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激發土壤修復市場活力?這篇文說的太好了

2020-12-20 環保在線

  【

中國環保在線 土壤修復

】近年來,土壤健康成為了各方關注的焦點,汙染土壤的治理與修復也一直是困擾農民的難題。在近日舉辦的首屆土壤健康與重金屬汙染治理技術交流大會上,專家指出,目前土壤汙染治理的技術研究已經頗具成果,但在科研成果的轉化、農民對技術的掌握方面還存在許多難題。專家建議政企學研聯合起來,形成治理技術落地和推廣的合力。 

  土壤汙染呈現出交叉性和複合性
 

  土壤汙染一直是困擾耕地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集約化的發展,土壤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重金屬汙染、酸化鹽鹼化、板結硬化等一直困擾著廣大農民。
 

  與此同時,針對土壤修復與治理的技術研究也一直在進行。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長徐明崗將汙染土壤修復的技術劃分為物理、化學、生物以及工程修復技術,利用固化分離、化學淋洗、植物修復等手段,吸收、降解或轉化土壤中的汙染物,使汙染物的濃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並逐漸恢復土壤的各項功能。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近年來,土壤汙染更多地呈現出交叉性和複合性,這無疑提高了土壤修復與治理的難度。徐明崗說:「特別是在經濟發達的南方地區,土壤汙染的影響元素越來越多,汙染區域化、複雜化現象非常普遍。」因此,當前土壤汙染的治理不能單靠某一種技術來解決,而更需要組裝農藝、生物、工程等技術措施,將汙染修復、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整合起來,形成一套規範化的土壤修復模式。
 

  以我國東北黑土地為例,針對目前黑土結構變差、地力等級降低、耕層變薄、微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問題,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魏丹認為,土壤的修復需要分「治病—提升—管理」三步走。「遭遇連作障礙、土壤侵蝕、病蟲害、酸化以及鹽漬化的土壤,要消除障礙,對症下藥,採用微生物調控、調酸改土,並通過免耕和秸稈還田,終形成健康、肥沃的耕層。」
 

  「技術模式要可複製、能落地、接地氣。」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質量建設處處長楊帆表示,該中心印發的《2018年耕地質量保護提升技術示範工作指導意見》中指出,要因地制宜選擇農藝、生物、工程等技術措施,組裝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復技術模式,並積極探索構建有利於耕地質量保護提升常態化實施的組織方式、服務機制和政策框架,促進長效機制建設。
 

  修復與治理技術要可複製、能落地、接地氣
 

  如何有效地集成組裝一批可複製、能落地、接地氣的技術模式,從而更好地實現土壤修復科研成果的產業化,並得到大範圍的推廣和應用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雷梅有著深刻的理解。「做這個領域的理論研究和技術研發,就必須要和土壤汙染修復的市場緊密結合,解決區域化、標準化、裝備化和資源化四個問題。」她說。
 

  據雷梅介紹,區域化就是「在哪裡用」,就是根據不同汙染地區的汙染類型、人口、地形地貌特徵、種植結構的特徵,來設計不同的土壤汙染修複方案。「以湖南常德的示範區為例,輕汙染地區可以用植物阻隔、鈍化修復,中汙染地區採用間作修復,重汙染區採用植物萃取修復,根據不同土壤的狀況,因地制宜設計和實施對應的修復治理方案。」
 

  標準化則是「怎麼用」,是指土壤修復工程實施的規範技術流程。「土壤修復產業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那就是從小規模的田間試驗入手,經過技術參數的摸索調整、大規模的試驗應用、工程推廣和輻射帶動,終形成一個完整而健康的產業體系。」雷梅認為,這期間必須要有技術部門科學的修復技術指導和工程運行機制,確保土壤修復的效果,避免二次汙染。
 

  「但重要的,還是資源化,也就是怎麼樣用好技術。」她說,「如果沒有給當地農民提供一整套與當地產業結合的技術模式,他們是很難接受的。」在集成組裝

土壤修復技術

模式的基礎上,必須要追求修復效果和經濟效益的大化。「在開始,農民都對我們的技術持懷疑態度,也並不認為修復和治理土壤能為他們帶來切實的經濟效益。所以我們選擇與當地的特色產業結合,提供的科技服務,形成適合當地產業的區域化工程運行模式。」 

