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倫敦書店生活日記

2020-12-14 單向街書店

單向君曾經在某一篇文章裡寫過這樣一段話:「不管是圖書館還是書店,在喜歡讀書的人眼中,他們都是人生之光一樣的存在。在街上隨便抓來幾個人問問他們理想工作,前三名肯定有當書店店員這個選項。」

事實證明,的確如此。

2019 年 9 月 5 日上午 8 點 30 分,單向君準時推送了一篇文章,題目是《我出錢,你請假,跟我去英國開店吧!》。

這一次是單向君和英國旅遊局再次合作#玩出我的英倫「輕核」旅行#,為那些整天嚷嚷著自己開個書店的讀者們圓夢,帶他們去英國,去倫敦,體驗倫敦書店生活。

活動報名的文章剛剛推送出去,單向君的郵箱就瞬間爆滿,我不得不為我們的報名後臺擴容以便接收更多優秀簡歷。招募表格上的數字,讓單向君和英國旅遊局的小夥伴們更加明白,在水深火熱的工作生活中,一次時間短、參與方便、增長內核的旅行是多麼的有必要。

經過了長達一個月的篩選,幸運的我們在將近 4000 份優秀的簡歷之中找到了她,我們本次倫敦書店生活的體驗者——慄妍

她在簡歷中附上了一些自己的生活視頻片段,我們整個編輯部瞬間被她自信、從容的微笑打敗,這就是我們想要找的那個人啊~

經過了無數次的會(聊)議(天),我們終於確定了這次英倫「輕核」旅行的方向:慄妍的書店生活+單向君的英國漫遊,我們兵分兩路,將這次「輕核」旅行玩到極致!

親愛的單向街,您好,我叫慄妍,出生於北京,遊走於上海,流浪於倫敦,現就讀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作為單向街的忠實讀者,很期待可以加入到這次的活動中來。以下是我參與拍攝過的一些視頻連結……

2019 年 9 月 5 日,我在一封發給單向街圖書館的郵件裡寫道。

說實話,郵件發送出去之後,我的內心還真有點小激動的,因為不管去沒去過倫敦,誰心裡還沒有幻想過體驗一番細雨濛濛中的英倫生活,去看看諾丁山那家專門經營旅遊書籍的小書店,感受一下人頭攢動的西區劇場街,聽上幾句英國人脫口而出的冷笑話,再到 pub 裡喝上幾杯,甚至推著行李車去撞一撞國王十字車站的 9 月臺......

所以單向空間和英國旅遊局合作的#玩出我的英倫「輕核」旅行#活動,簡直是天降神機,我真的很想牢牢抓住。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在報名郵件裡寫上了「我是許知遠老師的顏粉」,讓我一舉中第成為了那個幸運兒。而接下來發生的一切似乎正如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裡提到的「巧合」一樣不知不覺的發生著。

在發送郵件的幾天後,單向街的同事通知我入選了。而幸運的是,此次的活動時間恰好與我們學校的 across RCA 時間重合,這意味著如果活動提前一周或推後一周我都會因為學校的課程而錯過這次實習的機會。就這樣,我便來到了這家位于克勒肯維爾(Clerkenwell)的雜誌店 Magculture 開始了我一周的工作體驗。

熟讀英國經典文學作品的朋友對倫敦克勒肯維爾(Clerkenwell)肯定不陌生!英國文豪查爾斯·狄更斯曾經居住在這,並將這個街區名字寫進了著名的《霧都孤兒》之中;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中也曾經出現過 Clerkenwell 的身影。這條街區自古以來就是藝術創意市集的聚集地,現如今,各類先鋒展覽、文藝活動甚至一些頗為怪誕的行為藝術展更讓 Clerkenwell 成為倫敦眾多創意產業園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設計街區。

圖中建築為聖約翰醫院騎士團克拉肯維爾分部(Clerkenwell Priory)

我的工作開始時間是每天上午的十一點,乘坐 Piccadilly Line 從 Acton Town 坐到 Angle Station,伴隨著倫敦城市大學的古老鐘聲,一個來自「神秘東方的書店店員」輕輕走進這家全倫敦最有腔調的雜誌店。當書店開門迎客,世界的其他部分也隨之而來,每天的這個時候,我會先穿過「時尚與設計區」的書架,走進隱藏一隅的工作間,和雜誌店老闆 Jeremy, 活動主管 Stephanie 打招呼,通常我們都會聊一聊英國忽陰忽晴天氣,通勤路上的趣事和一切無關痛癢的瑣事。之後,銷售經理 Jamie 會為我捧上一杯加了燕麥牛奶的紅茶,幾口下肚後便開啟新一天的工作。

