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源流開篇(說文解字)

2020-12-20 告別洪荒

一般研究中國古文字的書用繁體字的居多,為了從小就只學習過簡體字的我們觀看方便,這裡還是用簡體字書寫。

從小我們被告訴中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上古時期唯一留存下來的活的文字,是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那麼漢字是象形文字嗎?有一部分是,可能造字之初象形佔的比例更高。一般說來,對於漢字的結構有一套分類方法,叫做六書,最早見到的關於六書的記載在《周禮》中,在講到保氏這個官職時,說到:「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到了漢代,有多家解釋六書,如班固的「象形、象事、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鄭眾的「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 諧聲」,以及許慎的「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雖說多家,源頭應只有一個。一般認為許慎的說法更為成熟,也為後代學者較多採用。

中國的文字最古老嗎?這個問題和中國的文明是不是最古老相類似。現在一般認為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在5000多年前就已經非常成熟,要早於中國古文字。但是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在公元後基本廢棄,直到1472年被重新發現,三百多年後最終通過寫有三種語言的貝希斯頓銘文被破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公元5世紀被禁止使用,1799年法國士兵發現寫有三種語言的羅塞達石碑,1822年商博良在破譯工作上取得突破性進展;而中國的文字雖然幾經變革,雖然經歷了秦始皇文字統一和秦火對於大量文獻的破壞,導致秦漢以降的人們對於之前的文字的閱讀障礙,卻一直傳承至今,可以說中國的文字傳承不曾中斷。

古巴比倫楔形文字
古埃及象形文字(山西博物院特展)

中國文字的歷史非常久遠,現在得到廣泛承認的最早文字是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距今有約3400年歷史。但是作為象形文字的甲骨文的形態已經脫離了文字最初應有的模樣,文字已經有了很強的系統性,並且出現了很多簡化,這些都從側面說明了中國的文字其實在此之前已經經歷了從出現到成熟的過程,這一過程應該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而據記載和傳說,我們的文字最初出現在黃帝時期,由倉頡根據各種自然事物的形象造出了最初的文字。而近100年的考古研究中也發現了一些文物上的符號,如賈湖刻符、半坡陶符、陶寺朱文等等,這些符號是否屬於文字還存在很大爭議。

陶寺朱書

人們的一般印象裡,會認為甲骨文的出現早於金文,所以甲骨文的形態更古老,其實不一定,因為甲骨文是刻畫在龜甲或者牛肩胛骨等之上,不易雕刻,因此會將文字做一定的簡化,比如減少筆畫,將線條儘量變直,而金文則不然,可以較容易的刻在模範上,因此可能一些金文保留了更多的文字原始形態。甲骨文如今發現的文字有4000餘個,釋讀出的有一小半,2000左右。當時的漢字只有這些嗎?也不是,因為甲骨文的用途是記錄佔卜情況以及卜後應驗情況,並不是什麼字都會用到,比如說前朝的「夏」字,有些人依據甲骨文中未出現表示王朝的「夏」而認為夏朝不存在,這是不充分的。

文字在紙出現之前甚至到紙普遍使用之前,載體主要有動物骨骼(甲骨文),金屬器(金文),石頭,竹簡木牘,絲帛等等,其實應該不止於此,只是這些載體易於保存,能為後人所見,可能還有其他載體,但已經不存於世。

甲骨文
金文拓片(毛公鼎)
竹簡(郭店楚簡)

探索文字的原始字形以及以後各階段的變化是一件很有意思也很辛苦的事,這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造字之初字的含義,更好地把握古文獻的真實含義,還可以透過文字看到造字時人們的生活、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信息。

有人覺得漢字的創造很神聖,祖先造字的時候就給文字賦予了很多做人做事的大道理,比如認為,人言為信,止戈為武。然而並非如此,這只是後人根據字形而強加的,並非造字者的本意。祖先在造字時有他的考慮,也充分使用了他們的聰明才智,但是過度解讀也是不對的,一般的文字創造遵循一定的規律,也充滿了偶然性,出於實際需求,不會想到教後人那麼多大道理。

東漢人許慎創作了《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對後代人研究漢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許慎創作《說文解字》的第一目的並不是單純研究文字,而是通過研究文字來正確理解儒家經典,《說文解字》中也引用了很多儒家經典的語句來解釋文字。因此《說文解字》不光是一部字典,它也有解釋儒家經典的任務,甚至後者才是主要目的。另一方面,許慎處在東漢時期,在秦火之後三百年,他能接觸到的古文字主要是小篆,還有一些被認為是古文字的戰國時六國文字,秦國一系流傳的籀文(大篆),離文字的初創形態已經有一定的差距,甚至出現了嚴重的訛變。因為受到目的性和局限性的影響,《說文解字》給出的一些文字的本意就會和事實不符,甚至有人根據近些年文字學的研究成果,認為《說文解字》的文字錯誤解讀率在50%以上。但是這本書仍不失為一本經典之作。

