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夢瑩:臺灣青年踴躍赴陸 助力兩岸融合發展

2020-12-12 海峽之聲網

2019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五大主張。其中「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的重要論述,昭示大陸高質量發展給廣大臺灣同胞帶來歷史性機遇。特別是近年來,大陸的經濟體量和市場容量給臺灣青年帶來了巨大發展空間,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選擇加入「西進」潮流,報考大陸高校人數、赴陸就業創業人數均保持大幅增長,為進一步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一、臺灣青年赴陸求學意願高漲

近年來,兩岸綜合實力差距不斷拉大,臺灣青年看好大陸發展前景,選擇赴陸求學、提前「卡位」的人數穩步攀升。特別是2018年初大陸公布《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31條措施」)後,有意赴陸就讀的臺生人數激增數倍,創下新高。例如,2018年廈門大學擬招收20名臺生,申請人數卻高達500多人;復旦大學擬招收15名臺生,申請人數逾600人。以往,每年約有60名臺生報考廣州中山大學,2018年卻有300多名臺生進入面試。同時,原先臺生較為青睞大陸沿海的城市,如今不少臺生亦將目光投向內陸一流高校。例如,2018年四川大學收到了逾200份臺生申請。2019年,湖南師範大學擬招收30人,最終錄取95人,南京師範大學擬招收15人,最終錄取35人。

隨著申請人數的增加,大陸名牌高校招收臺生的最低錄取分數線也創下新高。幾年前,臺高中畢業生以「學測」成績申請北大、復旦等大陸名校需要拿到65級分左右,而如今則至少需要70級分甚至更高。例如,2016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錄取臺生分數線為71級分,2017年分別為71級、72級分,2018年則皆為73級分。2019年,清華大學仍維持73級分的分數線,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面試門檻也分別達到70級分和71級分。

從填報專業看,理工類專業及臺灣傳統優勢專業成為臺生報考的「新熱門」。前幾年,臺生的志願基本集中在中醫學和法律等傳統文史哲專業。隨著大陸高校競爭力不斷提升以及島內高校優勢逐漸喪失,計算機技術、軟體工程、通信技術、人工智慧等理工類專業報考人數持續上升。事實上,臺灣高校的傳統優勢專業如財務金融、軟體工程、工商管理等,曾是島內高分考生的夢想科系,也曾是開放陸生赴臺之初報考人次最多的專業,而如今,越來越多的臺生卻選擇赴陸就讀這些專業。例如,2018年報考上海交通大學的臺生即以工商管理類和人工智慧類居多;而廈門大學今年擬錄取的48人中,超過一半(29人)是財務金融類專業,6人是軟體工程專業。此外,臺生報考大陸中醫學專業的熱情依舊未減,除北京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最受關注外,2019年報考天津醫科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的臺生數量也遠超出擬招收數量,而臺灣各大學醫學系卻有不少未招滿,例如,臺灣成功大學醫學系和臺灣馬偕醫學院今年就各有6個缺額。

面對臺生踴躍赴陸,大陸也不斷釋出優惠政策,放寬申請資格,簡化申請流程,落實同等待遇,加大獎勵政策,進一步加大對島內學子的磁吸效應。例如,2018年,有近3000名在大陸高校就讀的臺灣學生獲得了獎學金,佔在校臺生總數的四分之一。再如2019年,大陸再度調整臺灣高中畢業生憑「學測」成績申請大陸高校的標準,規定只要參考科目中任何一科成績達到「均標級」以上,就可直接向大陸高校提出申請。[1]招收臺灣學生的大陸高校亦從307所增加為336所,並新增16所「預科」招生院校,為暫時達不到成績標準的臺灣學生提供了入學機會。

二、臺灣青年赴陸就業創業

除臺生赴陸求學外,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亦選擇赴陸就業或創業。根據島內權威機構調研結果,畢業一年內的臺灣年輕人,有23%選擇赴陸求職;不少上班族因對在臺發展前途感到悲觀甚至選擇「裸辭」,先搬到大陸定居,再開始找工作圓夢。具體看,當前臺灣青年教師、青年航空人才、青年醫生和青年實習創業人士已成為赴陸主力軍

一是青年教師。臺灣的大學深受島內「少子化」影響,公立大學因生源不足已開始合併,排名靠後的私立大學被迫面臨倒閉危機。2018年初大陸公布「31條措施」,鼓勵臺灣教師來大陸高校任教,允許其在臺灣取得的學術成果納入工作評價體系,開放臺灣教師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各類基金項目,吸引大批臺灣青年教師赴陸謀職。不少臺灣青年教師表示,赴陸發展不僅希望獲得更佳的職業生涯規劃,也期盼加入大陸事業編制,以便在大陸穩定長久地工作和生活。事實上,除國家層面的政策外,各省市高校亦開出各種優惠條件,爭取臺灣優秀人才。例如,福建省已宣布,截至2020年,將引進1000名臺灣教師至當地大專院校任全職教師。湖北經濟學院通過提供優渥薪資和住房、科研平臺及各項補貼,於2018年籤約36名臺灣教師,其中,45歲以下的年輕博士佔75%。大陸其他省市如浙江、山東、重慶、江蘇、湖南等也逐漸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教師。