在 Magculture 實習的第一天, Jamie 將這一天所有的網上雜誌訂單列印下來,而我的任務是在店內 500 本書中,根據名稱把這些雜誌一一找出來。我自詡是個檢索達人。記得在初中的時候,蘋果手機剛剛成為炙手可熱的時髦玩意,而當年流行著一款十分古早的眼力比拼遊戲,全班沒有人可以贏得過我,我有一套自己獨創的方法可以迅速定位到目標圖像,這個過程既有挑戰性又能獲得成就感,這是一種近似於尋找寶物的過程,我享受這種在混沌中尋找秩序的感覺,打亂,重組,添置,歸納,用知識分子的話說,便是某種意義上的解構。

如果人一輩子只能做一份工作,我在初中時期便有了答案,連我自己也沒想到,若干年後,我仍對這個其他孩子眼中的無聊遊戲如此的甘之如飴。在這件事兒上,我與其能產生強烈共鳴的,是一個叫阿默斯·奧茲的以色列作家,在《愛與黑暗的故事》中,奧茲描寫了一段有關爸爸的書架的故事。在那個動蕩的歷史悲劇時期,這個單純的猶太兒童仍懷有對知識與秩序的崇拜。

小時候我希望自己長大後成為一本書,而不是成為作家,人可以像螞蟻那樣被殺死而作家也不難被殺死,但是書呢,不管你怎樣試圖對其進行系統的滅絕,也會有一兩本書伺機生存下來,繼續在雷克雅內斯梅嶺、巴利亞多利德或者溫哥華等地,在某個鮮人問津的圖書館的某個角落裡享受上架待遇。

在奧茲 6 歲那年,爸爸給他騰出書架最後一格的四分之一作為他的小圖書館,從那開始,他會一連花費幾個小時重新排列那二三十本書,按照各種各樣的方式重新組合。

作者: [以色列] 阿摩司·奧茲

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

譯者: 鍾志清

出版年: 2014-3

在雜誌店工作的日子裡,書架這個實體所帶來的強烈儀式感不得不將我置身於「允許與禁止之間、在合乎常規與異乎尋常之間、在標準與古怪之間存在著令人困惑的無人煙地區和忽明忽暗的地帶」。我學到了——哪裡是每個顧客都會注意到的地方,並把新一期的主打雜誌放到上面;我學到了——要把玻璃展示櫥窗前的雜誌高低錯落地排列,要像海浪一樣既看似隨機又充滿結構之美;也學到了——將多餘的未上架的雜誌放到書架下的儲藏櫃,按照 a-z 的順序排列以便快速定位……

或許是因為工作日的緣故,店裡每天的人流量並不多,這可就便宜了我。除了負責網絡訂單和在 peak time 接待顧客外,我無需在做額外的工作,這時候就只需坐在收銀臺前,任意挑選一本鍾意的雜誌,懶洋洋地喝一杯咖啡,虛度時光就好。Jamie 也會在不忙的時候和我聊聊狄更斯,王家衛,伍迪艾倫,羅格裡格斯。也會和我聊聊他的來自溫州丈夫,講講他大學時做過的作品,詢問下我在 RCA 的學業。在聊天的過程中,總會有三三兩兩的顧客結伴走進店裡,Jamie 都會問好並給他們一個大大的微笑。在實習的一周中,我發現了一個現象,來店裡的大多數顧客都是本著來逛逛的心態,鮮有人立刻購買。出於好奇,我小聲地問 Jamie : 你會介意大家只看不買嗎?或者拍照什麼的。他哈哈一笑,說:當然不會啊,我們十分歡迎大家隨時來逛逛,拍照片也不介意的,做雜誌的目的就是被看見,能讓大家記住這家雜誌店簡直太棒了。正當我們說著,一個帶著鴨舌帽的小哥哥挑了一本音樂雜誌前來付款,我幫他包裝好遞到他手上,臨走前他圍著店裡走了一圈,戀戀不捨地講:「非常感謝,這是我見過的最酷的雜誌店,我要推薦給我所有的朋友,祝你們擁有美好的一天。」

