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養育,不光是寶媽的事,這是研究和事實的結論。深入地講,養育既不是寶媽佔主導地位,也不是寶爸佔主導地位,而應該是協同教養,並且是儘量做到積極地協同教養。
有研究把協同教養行為分成團結、一致、衝突和貶低4個層面來進行評估,即團結就是父母主動試圖提高家庭成員之間的凝聚感;一致指父母在對兒童進行規則制定、紀律約束和表揚獎勵時的一致性;衝突是父母在兒童面前的爭論;貶低指父母中一方和孩子單獨相處時,主動貶低另一方,並且破壞另一方的權威性和可靠性。顯然,前兩者屬於積極協同,後兩者屬於消極協同。
其實,在寶寶的養育和早期教育過程中,還會發現更有趣的,那就是團結、一致和衝突的協同教養都具有不確定性,會有雙刃劍的功能,既可預測社會能力,也可預測反社會行為。比如寶媽寶爸如果都很嚴苛,可能會養育出怯懦的寶寶;寶媽寶爸如果都溺愛寶寶,那麼也可能養育出自私、任性的寶寶。而衝突本身也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怎麼樣去解決衝突。
實際上,很多一輩子吵吵鬧鬧的夫妻是在爭吵中深度地達自己的內心需求,以致最後達成更好的和解。也就是說,如果寶媽寶爸在出現衝突後解決好了問題,對寶寶也有積極的影響。需要提醒的是,對3歲以前的寶寶,寶媽寶爸不應該在寶寶面前發生衝突,要保持團結、一致協同教養。
當然,每一個家庭都不是模型中的典型代表,都可能是混合式的。在平時的育兒中,最好的協同教養模式是戰略(目標)一致、戰術(方式)靈活。而且,採用的模式也和寶寶的年齡有關,要根據不同階段寶寶的特點施以不同的戰術。我們建議在寶寶年幼時採用一致的方式,而當寶寶進入少年、青春期時,可採用互補的方式,避免孩子與父母完全對立。
在實踐中,會發現協同教養與嬰幼兒的安全感有關。有追蹤研究結果顯示,寶寶在6個月時,如果父母之間是敵對氛圍,到寶寶3歲時其安全感仍然較低;而如果父母是積極協同教養關係,則可以預測兒童3歲時安全依戀較好。因此,寶媽寶爸如果能夠建立積極、支持性、合作的協同教養關係,對於親子依戀的形成和發展將具有積極的意義。
另外,協同教養與寶寶的情緒也有很大關係,支持性的協同教養會通過促進親子關係去提高寶寶情緒的穩定性,破壞性的協同教養不利於親子關係,當然也不利於寶寶的情緒穩定性。
從一線的託育早教實踐來看,寶爸更多地參與到教育過程中,對寶寶情緒的穩定性會有更大的好處,這跟寶爸作為男性擁有較強的情緒穩定性有關。寶媽作為女性可能會比較情緒化,這對寶寶的性格也會有些影響,而且容易產生親子衝突。但寶媽的情緒更敏感,更容易察覺到不同人的需求,有助於培養寶寶的同理心和親社會行為,幫助寶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 更多乾貨經驗及海量資訊,詳見《聖娜貝彼》公眾號(SNBB001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