  在廣西環江,雷梅和她的團隊在示範區結合當地種桑養蠶業,通過植物萃取和田間修復,幫助重金屬汙染地區延長了桑枝收穫、木耳種植、有機肥製造、蠶絲品製造等產業鏈條,在當地形成了一整套圍繞土壤修復技術的產業模式,不僅有效修復了土壤,還增加了農民的收益。
 

  土壤修復進入新階段
 

  今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土壤汙染防治法》,為土壤修復技術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土壤修復產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就全國來看,目前許多地區都面臨著土壤重金屬汙染和農作物重金屬超標的問題,土壤狀況的改善、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需要聯合政企學研的各方力量。
 

  自2015年以來,國家出臺了許多土壤保護與利用的政策,並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啟動了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到2018年,通過秸稈還田、緩坡壟作和輪作休耕,試點縣耕地質量的高壓力得到了緩解。楊帆表示:「從黑土地保護項目2017年的監測數據來看,17個項目縣的預期目標都完成得很好。今後,我們將在之前項目的基礎上,從中選擇8個縣進行整建制推進,創新完善服務機制,引導和發動社會力量保護土壤健康。」據她介紹,僅東北黑土地的保護與利用,目前已經總結形成了5大類共17個集成技術模式,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提升3%以上,土壤容重下降,板結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土壤肥力指標全面向好。其中,內蒙古、吉林的試點區耕地質量提高了0.5個等級。
 

  而在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研究員馬義兵看來,做好農田重金屬汙染的風險管控十分必要,重點區域的風險等級、治理途徑、管控措施和落實機制都需要確定和規範。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趙曉軍認為,當前急需構建好全國土壤環境監測的國家網。「目前我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數據不夠全面和仔細,急需做一次新的詳查,更新全國土壤狀況信息庫,並配備相應的採樣隊伍、制樣基地、化驗室等,建立土壤電子臺帳,這不僅有利於土壤汙染的風險管控,也是《土壤汙染防治法》每十年至少組織開展一次全國土壤汙染狀況普查的要求。」
 

  就科研院所來說,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主任賈敬敦表示,目前在種植業的研究領域,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問題,絕大部分的科研力量集中在良種、良法的某一個方面,對於良田的重視程度不夠。「土肥是一個跨學科的問題,研究的是空氣、土壤、水分之間的關係,涉及農產品質量,也涉及環境。」他認為,目前土壤修復領域的研究應注重關鍵技術和科技成果的轉化研發,以領軍科學家、科學家團隊的力量,配合實驗室、創新基地等科研設施和平臺的建設,支撐科研能力的提升,關注和解決良田的問題。
 

  除此之外,企業作為市場中活躍的主體,不僅了解土壤修復與治理中迫切的需求,也具備科技創新的活力,是科研成果邁向農田的橋梁,也是政策和技術落地的有力推手。記者在會上看到,河南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帶來了土壤重金屬拮抗—鈍化修復技術,甘肅昊洲肥業有限公司的凹凸棒礦物肥能夠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和水熱條件,北京新地標土壤設備有限公司也帶來了各類土壤採樣和制樣設備,受到了參會代表的關注。
 

  健康的土壤事關農作物產量的安全和質量安全,也事關國人的健康。我們能夠看到,研企合作促進了技術成果的產品轉化,政企合作讓試點示範效果更好。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在土壤修復事業中,日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未來,隨著全社會土壤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土壤修復將成為商機無限的新「藍海」。
 

  2018年土壤修復行業發展評述和2019年發展展望
 

  揮別2018,展望2019
 

  時值歲末年初,為了及時反映環保產業過往一年的發展動態,預測新一年的發展趨勢,我會組織各分支機構編寫了《2018年環保產業發展評述和2019年展望》,供環保企事業單位、專家和管理者參考。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土壤與地下水修復專業委員會 、作者:張娟、劉陽生、李書鵬、邢軼蘭、張璇、胡鍾莘莘等
 

  一、2018年行業評述
 

  1、主要政策
 

  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的一年,同時是土壤修復行業重磅政策發布的一年。
 

  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土壤汙染防治法》,這是我國首部專門規範防治土壤汙染的法律。《土壤汙染防治法》出臺後,各省市地方政府迅速做出反應,包括廣西、廣東、山東、山西等,陸續出臺「土壤汙染防治攻堅三年作戰方案(2018—2020年)」或「土壤汙染防治2018年工作方案」,提出具體治理目標及實施方案。
 

