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時代:金融機構暗戰支付偏好和黏性

2020-12-16 中國經濟網

  本報資料室/圖

  本報記者郝亞娟張漫遊上海北京報導

  隨著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的落地,數字貨幣的概念及使用場景逐步明晰。

  10月12日至18日期間,深圳「禮享羅湖數字人民幣紅包」正式投入使用。與此前小範圍的試點相比,此次數字人民幣的試點範圍首次擴大到了公眾層面,並下沉至應用最頻繁的消費場景。《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中了解到,未來,數字貨幣還將應用在小額、高頻的交易場景,如醫療、公用事業收費、教育、購物、美容等領域。

  不過,在此次試點過程中,消費者發現,數字人民幣紅包在試用體驗和場景方面,都與支付寶、微信等相似;同時,從參與方來看,商業銀行也似乎在搶佔「先機」。不免疑惑,數字人民幣是否會搶了微信、支付寶的「飯碗」?數字人民幣的產生,是否是為了支付領域的革新?商業銀行對於數字人民幣的布局有何深意?

  應用場景有望拓寬

  自2014年開始研發以來,數字貨幣的「一舉一動」都頗受關注。

  中國人民銀行推出的數字貨幣,其定位於M0替代,即意在逐步取代現金的使用。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曾解釋道,數字貨幣的功能和屬性跟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它的形態是數位化的。

  伴隨著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的落地,數字貨幣的測試工作有了突破性進展。在此次深圳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活動中,申請試用資格的人數總計191.38萬名,最終選定5萬人,王敏(化名)正是其中之一。

  「12日晚6點已經收到數字人民幣發放,當晚我就去使用了。」王敏告訴記者,試用數字人民幣首先要下載一個APP,在消費時出示付款碼就可以支付,可用商家包括超市、餐飲、服飾等。

  據悉,此次深圳數字人民幣紅包每個紅包金額為200元,中籤者可於12日18時至18日24時在羅湖區轄內已完成數字人民幣系統改造的3389家商戶無門檻消費。不過,王敏坦言:「目前使用數字人民幣的體驗其實和支付寶、微信等差不多,現在其方便程度還不及微信和支付寶,可選擇的商戶也有限。」這也是在採訪中眾多體驗者的普遍感受。

  行動支付網分析師佘雲峰指出,雖然目前數字人民幣使用的場景有限,但作為法定貨幣,理論上可以使用在所有人民幣適合的場景,這同樣取決於受理端的改造。「場景落地的難點可能主要在於整個數字人民幣生態體系的改造,包括受理端設備、用戶端習慣、清結算體系、高負載下的交易處理等。」佘雲峰說。

  不過,微信、支付寶場景豐富,使用較為便捷,系統運行穩定,在此背景下,推出數字人民幣與微信、支付寶等相比,有何區別?

  中國(上海)自貿區研究院,浦東改發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劉斌指出,央行數字貨幣是央行的負債,具有無限法償性;而微信、支付寶等電子貨幣是用商業銀行存款貨幣進行結算的,不是央行負債,從這一點來講,存在根本區別。

  「現階段,通過從第三方支付機構兌回商業銀行帳戶體系需要繳納手續費,這給消費者,尤其是個體工商戶帶來了額外的成本;而數字人民幣定位M0,是法定貨幣,屬於公共物品,數字人民幣體系將成為一套惠及公眾的、免費的價值轉移體系和金融基礎設施,即個人兌出、兌回數字人民幣時,商業銀行將不會收取服務費。」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郝毅向記者分析。

  數字貨幣與第三方支付共存

  「從官方透露的信息來看,數字人民幣最大程度上保留了現有的支付清算體系,即微信和支付寶在數字人民幣正式運營後依舊會存在,出現數字貨幣、電子貨幣並存,數字人民幣錢包、微信錢包、支付寶錢包等同步使用的現象。」郝毅如是說。