北宋初期金文研究正式形成專門學問,後世對金文的研究層出不窮。1899年甲骨文首次發現以來,越來越多的其他形式的古文字材料被發現,尤其是近幾十年,比如郭店楚簡、睡虎地秦簡等等,藉助現代科技,這些出土文字材料可以長期保存。通過大量的王國維所謂的「地下之新材料」,學者們掌握了更多的各個時期文字的字形,甚至可以大致展現出漢字字形的發展過程,古文字學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這些成果都很令人興奮。

一直對於古文字很有興趣,但是真正稍微系統的看古文字是看了由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葛亮先生主講的《說文解字》讀書會整理的相關視頻。視頻以中國傳統文字學經典著作《說文解字》為線索,每集精講其中的一個字頭,結合古文字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古書用例,梳理漢字的形、音、義及其發展脈絡。推薦大家去看。

手頭有的幾本書可以參考(有幾本是影印本,原版太貴買不起),閒來無事翻翻也挺好玩,也可以當成工具書備查。《說文解字》不用多說。季旭昇《說文新證》對字形和有價值的說法搜羅較為齊備,吸收了很多新見解。康殷《文字源流淺說》和《古文字形發微》都是手寫的豎體,可能看起來費勁點。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特別重視從語音和語源上考察字的本意。廖文豪《漢字樹》左民安《細說漢字》屬於通俗讀本,適合翻著玩。