  2018年8月1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工礦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15618-2018)、《土壤環境質量 建設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36600-2018)實施。
 

  此外,生態環境部還發布了《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土壤環境(試行)》(HJ964-2018)、《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指南 汙染影響類》、《生態環境損害鑑定評估技術指南 土壤與地下水》等技術指導文件。
 

  2、行業發展
 

  2018年,中央財政安排土壤汙染防治專項資金65億元,與2017年執行數基本持平。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場地土壤汙染成因與治理技術」(2018-2022),2018年國撥經費6.08億元,這將促進土壤修復行業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的研究,為行業發展提供重大科技支撐。
 

  通過中國採購與招標網、中國採招網等公開途徑不完全統計, 2018年土壤修復市場規模約100多億,其中工業類汙染場地修復工程仍佔主要部分,合同額約70億,而且資金規模愈來愈集中於大項目,根據統計億元以上大項目約佔一半市場規模。通過企查查APP進行關鍵詞和篩選查詢,2018年土壤修復從業企業為3830家。土壤修復行業成為環保產業受矚目的細分行業之一。
 

  2018年在資本寒冬、國進民退的背景下,環保產業企業壓力陡增,但是土壤修復市場仍舊保持穩步釋放和發展。
 

  3、熱點技術
 

  2018年,工業汙染場地工程應用技術主要有原位加熱技術、異位熱脫附技術、化學氧化修復技術、多項抽提技術、固化穩定化技術等。
 

  原位加熱修復技術目前基本應用成熟的有傳導式原位電加熱、燃氣加熱和原位電阻加熱技術。目前國內各家修復企業均在著力研發原位加熱及配套的多相抽提和水氣地面處理技術,在工藝參數設置和過程模擬等方面仍需要更多的經驗積累。對於有機汙染土壤,目前修復效果優的仍是異位熱脫附技術,近些年國家863計劃相關科研項目以及今年發布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有機汙染場地土壤修復熱脫附成套技術與裝備」都給予此類技術研究支持。化學氧化技術對中輕度有機汙染土壤具有效果好、經濟、施工便捷的優點,但是土壤中有機汙染物的不同賦存形態對化學氧化修復效果具有顯著的影響。
 

  除工程應用技術外,2018年在汙染土壤修復領域也湧現出一批前沿的科研成果。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探討了腐殖酸活化的磷酸鹽礦物穩定化鉛、鋅和鎘汙染土壤的可行性,還提出了一種採用磺化油固化/穩定化高分子難降解有機汙染物汙染土壤的新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開發了場地修復二次汙染影響在線監控和評估方法,與南方科技大學聯合開發了場地修復揚塵和VOCs在線預警系統。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開展了土壤中微塑料汙染研究,在微生物聚集體抵抗毒性以及過硫酸鹽化學氧化修復有機汙染土壤機制方面取得進展,同時在重金屬超標農田和稀土尾礦地安全利用關鍵技術研究方面取得成果。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所研究了電動修復效率的影響機制。中國海洋大學利用土著微生物開展了微生物淋濾和微生物降解修復重金屬和石油汙染土壤的研究,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農田土壤修復為土壤修復中另一大主要領域,根據我國已經開展的農田土壤汙染修複試點項目來看,目前還沒有成熟的技術和模式,主要還是根據《土壤汙染防治法》的第五十三條和第五十四條開展一些探索性工作。
 

  4、行業存在問題及建議
 

  1)政策標準的可操作性需要進一步提高。目前出臺的管理政策較多,出臺的規範、指南、導則等技術文件內容較為原則,缺乏可操作性,對具體工作指導性偏弱。現有取樣方法採集的樣品代表性不足,造成修復行業基礎不牢;場地調查評估與工程修復之間、諮詢單位與修復企業之間的存在信息流不暢等問題,各種技術文件的表述也需要規範統一。建議繼續完善相關政策標準體系。
 

  2)很多項目採用的修復技術創新性不足,施工簡單粗獷,設計能力普遍偏弱。建議國家鼓勵地質勘探、化工、自動化、機械等行業與土壤修復行業聯合開展修復技術和施工方法研究。
 