  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文補認為,第三方支付如此便捷的當下,現金使用的絕對規模仍然相對較大,充分說明數位化的法幣推廣可以填補市場空白,而非一定是搶佔第三方支付機構市場;而由於數字人民幣有望實現的可控匿名,數字經濟時代公眾對於個人信息隱私的日益重視,也為央行數字貨幣的增量市場提供了保障。

  「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如何便捷的情況下,數字人民幣很難在正常的通用場景體現出比現有支付方案更強的便捷性,更多文章可能做在安全性維度。」陳文如是說。

  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亦認為,其實央行數字貨幣無意與行動支付競爭。「藉助法定貨幣的強大滲透力,央行數字貨幣很容易實現對用戶數和支付場景的廣泛覆蓋,必然讓一眾手機銀行APP羨慕不已。但現金的定位,銀行不會對央行數字貨幣支付利息,使得央行數字貨幣帶有很強的『零錢』屬性,居民自然不願意大量持有,居民持有數量的限制,從根本上限定了其對支付場景的滲透能力。相比之下,無論是銀行活期存款、實時交易額度受限的貨幣基金,還是以信用卡為代表的信用支付工具,都允許用戶享受實時交易靈活性和資產計息收益性的雙重紅利,只有這類工具才深合用戶之心,能代表主流支付趨勢。」

  郝毅告訴記者,第三方支付機構之間為了競爭,人為設置了交易壁壘。例如,微信和支付寶在各自的應用場景中屏蔽對方的支付方式,造成了交易障礙,增加了用戶額外的支付成本和使用負擔。「一方面,數字人民幣屬於法定貨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可以有效打破現有的交易壁壘;另一方面,數字人民幣有助於統一支付標準,如統一收付款的二維碼標準等,可以構建統一標準的金融基礎設施,降低因為標準不統一、交易壁壘造成的資源浪費,節約交易成本。」

  在談及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意義時,區塊鏈與數字貨幣研究者楊俊補充道,與現鈔相比,數字貨幣可追蹤資金流向,可提升央行貨幣調控的效率,有效解決金融機構自身的順周期特性導致央行的逆周期調節無法效果最優的問題,央行通過對資金流向的分析,可對不同的資金需求方設置不同的流動性價格,從而實現對商業銀行信貸結構的調控。與此同時,數字貨幣的可追蹤性,也會成為「三反」(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反逃稅)的監管利器,推動合規科技的發展。

  商業銀行搶佔「先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動的參與方除了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外,還包括中、農、工、建四家國有銀行的深圳市分行。參與抽籤時,申請人會提前選擇工、農、中、建四大行中的一家銀行作為數字人民幣紅包領取銀行。

  10月11日晚間,中央辦公廳、國院辦印發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明確了深圳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從具體條款看,《方案》從三方面為深圳金融業發展提供了重點支持,其中提到,要在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深圳下屬機構的基礎上成立金融科技創新平臺;支持開展數字人民幣內部封閉試點測試,推動數字人民幣的研發應用和國際合作。在此背景下,業內人士認為,銀行機構率先布局數字人民幣將大有可為。

  「選擇不同的銀行開通數字人民幣錢包,用戶則能成為該行的數字人民幣用戶,相應的用戶數據都會在該行的掌握中。目前測試環境下,基於數字人民幣APP的四大行錢包使用體驗都是一樣的,不排除以後會有個性化功能的可能。」佘雲峰分析。

  「目前看,數字貨幣對於商業銀行最大的吸引力是其零售支付工具有望形成的支付交易數據積澱,以此推動銀行基於這些數據豐富零售金融產品線。但需要確定央行和商業銀行就數字人民幣支付交易數據的佔有權限和使用權限,相關數據並不能僅僅用於合規審查,而是要把數據價值在合規前提下充分盤活。」陳文向記者分析道。