那天下午,我在店裡靠窗的沙發上坐著讀書,那是一個和往常一樣下著毛毛雨的日子。我似乎已經習慣了倫敦「著名」的天氣,也沒太在意,繼續在忙手裡的事兒了。過了有十分鐘的樣子,那本捧在我手上的書開始產生了一個奇妙的變化,一個暖黃的三角緩緩地從頁碼處展開,它的邊緣不是很鋒利但足以把開本清晰地分為三個部分,這是一個不規則的箭頭形狀,它似乎在引導著我追溯這三角出現的方向。我抬頭望向窗外,原來是太陽雨。這個瞬間,我似乎被某種自然的力量揉搓了下心臟,它讓我回想起我在本科圖書館的一天,我在 2018 年 9 月 1 日的日記中寫到「坐在三層 b 區向陽的桌子前,大概下午三點鐘會出現一些『神跡』,每隔十秒陽光會散在你半個身體上,十秒後又會消失不見,忽明忽暗,影影綽綽。陽光對於我總是有神奇的力量,這是一種想要落淚的荒誕感與幸福感,想快速把這段時光收藏,留給以後的日子,不思量自難忘。」如果人的一生可以有一個陽光檔案的話,那一天,這一天都要算進去。記得在英文裡有一個諺語叫「silver lining」,起源自英國詩人約翰米爾頓《在勒德洛城堡展示的面具》,意思是每一朵烏雲都鑲嵌著銀邊,在這一天,我瞬間 get 到了這句話,從內到外,從頭到腳。

在實習的最後一天,Jeremy 送了一張 50 磅的卡,讓我任意挑選店裡的雜誌。我隨機拿了三本我感興趣的,分別是《fukt》、《mayday》、《eye on design》,巧合地是我在沒有計算價格的情況下,剛好湊到了 50 磅,大家說我是個挑書的天才。這短暫的一周一切都是那麼「剛好」,剛好我從 4000 份簡歷被選中,剛好時間與學校的休息日重合,剛好遇見了好人與好書,剛好故事發生在倫敦,剛好有那場太陽雨……

謝謝你,Jeremy

謝謝你,單向街

慄妍 2019 / 12 / 18 於倫敦

一周的英倫「輕核」旅行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一周的時間,從書籍檢索、陳列,到銷售、溝通、郵寄書籍,慄妍將書店工作中每一個繁瑣的工作環節體驗了一番,儘管這只是書店工作的冰山一角;

而也正是在這一周的倫敦書店生活之中,幸運的她親眼見證了一個國家、一座城市、一群人對書的重視;感受了英國天氣的「任性」;短暫修整、調試了自己在異國的學習生活,將自己沉浸在雜誌書香之中,回憶起了曾經的自己,也對現在的自己有了全新的認知。

看著慄妍的書店日記,相信好多人的心裡都暗戳戳羨慕著,畢竟,倫敦書店生活是多麼的可遇不可求。別灰心,單向空間英倫「輕核」旅行小分隊也沒閒著,我們親身體驗了一場說走就走的英倫「輕核」旅行,解鎖了不列顛更多玩法,什麼 deadlines、什麼 KPI 都拋諸腦後,旅行中的點點滴滴都足以讓我們當下的壓力、煩惱消失不見。坐等下期「單向君的英國漫遊」,你肯定迫不及待的安排一場屬於自己的「輕核」旅行啦!

帶著無敵的幸運和剛好的時間,在他鄉倫敦,我們遇見了好人、好書、好雜誌、好生活,這正是英倫「輕核」旅行帶給我們的驚喜。

你心動了嗎?

了解更多英倫「輕核」旅行項目,享受更多

屬於你的#英倫「輕核」旅行#,你準備好了嗎?