  3)專業設備難以滿足實際需求。目前,我國使用的很多設備來自於國外,造價昂貴,後期維修或維護困難。國內與修復技術配套的裝備水平較差、可靠性不高、二次汙染防治手段不足。建議國家政策針對引進設備給予退稅政策支持,針對國產化的裝備研發和推廣給予資金支持。
 

  4)土壤修復資金不足。我國土壤修復資金主要來源於財政經費,資金量有限。土壤修復商業模式包括汙染方付費模式、受益方付費模式和財政直接出資模式,均存在汙染責任人無法確認或資金困難等問題,行業需要探索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資金投入渠道。
 

  5)修復工程低價中標現象依然存在,需要加強修復效果的監管和評估。建議國家出臺修復項目價格指導文件,嚴查項目質量;對修復效果優異的項目給予表彰獎勵,鼓勵行業規範健康發展。
 

  6)農田土壤修復面臨技術、資金、模式等多重困境。目前,農田土壤汙染現狀不清,沒有國外治理經驗可以借鑑,缺乏有效、經濟、可大面積推廣的農田土壤修復技術。
 

  7)行業信息不透明,公眾參與度不高。國內土壤修復行業信息公開不夠,公眾容易誤解。建議多部門協調聯動,做好行業信息公開,提高公眾參與度,提升公眾對土壤修復行業的認知水平。
 

  二、2019年發展展望
 

  1、政策方面
 

  《土壤汙染防治法》於2019年1月1日起施行,將對土壤修復行業產生巨大影響。2019年,生態環境部將發布《汙染場地地下水修復技術導則》、《汙染地塊風險管控與修復效果評估技術導則》、《汙染地塊阻隔工程技術指南》等技術指導文件。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為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組織會員單位積極制定土壤修復領域的團體標準,預計在2019年發布:《汙染場地勘探技術指南》、《汙染場地採樣技術指南》、《汙染場地建(構)築物拆解技術指南》、《汙染場地阻隔技術指南》、《鉻汙染土壤異位治理技術指南》、《汙染場地修復工程環境監理技術指南》、《汙染場地綠色可持續修復通則》等一系列標準文件。
 

  2、市場方面
 

  2016年發布的《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中要求2018年和2020年分別完成農用地詳查、重點行業詳查。2019年是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的收官之年,預計環境調查與風險評估、全國詳查、汙染場地修複方案與風險管控方案設計等諮詢類項目將有所增長。
 

  《土壤汙染防治法》的出臺將逐步推動土壤汙染防治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隨著公眾對土壤汙染防治工作的關註上升,將促使汙染場地修復項目、地下水修復項目持續增長。根據近幾年的土壤修復項目及資金增長趨勢,預計2019年我國土壤修復的市場總規模將達到200億元以上。
 

  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技術的持續升級以及修復標準的逐步細化,行業壁壘將明顯提升,預計未來企業數量增速將放緩,先期進入土壤修復行業的龍頭企業具備更強的競爭力,一些在細分領域專業性強的技術企業也將脫穎而出。
 

  3、技術方面
 

  近年來,在國家風險管控思路指導下,汙染場地修復和風險管控的技術組合正在興起,將有更多場地,特別是大型複合場地,根據地塊的使用功能和利用規劃,採用修復和風險管控相結合的修複方案。隨著修復工程經驗的積累,修復項目也將由單純的技術和設備主導,向方案設計和工程設計主導轉變,即由「硬」技術向「軟」技術發展,逐步擺脫「土方」工程的形象。隨著國家對修復項目的長期效果和管控效果的重視,現場在線的汙染篩選技術和地層刻畫技術等調查技術將在修復項目中推廣應用,汙染源-地層-地下水的精細三維識別技術和與之對應的大數據分析技術將助力修復和管控設計、實施的化實施。
 

  2019年,原位加熱和異位熱脫附將應用更廣泛,對設備的需求量有所增加。原位加熱技術會同時在電加熱熱傳導、燃氣加熱熱傳導和電阻加熱三個技術方向發展,原位加熱的尾氣處理將出現吸附、直接焚燒、RTO和低溫冷卻等技術。採用國際先進設計理念製造的迴轉式間接熱解吸裝備將得到更多的應用。揮發性有機汙染場地採用SVE或多相抽提技術的數量將增多;重金屬汙染土壤的修復主要仍將採用穩定化技術,結合場地條件,淋洗技術的應用也將增多。原位化學氧化/還原技術依然是地下水汙染修復的重要手段,修復藥劑的注入將更加。
 

