊,致力於打破國外對顯示面板行業中透明導電材料的壟斷,開發納米銀線材料及柔性透明導電薄膜,解決我國在該技術領域長期受制於人的 「卡脖子」問題。
科研時間跨度長,科研成果取得不易,一旦遇到瓶頸,就很容易被別人眼花繚亂的成果所吸引,從而「道心不專」,「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支撐著李璐一路堅持,永不言敗。實驗室裡上千個配方試劑瓶也只不過是幾天的實驗成果,接二連三的失敗、反反覆覆的重來、難以突破的瓶頸……經過無數次的跌倒再站起、不分晝夜的奮戰苦戰,李璐帶領團隊終於突破了柔性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卷對卷精密塗布技術瓶頸,研製出具有透光率高、導電好、成本低等優勢的新一代導電薄膜柔性觸控螢幕,實現了新一代透明導電材料的國產化,並在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柔性顯示生產線上成功應用,解決了同類產品依靠國外進口的難題。同時,實現了柔性觸控關鍵技術智慧財產權自主化,從金屬漿料到設備設計,再到終端產品工藝等多個環節獲得了2項國際專利和35項國家發明專利,原料、設備、工藝等多個方面領先於世界,率先實現銀納米線大尺寸柔性電子觸控產品的規模量產,為相關企業增加經濟效益超2億元,實現了基礎研究到實際應用的成果轉化。
科技是永無止境的競爭,李璐並沒有因眼前的成果停下開拓創新的腳步。他不敢有一天懈怠、一刻放鬆,繼續帶領團隊披荊斬棘:對高世代顯示面板產線關鍵技術進行革新,實現柔性銀納米線薄膜在全尺寸柔性高靈敏人工智慧交互終端的產業化,並在京東方高世代液晶及柔性顯示量產線上應用,為京東方新增產值超100億元。成果技術已授權發明專利14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獲批國家標準2個,獲得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反哺教學,用心用情關愛學生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高校教師的職責所在,從進入新材料技術研究院從事科研工作之初,李璐就非常重視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工程能力的培養。隨著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成立,李璐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新時代工程人才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
「做好科學研究、成果轉化,也是為下一步培養高水平人才奠定基礎,儲備力量。要讓科研反哺教學,為國家培養更多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李璐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基礎學科前沿,充分發揮學院國家國際合作基地、校外實訓基地等眾多平臺和國內外協同高校資源優勢,利用協同合作項目、重大需求研發、學術交流等機會,組織學生「走進實驗室、走進團隊、走進平臺、走進學科、走進企業」,為學生參與科學研究、融入學術群體、參與企業工程項目創造條件,引導學生把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接觸科學研究,了解國內外前沿科學技術,激發學生學術志趣和內在動力,提升學生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設計研發能力。這種培養模式經過幾年實踐改進,學生培養質量得到大幅提升,有繼續在國內頂尖高校繼續讀研究生的,有出國深造的,有很快在京東方、重慶萊寶集團等知名企業成長為技術骨幹的。
通過實施「五走進」計劃,為學生搭建平臺、架設橋梁,推動課程和教學改革,推進產教融合,不斷錘鍊學生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李璐還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關注學生思想變化,引導學生樹立信心。
