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近一半臺灣孩子都看過的《紙風車》周六登陸杭州,這齣戲有啥不一樣? 他們不騙小孩子
「每四個臺灣孩子當中,就有一個看過紙風車的戲。」任建誠坐在沙發裡,眼神中透出驕傲。
本周六,臺灣第一兒童劇品牌「紙風車」,將把經典大戲《紙風車幻想曲》帶到杭州劇院。
昨天,團長任建誠率紙風車劇團來杭州,為演出做準備。他身旁,坐著劇團的另一位創始人,留美心理學博士吳靜吉。這或許是全中國唯一配備心理學專家的兒童劇團。
事實上,對兒童心理多年的悉心揣摩,也是紙風車成功的要訣,演員們甚至反覆在練習一項技能——永遠比現場小朋友早反應一秒鐘。
這次來杭州的《紙風車幻想曲》,裡面包括了六個小故事。任建誠最喜歡的,是其中的《八歲一個人去旅行》,「因為它是真實的。」
這個真實的故事,講的是臺灣著名作家吳念真小時候的事兒。
吳念真八歲時,有一天,父親問他:「你今天有沒有事,沒事就坐火車去宜蘭把我的傘拿回來。你這麼小,不用帶錢。」
因為八歲小孩坐火車免票,父親只給了吳念真一盒萬金油,告訴他想睡覺時候就抹這個,不然會被帶到太平洋那邊去。
從基隆到宜蘭坐火車一個半小時,家裡人都說爸爸瘋了,孩子丟了怎麼辦?爸爸說:「如果一個八歲的孩子連這個都做不到,那丟了就算了。」
吳念真坐在火車上,扒著車窗朝外看,第一次見到了山、海、平原。這些景象,如今都在吳念真腦海裡真真切切。後來,鄰座的阿嬤暈倒了,吳念真掏出萬金油救醒了她。下車時,他手裡多了一根棒棒糖,萬金油卻留在了阿嬤身上。他忐忑不安地回到家,誰知,爸爸只淡淡地說了一句:「快去吃飯吧。」
這個故事,紙風車把它搬上了舞臺,八歲的吳念真變成了人偶,阿嬤和家人則由真人扮演。
為什麼要採用一個真實的故事,而不是小動物或童話王國的故事?任建誠的解釋是,不能騙小孩,是紙風車創團多年的硬槓槓。
「如果你認真『研究』過孩子,就會發現,他們其實比你聰明多了。」任建誠給記者說了個故事,有次他去看某兒童劇團演出,幾個卡通穿著的演員在臺上,奶聲奶氣地模仿著孩子說話:「各位小朋友,大家好,今天好高興哦。」
再看臺下,前排的幼兒傻傻坐著,後面比較大的一群孩子,紛紛做著嘔吐的樣子:「好噁心。」
「你是在模仿他們,而不是真的童心未泯,小孩一看就知道。」任建誠說。
1992年成立至今,紙風車排練室裡最多的書籍,就是有關兒童教育、親子關係和幼兒心理。從編劇到演員,只要有空就會拿來翻翻。
這種「全團懂童」的獨特風格,幫助演員在現場快速「看穿」小觀眾心思。比如孩子覺得戲無聊,他們就會不斷動來動去。另外,「發呆」和「看得入神」也不一樣,「如果眼睛瞪大,身子微微前傾,說明孩子看得很專注。」而目前絕大多數兒童劇團,都不會留意這些細節。
在紙風車的排練室裡,大家經常會做一些遊戲,比如同時和幾個人說話,然後突然停止。這是鍛鍊演員的應變能力,以在現場更好滿足小觀眾的參與感。
《紙風車幻想曲》中有個串場角色,亮相都是同樣的臺詞:「我是一個巫婆,有經驗的巫婆,所以我叫屋頂。」
通常每次說到第三遍的時候,就會有孩子模仿著接話。到了五六遍之後,「屋頂」就會即興發揮,有時候直接說「大家好」,然後停頓幾秒,剩下的事就不用擔心了,孩子們會完整齊聲地念出那句自我介紹。
「從兒童心理學來講,這叫『參與滿足給予』。」任建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