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五大主張。其中「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的重要論述,昭示大陸高質量發展給廣大臺灣同胞帶來歷史性機遇。特別是近年來,大陸的經濟體量和市場容量給臺灣青年帶來了巨大發展空間,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選擇加入「西進」潮流,報考大陸高校人數、赴陸就業創業人數均保持大幅增長,為進一步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一、臺灣青年赴陸求學意願高漲
近年來,兩岸綜合實力差距不斷拉大,臺灣青年看好大陸發展前景,選擇赴陸求學、提前「卡位」的人數穩步攀升。特別是2018年初大陸公布《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31條措施」)後,有意赴陸就讀的臺生人數激增數倍,創下新高。例如,2018年廈門大學擬招收20名臺生,申請人數卻高達500多人;復旦大學擬招收15名臺生,申請人數逾600人。以往,每年約有60名臺生報考廣州中山大學,2018年卻有300多名臺生進入面試。同時,原先臺生較為青睞大陸沿海的城市,如今不少臺生亦將目光投向內陸一流高校。例如,2018年四川大學收到了逾200份臺生申請。2019年,湖南師範大學擬招收30人,最終錄取95人,南京師範大學擬招收15人,最終錄取35人。
隨著申請人數的增加,大陸名牌高校招收臺生的最低錄取分數線也創下新高。幾年前,臺高中畢業生以「學測」成績申請北大、復旦等大陸名校需要拿到65級分左右,而如今則至少需要70級分甚至更高。例如,2016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錄取臺生分數線為71級分,2017年分別為71級、72級分,2018年則皆為73級分。2019年,清華大學仍維持73級分的分數線,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面試門檻也分別達到70級分和71級分。
從填報專業看,理工類專業及臺灣傳統優勢專業成為臺生報考的「新熱門」。前幾年,臺生的志願基本集中在中醫學和法律等傳統文史哲專業。隨著大陸高校競爭力不斷提升以及島內高校優勢逐漸喪失,計算機技術、軟體工程、通信技術、人工智慧等理工類專業報考人數持續上升。事實上,臺灣高校的傳統優勢專業如財務金融、軟體工程、工商管理等,曾是島內高分考生的夢想科系,也曾是開放陸生赴臺之初報考人次最多的專業,而如今,越來越多的臺生卻選擇赴陸就讀這些專業。例如,2018年報考上海交通大學的臺生即以工商管理類和人工智慧類居多;而廈門大學今年擬錄取的48人中,超過一半(29人)是財務金融類專業,6人是軟體工程專業。此外,臺生報考大陸中醫學專業的熱情依舊未減,除北京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最受關注外,2019年報考天津醫科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的臺生數量也遠超出擬招收數量,而臺灣各大學醫學系卻有不少未招滿,例如,臺灣成功大學醫學系和臺灣馬偕醫學院今年就各有6個缺額。
面對臺生踴躍赴陸,大陸也不斷釋出優惠政策,放寬申請資格,簡化申請流程,落實同等待遇,加大獎勵政策,進一步加大對島內學子的磁吸效應。例如,2018年,有近3000名在大陸高校就讀的臺灣學生獲得了獎學金,佔在校臺生總數的四分之一。再如2019年,大陸再度調整臺灣高中畢業生憑「學測」成績申請大陸高校的標準,規定只要參考科目中任何一科成績達到「均標級」以上,就可直接向大陸高校提出申請。[1]招收臺灣學生的大陸高校亦從307所增加為336所,並新增16所「預科」招生院校,為暫時達不到成績標準的臺灣學生提供了入學機會。
二、臺灣青年赴陸就業創業
除臺生赴陸求學外,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亦選擇赴陸就業或創業。根據島內權威機構調研結果,畢業一年內的臺灣年輕人,有23%選擇赴陸求職;不少上班族因對在臺發展前途感到悲觀甚至選擇「裸辭」,先搬到大陸定居,再開始找工作圓夢。具體看,當前臺灣青年教師、青年航空人才、青年醫生和青年實習創業人士已成為赴陸主力軍
