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軍/人民日報
2018-04-14 07:02
人民日報4月14日報導,目前,我國不少地方在推進「放心菜」工程,「安不安全」「好不好吃」成了消費者最關心的話題。有人認為,只有賣相差的「蟲眼菜」,才不會打藥施肥;也有人認為,只有自家種的「糞肥菜」,才安全又好吃……這些說法有道理嗎?
「這些都是傳統觀念,有一定道理,但並不全面。」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農林局總園藝師餘漢清表示,比如,當蔬菜上的農藥大部分降解後,蟲子也會來吃;施糞肥的葉菜,也許會帶來寄生蟲、病菌等。因此,只有走現代生態農業之路,多用生物治蟲技術,多施有機肥,切實將農藥、化肥用量降下來,才能種出真正的「放心菜」。
無錫當地市民雖然偏愛食用易受「農殘」影響的葉菜,但已連續20多年沒有出現急性中毒事件,而且農業面源汙染問題有所減輕。這其中原因何在?記者近日來到無錫最大的「淨菜」種植基地——惠山區洛社鎮精細蔬菜種植基地及附近的蔬菜種植村一探究竟。
「放心菜」要靠綠色種植要種出「放心菜」,首先要修復因過度施用化肥、農藥而被破壞的土壤。據介紹,當地原先承租土地種菜的農民大多數是外來務工者,為了追求短期效益,一般採用「大肥大水」的掠奪式種植方式,導致這些菜地幾年後都無法種出蔬菜了。這種急功近利的種菜方式不可持續,整個產業鏈處於經常虧損的狀態。
惠山區精細蔬菜產業園副主任楊國洪介紹,為了修復被破壞的土壤,他們採取了翻曬、休耕、輪耕以及加石灰粉和生物菌肥等辦法,並且在已修復田地種菜時,只用有機肥,基本上不用農藥。
「放心菜」依靠的是綠色種植方式,成本比較高。比如,有機肥很貴,如果沒有政府提供補貼,農民是用不起的。另外,通過利用大棚、防蟲網、性素誘捕等辦法,大幅減少了天災蟲害的危害,甚至可以不用農藥,但這也增加了一次性投入。
「其實,採用綠色種植辦法,不僅可以種出好菜,還能賣出更好的價格。個別人之所以種出『問題菜』,主要原因是種植技術有問題。」洛社鎮種植散戶邵其清表示,消費者也要提高辨識力,擠壓「問題菜」的生存空間。「放心菜」容易辨別,它們有脆、甜、滑的明顯口感。以生菜、菠菜為例,如果能吃出苦味,就說明收割前打了農藥,要立刻扔掉。
「放心菜」也要嚴格監管「放心菜」不僅僅是一個「放心工程」,也是一個綠色工程。「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循環經濟為依託,通過三產融合來建鏈,由龍頭企業來組織生產,並解決政策扶持、土地流轉、技術支撐和勞動力素質等諸多具體問題。」洛社鎮書記俞剛表示。
打造「放心菜」的安全鏈,要靠機制和技術來保障。當地完善了追溯和檢測系統,對蔬菜的種植、儲運、流通、銷售進行全流程監控,給予「問題菜」嚴厲處罰。一些龍頭企業和合作社,還開始研發和安裝「區塊鏈」系統和物聯網系統,通過技術手段來監管種植戶的蔬菜生產。
打開「放心菜」的更大生存空間,要靠綠色加工和綠色消費來拓展。在惠山區萬壽河蔬菜專業合作社的超市專營櫃檯,記者看到不少切成1/4大小的包菜、大白菜,這樣的菜會不會出現保質期短的問題?「這是採用真空預冷技術處理的『淨菜』,切開後可保存一周左右,菜量剛好夠吃一頓,節約又省事,很受年輕夫妻歡迎。」合作社社長郜士團表示,「放心菜」也可以是環保菜,雖然稍貴些,但可以少吃一點、吃好一點、少浪費一點,這樣就能保護種植戶和消費者的利益,實現多方共贏。
(原題為《修復土壤,綠色種植,全程跟蹤:放心菜要從「根」上綠》)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放心菜,修復土壤,綠色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