  郝毅舉例道,在商業銀行對公場景中,中小微企業貸款一直是商業銀行的困擾,其難點主要在於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數字人民幣的運營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信息不對稱性。「當對公客戶申請貸款時,商業銀行可以利用數字人民幣流通產生的數據,搜集、整理企業本身所有的經營管理信息、企業供應鏈上的經營信息、與企業經營相關的管理信息等,有助於商業銀行對公司進行全面的了解。」郝毅指出。

  郝毅同時建議,商業銀行可根據客戶使用數字人民幣的情況主動營銷,即通過分析客戶的投資理財、股票買賣、外匯等各方面信息,對客戶進行精準的畫像,這些數字資產對商業銀行營銷目標客戶、控制客戶風險等有十分關鍵的作用。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金天告訴記者:「如果數字人民幣將來成為用戶重要的支付方式,那麼用戶的銀行渠道選擇可能對其黏性、忠誠度等產生較大影響。比如一些生活繳費、信用卡和貸款扣劃、基金定投扣款等,將來是不是可支持以數字人民幣形式直接支付?如果可以,那麼一旦用戶不再依託於某一家銀行,那麼對這家銀行而言流失的就不僅是活期資金,而是用戶的使用黏性,甚至最終是用戶本身。所以,看似是對數字人民幣渠道選擇的爭奪,但本質上還是對用戶獲取、活躍和留存的爭奪。」

  劉斌補充道,央行數字貨幣採用雙層運營體系,商業銀行按100%比例繳納準備金,獲得央行數字貨幣,然後通過商業銀行的渠道分發給消費者。未來其他商業銀行也將採用此模式參與央行數字貨幣的分發和運營,但是可能會由各個商業銀行根據自己的優勢和特點選擇合適的應用場景。因此,不同的商業銀行在運營數字貨幣方面會有不同的側重。

(責任編輯:關婧)