  在農田治理方面,對於安全利用類農用地地塊,將以農藝調控、替代種植為主要修復手段;對於嚴格管控類農用地地塊,更多的將採用調整種植結構、退耕還林還草、退耕還溼、輪作休耕、輪牧休牧等風險管控措施,工程化的農田修復項目將繼續小範圍推廣示範。

相關焦點

  • ...產權,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剷除滋生尋租、腐敗的土壤。
    據中國政府網: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黨組會議,會議指出,要通過深化「放管服」等改革營造公平競爭營商環境,進一步壓減行政審批,保護各種所有制企業合法產權,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剷除滋生尋租、腐敗的土壤。
  • 「環境修復第一股」建工修復IPO獲批 土壤修復市場好了嗎?
    「環境修復第一股」上市艱難,似乎也暗合了土壤修復產業的整體際遇。2016年「土十條」發布後,雖然「淨土保衛戰」口號喊得也是挺響,但相比大氣和水汙染治理市場的轟轟烈烈,土壤修復市場似乎一直不溫不火,動靜不大。        土壤修復產業情況到底如何?相關的政策力度大不大?
  • 僧多粥少 土壤修復市場是不是該降溫了?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8月28日,河南省濟源市土壤重金屬汙染農田修複試點項目的評標專家一直工作到了晚上10點以後。參加當天投標的全國43家相關單位(次)為了108萬的項目,焦慮地等待結果到深夜。自2011-2012年歲末年初開始的土壤修復熱潮一直持續到現在,而且大有繼續升溫的跡象。汙染場地修復項目投標競爭激烈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沒有預料到,農田修復也如此火爆。
  • 土壤修復技術(一)——原位化學氧化(ISCO)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原位化學氧化(ISCO)是可應用於地下水或土壤及許多不同汙染物的修復技術  原位化學氧化技術是修復汙染土壤地下水的一項成熟技術,包括處理汙染源和汙染羽。另外,ISCO通常需要有目標的第二次或第三次氧化劑注入來應對汙染物反彈,這是在單次注入之後常見的情況。 優缺點 所有修復技術都有潛在的優點和缺點,取決於場地條件、汙染物狀況和修複目標。ISCO具有與原位修復技術固有的相同潛在優缺點,以及化學氧化特有的一些優缺點。
  • 木易:激發市場活力是經濟的希望所在
    原標題:激發市場活力是經濟的希望所在 近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部分省(區、市)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他強調,單靠政府一隻「手」確實不夠,必須進一步簡政放權,充分調動市場活力,激發千千萬萬人的創造力,這是我們最大的潛力所在。
  • 土壤修復上市公司營收佔比分析及窺探市場趨勢
    根據《土十條》要求,2017年底前需完成全國土壤環境質量國控監測點位設置。《汙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自2017年7月1日起實施,強調「誰汙染、誰治理」原則,擬建立全國汙染地塊信息系統平臺,採取終身責任制。環保部陳部長強調,要與各省(市、區)政府籤訂土壤汙染防治目標責任書,並指導督促138個重金屬汙染防治重點區域制定綜合治理方案。2017年是土壤修復市場發展的重要時間節點。
  • 用稅收乘數效應激發消費市場活力
    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和消費意願的增強,必然會進一步刺激消費市場升溫,而消費市場活力被充分激發,社會消費規模不斷擴大,政府稅收也就有了更多的來源和可持續的保障。國家稅務總局日前公布今年前三季度減稅降費數據。前三季度全國新增減稅中,個人所得稅兩步改革疊加新增減稅4426億元,累計人均減稅1764元。個人所得稅減少直接增加了居民收入,提升了居民消費能力。
  •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打造世界一流企業
    《建議》),將「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作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將「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作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任務。這是激發國有企業活力的重要前提。圍繞優化結構、暢通循環、促進創新、穩定增長,聚焦主責主業發展實體經濟,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使企業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提高科技產出效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更好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
  • 人民時評:激發市場活力的乘數效應
    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是著眼於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謀劃,更是實現長遠可持續增長的制度性安排 「大力優化營商環境,我們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外部環境有了很大提升」「『放水養魚』,給民營企業帶來更好預期」。參加兩會的企業家代表委員對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充滿期待。 營商環境的改善,企業家感受最直接,也最有發言權。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據統計,我國有機汙染土壤面積約為0.2億hm2,其中石油汙染佔相當比例。我國自1978年原油年產量突破1億t大關而成為世界十大產油國之一以來,目前勘探開發的油氣田和油氣藏已有400多個,年產石油汙染土壤近10萬t,累計堆放量近50萬t。以油田為例,每口油井汙染的土地面積為200~500 m2,全國共有油井20萬口,由此造成的土壤汙染可達8000萬m2,這一數值每年還在增長中。