「相信自己,你能行!」這是李璐時常對學生說的話,這樣的鼓勵就如及時雨,在學生望而卻步、躊躇不前、猶豫不決的時候堅定了克服苦難的信心,踏出了繼續前進的步伐,在學科競賽、科技作品競賽、創新創業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有一次,一個正在參加「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的學生找到李璐,表達自己想要放棄的想法。通過與他交談,李璐了解到這位同學作為項目負責人對這段時間高強度的工作有點吃不消,覺得自己不能很好的管理整個團隊,達不到老師的要求、完不成任務。李璐立刻明白,這個學生應該是缺乏自信,出現了畏難情緒。針對這個問題,李璐耐心的給學生做起思想工作,並結合自身經歷鼓勵學生遇到問題不能退縮,要去嘗試,這樣即使最後失敗了也會在努力的過程中有所收穫。最後李璐細緻分析了學生遇到的問題,告訴學生應該從哪些方面去解決,「有困難是壞事也是好事,困難會逼著人想辦法,困難環境能鍛鍊出人才來,因此,應該迎著困難前進」。學生在獲得市級銀獎後給李璐發了一個信息:「感謝李老師的幫助,沒有您的開導和鼓勵,我想我中途就放棄了,這段經歷會成為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在參加市級比賽前夕,獲得校級比賽金獎的一個項目團隊成員面露愁色地找到了李璐,「李老師,在這幾天的打磨中有專家問這個材料國內沒人能做出來,為什麼我們文理學院的本科生能夠做出來?」李璐明白,這是學生對即將進行更高級別比賽時由於不自信引起的恐慌,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肯定會影響學生在比賽中的發揮。李璐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把項目背後的故事講給學生聽,對學生的疑問進行了細緻的解答,並對學生能力給予了肯定「經過這兩年的鍛鍊,相信你們的能力也有所提升,即使在市級的賽場上你們也是最優秀的,要相信你們自己」。最終學生如願獲得市級比賽金獎的好成績,成績公布的那一刻,主講人告訴大家:「正是李老師的那番話堅定了我的信心,讓我在比賽中能夠放鬆心態,最後順利完成比賽,感謝李老師給我們的指導和鼓勵。」
率先垂範,同心戰「疫」彰顯擔當
2020年伊始,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電視上、網絡上對疫情的報導讓李璐十分揪心,危急時刻黨員幹部更要敢於擔當、勇往直前是李璐一直以來的信仰和堅持,他馬上召集團隊討論如何通過校企聯動協同,為「戰疫」提供科技支撐。
1月19日,李璐迅速牽頭組建專項研究團隊,由學院副研究員翟福強負責對接重慶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針對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醫用防護口罩的設計研發展開緊急合作研討。
1月20日,團隊在前期纖維過濾材料研究基礎上,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空氣傳播途徑的特點,確定設計方案,協同公司對口罩原料用熔噴聚丙烯纖維進行配方優化和改性複合。
1月23日,研發的「低阻高效改性熔噴聚丙烯纖維新型過濾材料」進入調試階段,1月24日調試順利完成,1月25日召集人員進行試產,1月28日熔噴材料生產線全面復產。
2月5日,重慶市藥品監督管理局將公司應急生產的醫用防護口罩列為「重慶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醫療物資保障組在重慶市內統一調配使用」物資,並用於趕赴湖北的醫療隊。
從設計研發、通過驗收到復產僅用了短短9天,李璐帶領團隊用勇於擔當彰顯責任本色,用奉獻堅守創造重慶速度。回想起這幾天,團隊成員感觸很深,「當李教授決定做這個項目的時候,學校已經放假,但防疫用品的緊缺讓大家心急如焚,聽到消息後大家立馬停止休假,投入工作」。整個期間,李璐帶領團隊沒日沒夜地討論、改良、完善,大家幾乎都沒怎麼合眼,只為傾盡全力做到最好。即使調試完成後,李璐仍舊時刻關注復工復產,發揮科技特派員作用,隨時提供技術指導,做好疫情防控期間科技服務工作。
材料科技樓309辦公室的燈一直亮著,視頻會議一直進行著,李璐的電話響個不停,直到聽到「李教授,我們研發的材料克服了工業勞保口罩與醫用防護口罩的產品設計和質量管控的差異,已經達到高過濾效率和低過濾阻力的高品質過濾材料要求!」「研發的材料已經在N95醫用防護口罩的應用,已經形成產業化生產了!」「重慶市政府已經用於新冠肺炎的醫用防控工作!」李璐終日不展的愁眉終於舒展了,但很快他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他將繼續帶領師生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為國家之需攻堅克難,培養棟梁。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李璐深知,只有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與時間賽跑,向目標奮進,才能書寫無愧於己、無愧於科教事業、無愧於新時代的答卷,才能為建設科教強國貢獻創新的智慧和科技的力量。
(責編:陳琦、張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