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很多地方柑橘陸續大量上市,砂糖橘等眾多品種也進入了著色期。在廣西這個種柑面積第一的地區,或者其他種柑大省,不是所有種果的都能賺得盆滿缽盈,也不是所有的果實都能賣得好價,同一個品種決定價格高低的主要還是品質。今年我們也一直在強調果實的品質問題,如何才能在大量的柑橘中脫穎而出,受到收購商的青睞呢?
想要讓收購商開高價,就要投其所好,知道收購商喜歡什麼類型的果。在收購商眼中,優質果是這樣子的:
色澤鮮豔、果皮細膩;
無病斑、花斑、藥斑;
果實大小均勻;
果實緊緻,無浮皮;
糖度高、化渣;
農藥殘留少或無殘留。
若要排序,按優先程度,最先的自然是第一眼印象——外觀,外觀漂亮的才想著去嘗嘗看味道怎麼樣,其次是大小,最後才是內在品質(口感)。果實大小在分果期已經決定,那麼我們著重來看外觀這個因素。果實的外觀很大程度上由果實的著色情況決定,著色均勻、色澤漂亮的果實更容易獲得收購商和消費者青睞,也更容易得好價。
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柑橘的果實會發生自然轉色,果實轉色原理:幼果果皮含有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葉綠素遮蓋了類胡蘿蔔素,不能顯現出柑橘成熟時的固有色澤。臨近成熟時,果實自身產生乙烯,原果膠分解為可溶性果膠,細胞彼此容易分離,組織鬆散軟化。葉綠素不再合成並逐漸分解,果皮綠色逐漸減少。與此同時,顯色為黃、紅色的類胡蘿蔔素及花青素逐漸增多,將特有的底色呈現出來,使果皮顯現了柑橘成熟時固有色澤。
但由於各種病蟲害,如黃龍病、潰瘍病、炭疽病、紅蜘蛛等的泛濫,以及用藥問題,有的果園果實著色情況並不理想,收果商來收果時被壓價,賣不了好價錢。所以,如何解決柑橘果實生產的最後一公裡轉色不均勻問題,提高果實品質很是重要。
柑橘果實著色主要受外部因素(光照、溫度、水分),以及糖分含量、礦質營養和激素等影響。
外部因素對果實著色的影響表現在:
光照。這個應該比較好理解,大部分品種都需要光照或者散色光上色才好,當然,有些品種如柚類沒有光照上色也好。通常光照好的果要比其他果顏色正、也更甜。
溫度。溫度影響果實的色澤,適當低溫能增加花色素、類胡蘿蔔素的合成。一般著色的最適溫度為19~24℃左右。
水分。水分影響到果實大小、質地、果汁量等。適當乾旱有利於著色,果實迅速膨大期至成熟期水分過多導致果汁含量增加,會降低含糖量,風味變淡。
其他因素則包含了糖分含量、礦質營養和激素等方面。
1)果內糖分含量。柑橘的著色需要一定濃度的糖分累積,糖分累積到一定程度就進入了著色過程,糖分越多,著色越濃。
2)礦質營養。影響柑橘轉色增甜的一個主要因素是礦質元素,特別是磷鉀營養。磷能夠加速糖的代謝,提高光能效率,有利於色素的形成。鉀直接參與果實糖分積累的必要營養,對著色有促進作用,且對氮的吸收有一定的拮抗作用。過量的氮素有利於葉綠素的形成,不利於花青苷的積累,著色也差,氮多會減少紅色。一個好的著色產品應該是以P、K為主,配以B、Mn、Mo等多種微量元素,通過糖醇為載體能快速通過葉片吸收並轉運到果實部位。
3)激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等激素能延緩或者減低著色時間,在轉色期最好不用。乙烯、萘乙酸、脫落酸能促進果實著色。蕓薹素內酯、胺鮮脂等調節劑可以促使柑橘著色均勻、果皮細膩光滑。
10月以後氣溫逐漸下降,晝夜溫差大,有利於含糖量的增加。在果實轉色期保持果園土壤適度乾旱,提高果實的糖分,促進著色。提早控制調節劑的使用劑量、控水控氮,主要施用鉀肥,適當增施磷肥及鈣、鎂、硼、水溶性有機質腐殖酸、黃腐酸等,促進果實的成熟。
總結起來,促進果實著色的措施有幾點:
有些果農曾使用吡唑醚菌脂來促進柑橘著色,據反映效果並不理想,因為沒有考慮到氮素因素。根據利農盧文彝老師的觀點:吡唑醚菌脂能不能促進柑橘著色,要看樹體氮素營養高低!!吡唑醚菌酯除了對病原菌的直接作用外,還能誘導許多作物尤其是穀物的生理變化,如它能增強硝酸鹽(硝化)還原酶的活性,從而提高作物快速生長階段對氮的吸收。
同時,它能降低乙烯的生物合成,從而延緩作物衰老。當作物受到病毒襲擊時,它能加速抵抗蛋白的形成,與作物自身水楊酸合成物對抗逆蛋白的合成作用相同。所以:氮高的果園,推遲10-20天著色,氮低的提前5天左右著色。沃柑過早著色不是好事,著色意味著膨大變慢或停止,脫落酸、乙烯開始合成,果實糖分開始積累,過早著色意味著過早成熟與衰老。
離高品質的果實,往往只差了一步,解決好這柑橘生產的最後一公裡——著色問題,將極大的提高柑橘品質,果實著色好、外觀漂亮,每斤可多賣個幾毛錢也好,果實也更暢銷。
責任編輯:溫澤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