相關焦點

  • 數字貨幣或成國際金融競爭新高地 央行數字貨幣可發揮更大作用
    黃益平解釋,Facebook和WhatsApp有將近30億名用戶,如果其落地後變成國際支付手段,許多國家擔心自己的貨幣體系受到衝擊;另外也給監管部門帶來反洗錢、反腐敗等挑戰。放眼全球,各國央行數字貨幣領域風起雲湧。據國際清算銀行今年1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80%的央行正在研究數字貨幣,10%的央行即將發行本國央行數字貨幣。
  • 數字貨幣對金融穩定的影響:2020年10月IMF《跨境支付的數字貨幣...
    第2節主要討論IMF的觀點,第3節討論我們的觀點,但是第4節提出我們在監管上的新建議,我們主要的思路是監管合規數字貨幣市場和地下市場需要有戰略思想,必須互相配搭,不能獨立進。因為這兩個市場在網絡上都是互通的,由於互通,兩個市場將會互相競爭和擠壓。另外,IMF在報告中低估了數字貨幣的功能,僅以小篇幅討論到數字貨幣會發展到可編程的金融體系以及相關的風險。
  • 三大行「數字貨幣」內測界面曝光,支付新時代加速開啟
    具體流程為:數字貨幣錢包終端生成密鑰對,將公鑰發送錢包服務商,然後錢包服務商根據公鑰信息生成錢包標識,發送給數字貨幣發行登記機構,隨後數字貨幣發行機構會根據公鑰和錢包標識生成數字證書,錢包服務商據此創建數字貨幣錢包。首次登錄的用戶還可以更新自己的信息獲得更大的支付額度和其他權利。
  • 數字貨幣時代,機遇和挑戰在哪裡?
    第二,數字貨幣可以搭載智能合約,對於金融支付和清算體系的升級提供了可能性。第三,數字貨幣通常存儲在數字錢包中。數字錢包具有保護數字現金安全的功能,而一旦密碼被盜,數字貨幣可能會被偷走,因此網絡安全的要求提升。第四,數字貨幣由於其可溯源的特性,使得所有人的信用檔案和交易都可驗證。這有助於社會徵信體系的建設,對於徵信類的公司意義重大。
  • IMF何東詳解央行數字貨幣跨境支付:互通性是各類數字貨幣共存和...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當前,業內認為,包括數字人民幣在內的央行數字貨幣(CBDC)在跨境支付大有可為,但具體如何改變貨幣國際使用的傳統動因?又如何改善跨境支付的方式與效率?對使用國和發行國將會產生哪些宏觀金融影響?
  • 終結支付寶、微信支付,還看央行數字貨幣!
    央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央行還是要堅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主要原因是:原因一,央行數字貨幣仍然是中央銀行對社會公眾的負債,債權債務關係沒有變。原因二,為了保證並加強央行的宏觀審慎和貨幣調控職能。原因三,避免運營機構貨幣超發。
  • 建行App上線數字貨幣錢包 數字金融時代將帶來哪些影響?
    (原標題:建行App上線數字貨幣錢包 數字金融時代將帶給你哪些影響?),再到具備信用價值的紙幣,貨幣的形態越來越方便攜帶和運輸。
  • 蔡維德:IMF《跨境支付的數字貨幣:宏觀金融的影響》報告解讀(五)
    對金融穩定的影響由於CBDC/GSC交易成本低,提高了人們的風險偏好,導致金融風險聚集,增加了系統性金融風險¹。如果一國、一個區域或聯盟許可CBDC/GSC的流通,則中介機構就會慢慢退出跨境交易市場。第一個問題是,在這些新形式的數字貨幣中增加的便利性和易於持有和交易的便利性,是否會給與貨幣替代相關的傳統金融穩定風險帶來額外壓力,例如因貨幣錯配而產生的資金風險和償付能力風險。另一個問題是,在正常情況下使用它們是否會造成中間化風險,而在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會增加運行風險。方框2討論了廣泛採用和使用CB DC和GSC對金融中介結構的影響。
  • 數字貨幣與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恩怨情仇」
    數字貨幣是隨著密碼學技術與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而誕生的新一代貨幣形式。與電子貨幣相比,雖然數字貨幣也採用電子化的方式進行交易,但卻有著與電子貨幣截然不同的特點,如去中心化、開放性、自治性、不可篡改性、匿名性等特性。第三方支付平臺是指具有雄厚資金基礎和良好信譽背景的獨立機構,合作聯繫銀行機構,以計算機、信息技術為支持,提供保障消費者和商家間資金流和商品流、完成支付結算的中介服務。
  • 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周小川:數位化時代貨幣與支付的演進原則
    Cecchetti、Leonardo Gambacorta、熊偉、魏尚進、何東、沈豔在國內正式推出雙循環戰略部署,對創新驅動發展的需求更加迫切的情況下,原有金融系統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所面臨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更加突出。面對新舊經濟的轉型,原有金融系統如何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和創新經濟?異軍突起的數字金融又該如何監管和引導?數字貨幣的新技術和新走勢又該如何面對?
  • 信用卡和借記卡怎麼玩轉數字貨幣支付