許慎《說文解字》
季旭昇《說文新證》
康殷《文字源流淺說》
康殷《古文字形發微》
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
廖文豪《漢字樹》
左民安《細說漢字》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 | 百足之蟲(上)
    「說文解字」欄目旨在結合文字學知識和當下漢字應用現象兩個方面,來探討漢字的源流和規範。該欄目文章兼具學術性、趣味性和實用性。
  • 說文解字(三):文字的易讀性
    最後,設定一行文字的「行長」,段落之間間隔的「欄距」,行之間間隔的「行距」,以及文字之間的「字距」。這些都是細微的部分,也是我們使文字更容易理解的必經過程。by Timo Kuilder六、字間距字間距可以製造出閱讀文章的韻律感。
  • 徐鍇與《說文解字系傳》
    徐鍇平生著述甚多,今僅存《說文解字系傳》40卷,《說文解字韻譜》10卷。父卒時,徐鉉八歲,徐鍇才四歲。其母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擔起了教育兒子的重擔。《宋史》卷四四一載,徐鉉十歲能作文,鍇也很小就負文名。其母要求極嚴,使他們從小養成了刻苦讀書、嚴謹治學的習慣,為學業有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許慎的書名為什麼叫「說文解字」?
    那麼今天,就讓微課堂和青年一起來了解什麼是「文」什麼是「字」吧!文關於漢字,我們都知道,在先秦時期,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字並不叫「字」,而是稱作「文」。文字漢字學的鼻祖許慎寫了一部千古不朽的名著《說文解字》,為什麼叫「說文解字」?「文」與「字」有什麼區別?許慎自己就有明確的解釋:「獨體為文,合體為字。」
  • 說文解字「家」是什麼?
    而我們今天說文解字要來看看家和牢和安的區別,為什麼家字下面是一隻豬?牢字下面是一隻牛?說文解字離不開引申,因為甲骨文傳承到現今的簡體字有大大好幾千年了,因為沒有斷層,所以文字是有生命力的,當下的解字也容不了我們生搬胡來,卻不能自以為是!
  • 說文解字:強
    有人把「強」拆開成弓和雖,但《說文》中,強,寫成:強 ,是弘+蟲。前段時間,我買了一套《漢字樹》(全6冊,廖文豪著)。把漢字變成思維導圖那樣的樹狀結構來解析,這點子不錯,贊!可惜在第3分冊以後才有了分冊的檢字表,整套書竟然沒有提供完整的檢索表!查找不便也就忍了,其中某些字的解釋疑點很多,明顯缺乏說服力,則是硬傷。
  • 說文解字:說一說並,交,奶,群,道,苦,這6個字
    文字很美妙,文字很偉大,今天說文解字:說一說並、交、奶、群、道、苦這6個字。1.並,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把「並」解釋成並排、並列的意思,說這個字「從二立」,它由兩個正面站立的「立」組成。2.交,說文解字:本意為交叉,引申出」交往、相交「兩腳相交叉,先看「交」。《說文解字》:「從大,象交形」。這個字的正面和「大」很像,但「大」是站起來兩隻腳張開、伸開正面的人形。那正面站著,兩隻腳把它交叉一下,把右腳放到左腳的前面,這樣站著顯得比較婀娜多姿,這就是「交」。《說文解字》「交,交脛也」,把小腿交叉起來。
  • 說文解字「蘭亭序」
    【深圳商報訊】(記者 穆硯 通訊員 黃新良)近日,廣州美術學院書法歷史與文獻學碩士、南粵印社副社長、召南詩社社員葉煉勇應邀來深,在「說文解字——中華經典古詩文公益課堂」上,為市民帶來了一堂生動的書法與文學的欣賞課,帶著現場聽眾領略了《蘭亭序》書法的精妙、細細品鑑了文章義理的悠遠。
  • 說文解字丨中國最早的書法字典,極盡文字內涵
    說文 唐抄本中國文字相傳是黃帝的史官倉頡造的。
  • 說文解字丨「衣」字裡的那些文化
    得益於漢字音、形、義一體的特殊性,我們可以通過與服飾相關的字來一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特點和發展脈絡。與服飾相關的漢字有很多,今日我們來看一看「衣」字,在闡釋其歷史源流與發展演變的同時,走近中國古人的日常,感受他們穿衣打扮的冷暖好惡。
  • 指尖上的「漢字王國」——《〈說文解字〉同源字新證》出版暨數位化《說文解字》平臺上線啦!
    小喵看了《〈說文解字〉同源字新證》,實在太高大上啦!試用了數位化《說文》平臺,「漢字王國」實在太神奇啦,小喵的眼裡都是星星!好東西要大家分享,抱走不謝喔!《說文解字》不僅是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字裡行間更閃耀著思想和文化的光芒。作者許慎被讚譽為「五經無雙」,他將9353字歸入540個部首,構建起一個秩序井然的「漢字王國」,這個王國直到今天還散發著巨大的魅力。
  • 說文解字:偷、盜、竊區別是什麼?
    偷:是一個形聲字。(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什麼叫形聲字:形聲字是由兩個文或字複合成體,其中的一個文或字表示事物的類別而另一個表示事物的讀音。)所以看回偷字,它是從人,從俞,俞亦聲。在《說文》裡面,偷的本義是苟且的意思!
  • 孫詒讓與「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殘卷
    孫詒讓在小學方面的傑出貢獻與其在版本鑑定等方面的修養是分不開的,這從他對《說文解字·木部》殘卷的辨偽上可以看得出來。 《說文解字·木部》殘卷,是當時與孫詒讓關係密切的著名版本鑑定家莫友芝的一個大發現。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號郘亭,貴州獨山人,工於版本辨偽。
  • 說文解字:說一說牛,半,目這3個字
    說文解字:說一說牛,半,目這3個字。1.牛,說文解字。《說文》:牛,語求切。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牛』是古時人們早期馴化的大型牲畜,為人類的生活貢獻肉奶皮革,同時又是農田耕種時的好幫手。
  • 說文解字:水、沝、淼、㵘,一篇文章讀懂古人造字智慧!
    確實我也想不懂,就類似於為什麼:一是一橫,二是二橫,三是三橫,四開始就不是四橫的道理一樣(不過這個道理我還懂,在下面那篇文章有介紹到),現在我們簡單從字義解釋上看看沝,淼,㵘四個字的含義,然後再說文解字,幫大家理清!
  • 說文解字12:造字方法之指事
    它們的組合應用使漢字能夠擺脫其他象形文字隨著時間流逝而湮滅在歷史長河中的命運,逐步發展為表意體系的語素文字。指事字是一種抽象的造字法,也就是當沒有、或不方便用具體形象畫出來時,就用一種抽象的符號來表示。大多數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減少筆畫或符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指出,指事的含義即:「視而可識,察而見意」。
  • 說文解字(精裝4冊)
    說文 唐抄本中國文字相傳是黃帝的史官倉頡造的。
  • 說文解字:慈
    (原標題:說文解字:慈)
  • 說文解字:說說行,正,足這3個字
    說文解字:說說行,正,足這3個字。1.行,說文解字。《說文》:行,戶庚切。人之步趨也。從彳、從亍。凡行之屬皆從行。像道路中十字路口的形象摹畫。道路都是長條形,不好準確表達,因此以『十字路口』表示四方通行的道路。
  • 說文解字:說說琢,琫,瑞,覆這4個字
    我國十三億人,漢族佔90%以上,一部分少數民族也說漢語、用漢字。說文解字:說說琢,琫,瑞,覆這4個字。1.琢,說文解字。《說文解字》釋作:「治玉也。」意思明白,就是加工玉石。古時對於不同的器物,加工方式是不一樣的,比如《詩經》裡就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毛傳》解釋為:「治骨曰切,象(象牙)曰磋,玉曰琢,石曰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