一是青年教師。臺灣的大學深受島內「少子化」影響,公立大學因生源不足已開始合併,排名靠後的私立大學被迫面臨倒閉危機。2018年初大陸公布「31條措施」,鼓勵臺灣教師來大陸高校任教,允許其在臺灣取得的學術成果納入工作評價體系,開放臺灣教師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各類基金項目,吸引大批臺灣青年教師赴陸謀職。不少臺灣青年教師表示,赴陸發展不僅希望獲得更佳的職業生涯規劃,也期盼加入大陸事業編制,以便在大陸穩定長久地工作和生活。事實上,除國家層面的政策外,各省市高校亦開出各種優惠條件,爭取臺灣優秀人才。例如,福建省已宣布,截至2020年,將引進1000名臺灣教師至當地大專院校任全職教師。湖北經濟學院通過提供優渥薪資和住房、科研平臺及各項補貼,於2018年籤約36名臺灣教師,其中,45歲以下的年輕博士佔75%。大陸其他省市如浙江、山東、重慶、江蘇、湖南等也逐漸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教師。
二是青年航空人才。2014年10月,首家正式赴臺招聘空乘人員的春秋航空公司就收到了近3000份報名申請,最終籤約27人。隨後,吉祥航空、海南海空、福州航空和廈門航空等,也都開始從臺灣直接招聘乘務員。2018年5月,廈門航空赴臺招聘空乘人員共收到逾4000份簡歷,最終入圍156人。不少參加面試的臺灣青年接受採訪時表示,雖然在大陸航空公司工作的薪資待遇與在臺工作持平,但大陸升遷快、機會多,因此願意選擇赴陸打拼。目前,在大陸工作的臺灣空乘約有300位。除了空乘人員外,臺灣飛行員也紛紛選擇赴陸發展。近兩年,臺灣航空公司招募數量減少,復興航空已停止營運,臺灣威航也隨之倒閉,而華航的招募名額大多集中在地勤,這些都讓臺灣的年輕飛行員認為留臺的職業生涯發展前景趨於黯淡。據統計,當前已經赴陸工作的臺灣飛行員約有200位,而臺灣本地航空公司的飛行員總數僅為1200人左右。由此可見,赴陸謀職的飛行員已佔到六分之一。
三是青年醫生。一直以來,大陸高校的醫學專業都受到臺灣學子的高度青睞。但是,臺灣當局始終不承認大陸醫學學歷,也不承認大陸醫師執照,導致不少臺灣青年無法返臺行醫。隨著大陸逐漸放開臺灣青年參加大陸醫師資格考試,越來越多的醫學學生瞄準大陸市場,更傾向留陸發展。不少大陸城市的醫院亦開出高薪聘請臺灣青年醫生,如上海辰新醫院,深圳趙群口腔診所等,競爭力極強的廈門長庚醫院目前已有50逾位來自臺灣的醫生任職。此外,臺灣醫療美容技術先進成熟,不少整形醫生看好大陸市場紛紛赴陸。據調查,臺北市忠孝東路「醫美街」已有七成醫生赴陸,留在臺灣的醫生大部分也已變為「假日飛刀手」,頻繁穿梭於兩岸之間。
四是臺灣青年實習創業人士。近年來,還有許多臺灣青年來到大陸實習或創業,拓展個人發展空間,活躍在文創、網際網路、電子信息、現代服務業等各個領域。對此,大陸順應兩岸青年加強交流合作的共同願望和臺灣青年期待更多發展機遇的實際需求,陸續出臺政策舉措,積極搭建服務平臺,努力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不斷為臺灣青年來大陸實習創業創造有利條件。2015年以來,大陸已在北京等20個省市,設立76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共入駐或服務臺企及團隊約2000個,為臺灣青年創業創新提供輔導培訓、融資支持、資源對接等專業服務。截至2018年上半年,累計超過1萬名臺灣青年在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實習就業創業,超過7萬人次臺灣青年參與基地和示範點舉辦的各類交流活動,各類企事業單位不斷為臺灣青年提供更多實習和就業崗位。許多臺灣青年在大陸的創業項目亦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例如江蘇慧幸智能科技、上海紙箱王、蘇州杯麵、北京桃桃喜,還有榮獲江蘇紫峰獎青年創業企業獎的崑山瑪冀電子有限公司等,都是臺灣青年創業夢想的結晶。
多年來,兩岸青年一直是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朝氣蓬勃的生力軍。雖然蔡英文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百般阻撓、防堵、抹黑臺灣青年赴陸發展,但是兩岸經濟、文化、社會聯繫密切程度也超過以往任何時期,兩岸青年交流合作的大門是臺灣任何勢力想關也關不上的。未來,勢必會有更多臺灣青年參與到兩岸大交流中來,與大陸青年成為共同追夢築夢圓夢的好朋友好夥伴,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兩岸一家親」的生動故事,成為民族復興的參與者、推動者、獲益者,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不竭的動力。
[1]大陸自2010年起,開放臺灣高中畢業生以「學測」成績「頂標級」申請大陸的大學,2011年起擴及為「前標級」以上的高中畢業生,2017年再度放寬標準,規定「學測」成績達「均標級」以上即可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