    不過也由此可見區塊鏈和數字貨幣在金融領域中的潛在作用。 然而,人們擔心零售支付行業已經過於飽和。Blockcrunch播客的創始人兼主持人Jason Choi在推特上發表推文,表示美國和中國等主要經濟體的零售支付市場要麼過於飽和,要麼主要由傳統支付平臺佔主導,導致數字貨幣平臺幾乎沒有發展空間。
  • 央行數字貨幣是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
    技術革新和數位化經濟的全面興起,讓科技由最初的工具角色轉變成驅動金融變革的中堅力量。而DCEP可以滿足數位化時代更低成本、零摩擦、可無限分割、安全和民眾隱私保護的訴求。  數字貨幣的優勢有目共睹,貨幣數位化趨勢正在鋪開,央行數字貨幣的時代正悄然來臨。
  • 中國行動支付和數字貨幣領先世界 扎克伯格表示:facebook太難了
    這次聽證會上,針對libra和數字貨幣等相關問題的討論非常激烈,一如3個月前的那兩次——美國時間7月16日和17日的兩場聽證會上,美國國會議員對Libra展開了嚴厲的批評。在這次長達6小時的唇槍舌戰中,扎克伯格多次提到,中國在技術創新方面超過美國,中國部分支付基礎設施領先於美國。扎克伯格提醒議員:「如果我們不做出創新……最終將失去領導力。」
  • 法定數字貨幣可助力普惠金融
    現在區塊鏈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應用,以金融為例,一是它可以構建一個大中小型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的分布式的金融帳本;二是金融對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比較高,聯盟區塊鏈技術來構建一個多方參與的分布式帳本的架構就能夠把事情做得更有效率。 還有就是跨境支付的結算場景。
  • 今年數字金融的最熱關鍵詞?一文解碼央行數字貨幣!
    在12月8日,由北京商報社、北商研究院出品的《解碼央行數字貨幣》正式發布,從地方試點篇、監管篇、個人篇、支付篇、機構篇、場景篇、資本市場篇、清算篇、跨境篇和全球篇等10個維度出發,全景解碼央行數字貨幣,並對後續走向進行分析預測。
  • 數字貨幣成2020年我國數字金融最熱關鍵詞
    今年數字金融的最熱關鍵詞,非數字貨幣莫屬。從頂層設計到各地試點,過去一年來,數字人民幣進展如何?用戶認知度有多少?如何影響市場機構?存在何種難點與挑戰?在12月8日,由北京商報社、北商研究院出品的《解碼央行數字貨幣》正式發布,從地方試點篇、監管篇、個人篇、支付篇、機構篇、場景篇、資本市場篇、清算篇、跨境篇、全球篇等10個維度出發,全景解碼央行數字貨幣,並對後續走向進行分析預測。隨著京東數科、滴滴、美團等越來越多網際網路巨頭入局生態建設,數字人民幣未來的落地應用場景逐漸清晰。
  • 周小川:數位化時代貨幣與支付的演進原則
    Cecchetti、Leonardo Gambacorta、熊偉、魏尚進、何東、沈豔在國內正式推出雙循環戰略部署,對創新驅動發展的需求更加迫切的情況下,原有金融系統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所面臨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更加突出。面對新舊經濟的轉型,原有金融系統如何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和創新經濟?異軍突起的數字金融又該如何監管和引導?數字貨幣的新技術和新走勢又該如何面對?
  • 數字貨幣優越性明顯 跨國G支付才是重頭戲
    2019年6月Facebook旗下的加密數字貨幣Libra誕生,加速了全球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發展進程。自Libra之後國際金融組織對加密數字貨幣的態度發生了根本轉變。上任歐洲央行主席之後拉加德對數字貨幣也持肯定態度,12月歐央行(ECB)一份名為《探索央行數字貨幣的匿名性》的報告透漏,ECB正在開發保護用戶隱私的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付款系統。數字貨幣對支付系統的變革在各國央行基本達成共識,全球數字貨幣腳步越來越近。如果數字貨幣用於擴展傳統法幣的支付功能,即通常所說的跨境支付寶,這與傳統的跨境支付相比有何優越性?
  • 新金融周報|四大行內測數字貨幣App;華為全球發布數字支付雲解決...
    (36氪)行業動態央行下半年將積極穩妥推進法定數字貨幣研發中國人民銀行3日部署下半年重點工作,著力穩企業保就業,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加快深化金融改革開放,促進經濟金融健康發展。人民銀行表示,下半年將繼續做好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務工作。
  • 劉曉春:數字貨幣技術和數字貨幣不應混為一談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長、上海金融數位化研究中心主任,浙商銀行原行長出席會議並發表關於「數字貨幣:從概念到現實「為主題的演講。劉曉春認為,要把數字貨幣技術和數字貨幣本身兩個東西分開,不要把技術就當做貨幣。數字貨幣技術,不僅僅用於數字貨幣,而應有更廣闊的應用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