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10月22日電 (蔡敏婕)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古潔若近日在廣州表示,儘管類風溼關節炎無法根治,但通過達標治療可有效緩解症狀和控制病情。通過規範用藥,大多數患者的病情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的、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可引發一系列症狀,包括關節部位的疼痛和腫脹,並導致關節破壞。手、足小關節為易發部位。該疾病的發病原因目前未知。據近期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內地類風溼關節炎患病率0.28%,總患病人群約500萬,男女患病比率約為1:4。
「患者早期最典型的症狀是早上起床後,手指彎不了。」古潔若介紹,「早起晨僵」是類風溼關節炎70%至80%病人首發的臨床症狀。疑似類風溼關節炎的早期特徵還有關節腫脹、疼痛、僵硬症狀持續2周以上;關節周圍出現肌肉萎縮;數周或數月感到持續疲勞、不適等。
「類風溼關節炎危害比較大,關節致殘率也很高。」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風溼免疫科副主任李娟介紹,在鑑別方面,綜合X射線照片、B超以及磁共振等技術,可以用作區分骨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關節病變。
「在中國,患者的就診時間普遍偏晚,很多患者平均三到四年以後才就診,延誤早期診斷的時機。如果能在早期得到診斷,在規範化指導下就能控制疾病和減少致殘的情況。」李娟認為。
儘管類風溼關節炎無法根治,但通過達標治療可有效緩解症狀和控制病情。達標治療是以病情緩解作為治療目標,包括臨床緩解和影像學緩解,採取各種積極有效的治療,在一定時間內將炎症或病情活動度降至較低水平,達到臨床緩解。
古潔若稱,最新獲批的巴瑞替尼片在廣東的跟蹤隨訪反饋都很好。「這些新的小分子靶向藥物不僅針對類風溼,也會對全身多器官的病症起到調控作用,通過規範用藥,大多數患者的病情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目前生物製劑和靶向藥物納入內地醫保報銷項目的數量比較少,大部分都需要自費,較高的價格限制了部分患者服用。李娟稱,在給患者開藥的時候,新藥是否納入醫保是醫生在給病人開藥時的重要考量條件之一,因此會影響部分患者能否獲得更好的治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