相關焦點

  • 我是個年輕人,我只想開書店
    看到你書店在上海開起來了,真替你開心。那天剛好我正在家裡讀肖恩白塞爾的《書店日 記》,他整整記錄了自己一年開書店的生活,包括喝大酒第二天只能歇業,他也會用一句話概括,365天的日記放在一起搞得跟行為藝術一樣:養一隻貓,每天賺了多少錢,來了幾個客人,找到幾本書,有的沒的碎碎念。讀著讀著,我就想到了你,在這個閱讀越來越衰退的時代,你還勇敢從北京 舉家遷移到上海,就為了開一家二手書書店,令人敬佩。
  • 顧真讀《書店日記》|出售作家做的夢和為生活開出的良方
    最貼切的評論或許還要數奧威爾那句「上門來的許多人不管跑到哪裡都是討人厭的那一類,只不過書店給了他們特別的機會表現」。《書店日記》的讀者大概很難不被他犀利的言辭逗笑,不僅光顧書店(往往只看不買)的客人是他的吐槽對象,店員、活動嘉賓、書商同行都在他的攻擊範圍之內,不過,他並不承認自己天生脾氣差,自辯說:「記得在買下這家書店前,我還挺溫順友善的。
  • 倫敦書店八景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假如有一件事會讓你全然忘記倫敦街面上的風雨陰晴,那就是——逛書店。某友長居倫敦鄉下,一日忽大呼終於明白為什麼英國有如此多之作家詩人。問之,答曰:除了田園風光,鄉下生活實在無趣。聊以打發時光的消遣只有「看看書,然後寫寫小說」 。此言貌似有理。
  • 廣州方所書店在哪裡?2019方所書店入圍倫敦書展年度最佳書店
    方所書店入圍倫敦書展「年度最佳書店」  日前,2019年倫敦書展國際圖書行業卓越獎(London Book Fair InternationalExcellenceAwards)的入圍名單於倫敦書展官網公布,中國方所書店,越南BOA書店、紐西蘭惠靈頓聯合書店,一同入圍了「年度最佳書店」提名。
  • 書店的黑色幽默與溫柔
    (書店安監控器的必要性)布萊克書店布萊克書店,也在倫敦,髒亂不堪,營業時間隨意,賺不賺錢很難說,老闆脾氣暴躁,邋裡邋遢,每日喝酒醉生夢死,日常工作不想營業就把客人趕跑,不想訂書還不想賣書,日常愛好欺負唯一的店員。
  • 我的寒假生活日記4篇
    我的寒假生活日記4篇  每過一個寒假,都會有不一樣的故事發生。下面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我的寒假生活日記,歡迎大家瀏覽。寒假生活日記1  一個學期結束了,我們迎來了期盼已久的寒假。怎樣過寒假才能快樂、充實、有意義呢?我早早的就做好了假期的計劃。  一放寒假,先休息了兩天,然後我就去了向日葵輔導班學習。
  • 倫敦:泡在書香裡的城市,文青夢中的琅嬛福地
    關於倫敦疫情的消息鋪天蓋地。想起了自己獨自遊蕩在倫敦街頭巷尾各個獨立書店的時光,想念那個陰雨綿綿的浸潤在書香裡的英倫城市。因為語言問題,很少在國外會去書店,去了也極少能找到合適的書。倫敦是個例外。最初去書店是想找找伍爾夫的原版書,後來發現倫敦實在太多有意思的書店,於是一發不可收拾。
  • 初中英語日記:逛書店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中小學英語作文>正文初中英語日記:逛書店 2016-09-08 14:56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記錄生活的美好瞬間——如何培養孩子寫日記
    眼看時間快到了,寫了一句話就拿著本子跑來對我說:「寫完了」,我非常詫異看了下孩子寫的日記,然後引導他:「我們今天去書店的事你可以寫出來呀!」於是他飛快地寫下我剛才說的那句話,數數字數說:「媽媽,我今天只能寫這麼多了,真的寫不出來了。」這時爸爸說要兒子拿過去給他看,爸爸看了看,要求擦了重寫。聽爸爸這麼一說,兒子暗自神傷,極不情願地擦掉日記。
  • 除了詩歌書店 還能有哪些「書店+」
    它和當時的文化生活選擇不多、文學口味比較集中有關,並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繁榮。時至今日的退潮倒是有一個好處——說明我們今日的閱讀人口在文化趣味上,有了越來越多的選擇和可能性,且當代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回歸到了正常的範圍。
  • 《倫敦書評》四十年︱在兔子面前晃胡蘿蔔
    1982年尼古拉斯·斯派斯(Nicholas Spice)成了缺僱員、缺營銷知識的《倫敦書評》的出版人,從來沒幹過雜誌出版的他說,這完全是一種信念之舉。從起步時主編瞎吹發行量(五千吹成一萬五),到1984年春天刊物終於站穩了腳跟,從此逐年穩步上升。最初的一年多裡,刊物只有五六個人,擠在倫敦大學學院旁邊的一個小書店的一間房裡。