二是青年航空人才。2014年10月,首家正式赴臺招聘空乘人員的春秋航空公司就收到了近3000份報名申請,最終籤約27人。隨後,吉祥航空、海南海空、福州航空和廈門航空等,也都開始從臺灣直接招聘乘務員。2018年5月,廈門航空赴臺招聘空乘人員共收到逾4000份簡歷,最終入圍156人。不少參加面試的臺灣青年接受採訪時表示,雖然在大陸航空公司工作的薪資待遇與在臺工作持平,但大陸升遷快、機會多,因此願意選擇赴陸打拼。目前,在大陸工作的臺灣空乘約有300位。除了空乘人員外,臺灣飛行員也紛紛選擇赴陸發展。近兩年,臺灣航空公司招募數量減少,復興航空已停止營運,臺灣威航也隨之倒閉,而華航的招募名額大多集中在地勤,這些都讓臺灣的年輕飛行員認為留臺的職業生涯發展前景趨於黯淡。據統計,當前已經赴陸工作的臺灣飛行員約有200位,而臺灣本地航空公司的飛行員總數僅為1200人左右。由此可見,赴陸謀職的飛行員已佔到六分之一。

三是青年醫生。一直以來,大陸高校的醫學專業都受到臺灣學子的高度青睞。但是,臺灣當局始終不承認大陸醫學學歷,也不承認大陸醫師執照,導致不少臺灣青年無法返臺行醫。隨著大陸逐漸放開臺灣青年參加大陸醫師資格考試,越來越多的醫學學生瞄準大陸市場,更傾向留陸發展。不少大陸城市的醫院亦開出高薪聘請臺灣青年醫生,如上海辰新醫院,深圳趙群口腔診所等,競爭力極強的廈門長庚醫院目前已有50逾位來自臺灣的醫生任職。此外,臺灣醫療美容技術先進成熟,不少整形醫生看好大陸市場紛紛赴陸。據調查,臺北市忠孝東路「醫美街」已有七成醫生赴陸,留在臺灣的醫生大部分也已變為「假日飛刀手」,頻繁穿梭於兩岸之間。

四是臺灣青年實習創業人士。近年來,還有許多臺灣青年來到大陸實習或創業,拓展個人發展空間,活躍在文創、網際網路、電子信息、現代服務業等各個領域。對此,大陸順應兩岸青年加強交流合作的共同願望和臺灣青年期待更多發展機遇的實際需求,陸續出臺政策舉措,積極搭建服務平臺,努力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不斷為臺灣青年來大陸實習創業創造有利條件。2015年以來,大陸已在北京等20個省市,設立76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共入駐或服務臺企及團隊約2000個,為臺灣青年創業創新提供輔導培訓、融資支持、資源對接等專業服務。截至2018年上半年,累計超過1萬名臺灣青年在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實習就業創業,超過7萬人次臺灣青年參與基地和示範點舉辦的各類交流活動,各類企事業單位不斷為臺灣青年提供更多實習和就業崗位。許多臺灣青年在大陸的創業項目亦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例如江蘇慧幸智能科技、上海紙箱王、蘇州杯麵、北京桃桃喜,還有榮獲江蘇紫峰獎青年創業企業獎的崑山瑪冀電子有限公司等,都是臺灣青年創業夢想的結晶。

多年來,兩岸青年一直是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朝氣蓬勃的生力軍。雖然蔡英文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百般阻撓、防堵、抹黑臺灣青年赴陸發展,但是兩岸經濟、文化、社會聯繫密切程度也超過以往任何時期,兩岸青年交流合作的大門是臺灣任何勢力想關也關不上的。未來,勢必會有更多臺灣青年參與到兩岸大交流中來,與大陸青年成為共同追夢築夢圓夢的好朋友好夥伴,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兩岸一家親」的生動故事,成為民族復興的參與者、推動者、獲益者,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不竭的動力。


[1]大陸自2010年起,開放臺灣高中畢業生以「學測」成績「頂標級」申請大陸的大學,2011年起擴及為「前標級」以上的高中畢業生,2017年再度放寬標準,規定「學測」成績達「均標級」以上即可申請。


