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研究中國古文字的書用繁體字的居多,為了從小就只學習過簡體字的我們觀看方便,這裡還是用簡體字書寫。
從小我們被告訴中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上古時期唯一留存下來的活的文字,是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那麼漢字是象形文字嗎?有一部分是,可能造字之初象形佔的比例更高。一般說來,對於漢字的結構有一套分類方法,叫做六書,最早見到的關於六書的記載在《周禮》中,在講到保氏這個官職時,說到:「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到了漢代,有多家解釋六書,如班固的「象形、象事、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鄭眾的「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 諧聲」,以及許慎的「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雖說多家,源頭應只有一個。一般認為許慎的說法更為成熟,也為後代學者較多採用。
中國的文字最古老嗎?這個問題和中國的文明是不是最古老相類似。現在一般認為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在5000多年前就已經非常成熟,要早於中國古文字。但是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在公元後基本廢棄,直到1472年被重新發現,三百多年後最終通過寫有三種語言的貝希斯頓銘文被破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公元5世紀被禁止使用,1799年法國士兵發現寫有三種語言的羅塞達石碑,1822年商博良在破譯工作上取得突破性進展;而中國的文字雖然幾經變革,雖然經歷了秦始皇文字統一和秦火對於大量文獻的破壞,導致秦漢以降的人們對於之前的文字的閱讀障礙,卻一直傳承至今,可以說中國的文字傳承不曾中斷。
中國文字的歷史非常久遠,現在得到廣泛承認的最早文字是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距今有約3400年歷史。但是作為象形文字的甲骨文的形態已經脫離了文字最初應有的模樣,文字已經有了很強的系統性,並且出現了很多簡化,這些都從側面說明了中國的文字其實在此之前已經經歷了從出現到成熟的過程,這一過程應該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而據記載和傳說,我們的文字最初出現在黃帝時期,由倉頡根據各種自然事物的形象造出了最初的文字。而近100年的考古研究中也發現了一些文物上的符號,如賈湖刻符、半坡陶符、陶寺朱文等等,這些符號是否屬於文字還存在很大爭議。
人們的一般印象裡,會認為甲骨文的出現早於金文,所以甲骨文的形態更古老,其實不一定,因為甲骨文是刻畫在龜甲或者牛肩胛骨等之上,不易雕刻,因此會將文字做一定的簡化,比如減少筆畫,將線條儘量變直,而金文則不然,可以較容易的刻在模範上,因此可能一些金文保留了更多的文字原始形態。甲骨文如今發現的文字有4000餘個,釋讀出的有一小半,2000左右。當時的漢字只有這些嗎?也不是,因為甲骨文的用途是記錄佔卜情況以及卜後應驗情況,並不是什麼字都會用到,比如說前朝的「夏」字,有些人依據甲骨文中未出現表示王朝的「夏」而認為夏朝不存在,這是不充分的。
文字在紙出現之前甚至到紙普遍使用之前,載體主要有動物骨骼(甲骨文),金屬器(金文),石頭,竹簡木牘,絲帛等等,其實應該不止於此,只是這些載體易於保存,能為後人所見,可能還有其他載體,但已經不存於世。
探索文字的原始字形以及以後各階段的變化是一件很有意思也很辛苦的事,這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造字之初字的含義,更好地把握古文獻的真實含義,還可以透過文字看到造字時人們的生活、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信息。
有人覺得漢字的創造很神聖,祖先造字的時候就給文字賦予了很多做人做事的大道理,比如認為,人言為信,止戈為武。然而並非如此,這只是後人根據字形而強加的,並非造字者的本意。祖先在造字時有他的考慮,也充分使用了他們的聰明才智,但是過度解讀也是不對的,一般的文字創造遵循一定的規律,也充滿了偶然性,出於實際需求,不會想到教後人那麼多大道理。
東漢人許慎創作了《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對後代人研究漢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許慎創作《說文解字》的第一目的並不是單純研究文字,而是通過研究文字來正確理解儒家經典,《說文解字》中也引用了很多儒家經典的語句來解釋文字。因此《說文解字》不光是一部字典,它也有解釋儒家經典的任務,甚至後者才是主要目的。另一方面,許慎處在東漢時期,在秦火之後三百年,他能接觸到的古文字主要是小篆,還有一些被認為是古文字的戰國時六國文字,秦國一系流傳的籀文(大篆),離文字的初創形態已經有一定的差距,甚至出現了嚴重的訛變。因為受到目的性和局限性的影響,《說文解字》給出的一些文字的本意就會和事實不符,甚至有人根據近些年文字學的研究成果,認為《說文解字》的文字錯誤解讀率在50%以上。但是這本書仍不失為一本經典之作。
北宋初期金文研究正式形成專門學問,後世對金文的研究層出不窮。1899年甲骨文首次發現以來,越來越多的其他形式的古文字材料被發現,尤其是近幾十年,比如郭店楚簡、睡虎地秦簡等等,藉助現代科技,這些出土文字材料可以長期保存。通過大量的王國維所謂的「地下之新材料」,學者們掌握了更多的各個時期文字的字形,甚至可以大致展現出漢字字形的發展過程,古文字學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這些成果都很令人興奮。
一直對於古文字很有興趣,但是真正稍微系統的看古文字是看了由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葛亮先生主講的《說文解字》讀書會整理的相關視頻。視頻以中國傳統文字學經典著作《說文解字》為線索,每集精講其中的一個字頭,結合古文字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古書用例,梳理漢字的形、音、義及其發展脈絡。推薦大家去看。
手頭有的幾本書可以參考(有幾本是影印本,原版太貴買不起),閒來無事翻翻也挺好玩,也可以當成工具書備查。《說文解字》不用多說。季旭昇《說文新證》對字形和有價值的說法搜羅較為齊備,吸收了很多新見解。康殷《文字源流淺說》和《古文字形發微》都是手寫的豎體,可能看起來費勁點。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特別重視從語音和語源上考察字的本意。廖文豪《漢字樹》左民安《細說漢字》屬於通俗讀本,適合翻著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