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在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活動上,北大現任校長林建華在大會致辭過程中,將「鴻鵠」二字讀成「鴻浩」,這件事很快引爆網絡,大家對林校長所犯的低級錯誤感到無法理解。「鴻鵠」二字是我們在上初中的時候就學過的字,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會念出農民起義家陳勝這一千古名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5月5日,時隔一天之後,林建華校長針對這件事發了一封千字長文的公開信,向所有北大學子道歉,心中林建華小張坦誠的告訴大家,他不是讀錯,而是真的不認識。這一點應該為校長的誠實而鼓掌,因為不認識比讀錯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林建華校長用了大半篇幅來解釋自己為什麼不認識「鴻鵠」二字,給自己找了充足的理由。公開信最後,林建華校長又強調讓他感到失望的是,大家忽略了他致辭的核心思想,想告訴大家:焦慮和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
林建華校長的這一封公開信卻引起了更大的爭議,有人質問到:質疑不正是科學研究最重要的精神嗎?如果沒有質疑,牛頓怎麼會發現萬有引力。如果沒有質疑,愛因斯坦又怎麼會提出相對論?如果沒有質疑,霍金又怎麼會想到去證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有網友甚至給林建華校長的公開信進行了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