  • 不用羨慕百老匯、倫敦西區,一流戲劇書店就在上海
    一牆之隔,世紀朵雲旗下第五家書店——朵雲書院·戲劇店,12月25日將揭開紅色幕布,向讀者敞開。  「當年,我還是戲校學生,踩著自行車在這片街區穿梭。蘭心大戲院隔壁是一家古玩商店,邊門可以通到戲院,這就成了我們的『寶地』。現在,這片『寶地』變成了這麼好的一家書店,是戲劇人和讀者之幸。」今天舉行的開幕論壇上,崑曲演員張軍由衷感慨道。
  • 聽歌:許嵩《深夜書店》,我就想知道有多少人聽完,去書店撩妹的
    許嵩的一些歌,總給人一種把日記和生活雜感隨意的唱出的感覺,《深夜書店》歌詞中那些細膩的情感和小心思,在圖書館在知識和女生之間,在斯文與輕浮之間徘徊的小糾結都給人以簡單真實之感,我想這一定是嵩哥親身的經歷,結尾又道出了自己樂觀的積極的人生態度,聽完心裡總能充滿美好又不忘記思考。
  • 佛山新店探店充滿生活氣息的一站式書店
    上次來佛山打卡了一家新書店——尚書閣,在電子化的時代中,逛紙質書的書店慢慢地也成為了一種潮流。當然,我也想藉此機會,讓寶寶離開手中的電子產品,切身感受一下,紙質書香的魅力。.【尚書閣】店內的面積很大,分區規劃合理,找不同種類的書,會比較方便。而且藏書豐富,有40000+,還有獨家書籍,無疑是愛閱讀者的『天堂』!
  • 紐約Strand書店為何是世界上最棒的書店?
    隨著實體店凋敝,大浪淘沙,如今Strand書店成了這裡的僅存碩果,裡面陳列著新書及各種古舊書籍。  本巴斯的初衷是創立一個愛護圖書和讀書愛好者聚集的地方。他以曾經的知名作家(如薩克雷、狄更斯、米勒)雲集、有趣讀物的出版商蓬勃發展的倫敦街道Strand命名該書店。書店創立後迅速成為了一個「格林威治村」地標,在這裡作家聚集,售賣他們的書籍,尋找併購買隱藏於此的珍貴讀物。
  • 日本巖波書店多年來首次從中國引進圖書版權《查醫生援鄂日記》在...
    近日,《查醫生援鄂日記》日文版(書名:武漢支援日記)由日本巖波書店正式出版發行。此前,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已通過視頻方式,與巖波書店「遠程」籤署版權輸出協議,正式授權對方出版《查醫生援鄂日記》的日文版。據悉,這是日本最負盛名的出版機構——巖波書店多年來首次從中國引進圖書版權,也意味著將使該書日文版進入日本出版業的主流發行渠道,將抗疫的中國經驗和中國的抗疫精神帶給更多的日本專業人士和普通民眾。《查醫生援鄂日記》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主編,該院呼吸科醫生、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隊員查瓊芳撰寫。
  • 從這本二手書店流水帳中我們能讀到什麼
    博洛尼亞書展延期,倫敦書展、萊比錫書展、巴黎書展紛紛取消,疫情打亂了所有出版商的計劃表。他在《書店日記》中為自己辯解道:「記得在買下這家書店前,我還挺溫順友善的。連珠炮似的無聊問題,朝不保夕的資金狀況,與店員和一個接一個沒完沒了討價還價的顧客漫無休止的爭論,害我成了這副模樣。」  至於肖恩想不想改變現狀?一點也不!作為個體戶,肖恩有著令上班族豔羨的自由。
  • 曼大新生活 | 學習記錄&倫敦劍橋遊記
    除了介紹她在曼大的日常學習生活,分享假期出行經歷外,Wendy還發來了一段她在一堂課後寫下的英文日記(見文末),雖然這段文字遠稱不上完美,但是老師們都非常欣喜地看到了她的進步。留學生活當然有苦有樂,被記錄下來的大多是輕鬆愉快的時刻,但背後付出多少努力都會明明白白地體現到學業上。
  • 在二手書店 你會撈到什麼魚
    但是他不願意從事這一行的原因在於,在書店工作時間夠長的話,就喪失了對書籍的真正熱愛。二手書商肖恩·白塞爾非常喜歡奧威爾的這篇《書店憶舊》,他實現了奧威爾的開家書店的夢想,但卻沒像奧威爾那樣的悲觀。他甚至把自己經營二手書店的日常生活寫成了日記,出版成書,就是這本書《書店日記》。2001年11月初,白塞爾在他三十一歲生日剛過不久,買下了一家書店。
  • 中國方所書店獲得「年度最佳書店獎」
    攝影 朱子榮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朱子榮):中國連鎖書店——方所日前在英國「倫敦書展國際卓越獎」頒獎典禮上獲頒「年度最佳書店獎」。我們欣喜地看到,成立不到八年的方所,在書店運營、多元文化及藝術形態策劃推廣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已經得到人們的肯定。從地面到天花板,各種書籍在書架上整齊擺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