  • 土壤氟形態與氟汙染土壤修復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我國土壤氟汙染問題嚴峻,給部分地區人體健康和生態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但土壤氟汙染與防治問題仍沒有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本文概述了土壤中氟的存在形態以及發生的 主要化學反應,綜述了近年來國內外有關氟汙染土壤修復的研究進展,提出了今後氟汙染土 壤修復的研究方向,以期為氟汙染土壤的修復提供借鑑和參考。
  • 放心菜怎麼才能從「根」上綠?修復過度施肥打藥被破壞的土壤
    放心菜怎麼才能從「根」上綠?這其中原因何在?記者近日來到無錫最大的「淨菜」種植基地——惠山區洛社鎮精細蔬菜種植基地及附近的蔬菜種植村一探究竟。「放心菜」要靠綠色種植要種出「放心菜」,首先要修復因過度施用化肥、農藥而被破壞的土壤。
  • 國資委黨委書記郝鵬人民日報撰文: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作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將「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作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任務。這是激發國有企業活力的重要前提。圍繞優化結構、暢通循環、促進創新、穩定增長,聚焦主責主業發展實體經濟,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使企業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提高科技產出效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更好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
  • 正視挑戰搶抓機遇 激發文旅市場活力
    兵團國慶節、中秋節文化和旅遊假日市場暨進一步激活旅遊市場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提出正視挑戰搶抓機遇 激發文旅市場活力李新明主持會議並講話>9月26日,兵團2020年國慶節、中秋節文化和旅遊假日市場暨進一步激活旅遊市場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
  • 2021中國國際土壤修復及油泥治理峰會將於2021年3月25-26日在山東...
    市場剖析:分析中國土壤修復及油泥治理產業政策及發展方向   技術交流:了解行業最新最實用技術及設備   拓展合作:探討合作模式、開發新的市場機遇   經驗共享:工程項目運營管理經驗交流、案例分析>   設備展示:新設備、產品、技術方案展示   四、日程概覽   主會場:土壤修復市場現狀及政策分析   1、土壤汙染防治管理及修復產業現狀與發展趨勢   2、全國工業企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詳查狀況分析
  •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提升政府監管能力
    原標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提升政府監管能力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的意見》。這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推進我國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 積極參與土壤修復,上海建工擔當環境工程「國家隊」
    4月21日,上海普陀區桃浦的一塊工地上,幾位戴著口罩的工人,正在一套大型汙染地下水抽提處理系統間穿梭,他們負責的這一603地塊,是目前上海地區汙染體量最大、治理難度最高的土壤及地下水修復項目。603地塊項目的場地面積約9萬平方米,修復工作量包括21萬立方米的汙染土,以及13萬立方米的汙染水,他們的最大汙染深度達到14米。
  •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來源:海外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將「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作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將「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作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任務。
  • 利用稅收職能激發市場活力
    面對疫情,稅務部門要充分認識到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潛力足、韌性強、迴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改變,系統上下要有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精氣神,堅守做好稅務工作的信心和底氣,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充分發揮稅收職能作用,鞏固擴大經濟恢復成果,確保宏觀經濟政策落地見效,才能促進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看智慧政務如何實現「秒報秒批」
    日前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就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做出了明確要求。會議提出,給廣大中小企業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不僅是落實好「六穩」、「六保」的必然要求,更有利於盤活市場主體,促進經濟增長。而優化營商環境,有賴於政府現代化、數位化治理能力的提升,使能政府提供更優質、更高效的政務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