相關焦點

  • 臺灣青年陳怡廷:兩岸創業市場融合已成趨勢
    中新網嘉興12月16日電(錢晨菲)「與其在父輩的庇佑下順順利利地接過交接棒,臺灣青年不如尋找一個機會,逐夢大陸,在自負盈虧的創業下真正成長起來。」901兩岸青創聯盟執行長陳怡廷說,兩岸的創業市場融合已經成趨勢。陳怡廷1977年出生於中國臺灣,自退伍後登「陸」求學至今已有20餘年。
  • 川渝粵臺創園聚焦融合發展 助力臺灣青年逐夢大陸
    川渝粵臺創園聚焦融合發展 助力臺灣青年逐夢大陸 2020-11-27 16:20:27 白嘉懿 責任編輯:白嘉懿   中新社成都11月27日電 (記者 王鵬)近年來,大陸各地設立的臺青創業園(下稱臺創園)正成為創業臺灣青年融入大陸的
  • 吳宜:十八大以來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碩果纍纍
    2016年11月,習近平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時具體闡述了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理念和內涵,指出「秉持互利雙贏,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將本著『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將研究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 「2019成都海峽兩岸青年科技發展交流會」在臺灣桃園縣舉行
    5月23日,由成都市臺辦、成都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舉辦的「2019成都海峽兩岸青年科技發展交流會」在臺灣桃園縣舉行,兩岸150餘名青年企業家、專家學者及創業者參加。開幕式重點介紹了成都市及成都高新區的投資環境,論壇以生物科技與新經濟(人工智慧、金融科技)為主題,主要由青年企業家圍繞新經濟產業、生物醫藥等領域進行分享。  交流會期間,成都高新海峽兩岸青年創業項目大賽正式舉行,項目聚焦新經濟、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大賽共吸引57支創業團隊報名,經初選8支青年創業團隊現場參賽,並篩選出6支創業團隊赴成都參加下一階段的決賽及路演。
  • 「兩岸小鎮·青創菁谷」啟用 臺灣青年嘉興創業再添新平臺
    嘉興市委副書記、市長毛宏芳,浙江省臺辦副主任周晁利,嘉興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趙雲,以及臺灣工業總會理事長、臺塑企業總裁王文淵,敏實集團董事長秦榮華,中國國民黨青年部副主任何溢誠,臺灣大華科技大學校長張浣芸,901兩岸投資共享中心、「兩岸小鎮·青創菁谷」執行長陳怡廷出席啟用儀式。
  • 高中生赴陸 蔡當局才是推手
    近年大陸不斷出臺優惠政策,吸引越來越多臺生登陸求學最近臺北建中和桃園武陵高中校長因為幫畢業生寫推薦信到大陸讀書,以及發表有關臺生赴陸求學的相關言論,兩人都受到臺當局有關單位的關切,引起各界關注。再從兩岸關係層面看,蔡當局執政已屆兩年,這兩年兩岸關係急轉直下,最近甚至有升級為熱對抗的趨勢,一度令人憂心臺海危機可能重演。問題的癥結仍在於兩岸當局間沒有共同的政治基礎,甚至連基本的互信都沒有,在此情況下,大陸仍要繼續推動對臺政策,因此不斷推出單邊的惠臺措施,吸引臺商、臺青和臺生到大陸投資發展、生活學習。
  • 兩岸青年文化交流研討會在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成功舉辦
    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原副會長盧鹹池,臺灣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理事長王正,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潘錫堂,臺灣中華崑曲藝術協進會理事長楊振良,山東省人民政府臺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孫西忠,山東省青年聯合會主席袁良,學校黨委副書記高峰、副院長王林山等領導和嘉賓出席開幕式。
  • 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將持續深化
    大陸學者指出,兩岸經貿合作是支持臺灣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一個基礎,臺灣無論是對外貿易成長還是貿易順差來源,均顯示出兩岸經貿關係緊密性和高度互動性,以及大陸對臺灣經濟成長和穩定的重要性。在這些確鑿的數字面前,臺灣當局所謂的「脫中、減少對大陸的依賴」實際上不攻自破。眾所周知,自民進黨再次上臺後,絞盡腦汁妄圖切割與大陸的經貿聯繫,拋出所謂「新南向政策」,鼓動在陸臺商「回流」。
  • 蔡英文卡臺灣民眾赴陸發展 臺學者狠批:極權政治!
    臺灣媒體寫道:大陸磁吸效應太強,臺灣人赴陸年齡層已降到高中生族群,已不再是大學畢業後才去大陸找工作,優質臺生赴陸讀書勢不可擋。說來感覺很不可思議。筆者前些年參加「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採訪活動時,有名臺灣高中生告訴我,2003年左右他姐姐來參加夏令營,媽媽給裝了很多方便麵、衛生紙、牛肉罐頭,媽媽說大陸生活苦,這些東西都沒有,多帶點。
  • 臺灣專家:海峽兩岸交流親歷與感想
    通過孔子學院的傳揚,經由通俗影視的倡導,中華文化屹然挺立,更曖曖內含光持續在海峽兩岸、全球各地展現力與美。文化是軟實力,更是強大的凝聚力與吸引力,中華文化涵蓋有形及無形意象,是兩岸關係和人民交流的最大公約數,更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臍帶和紐帶。弘揚傳統文化,當然有利於兩岸社會融合發展。這些年來,我與海峽對岸同胞接觸漸多,內心感觸也頗為特別。
  • 民進黨當局抹黑大陸難阻兩岸青年交流
    「懶人包」的內容包括「從大陸轉赴歐美高校深造較以往困難」「中美貿易摩擦致中國大陸就業創業情勢日益嚴峻」「大陸疫情信息不透明」「部分大陸學歷在臺不被承認」等等。這些信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都是臺當局憑空捏造的虛假信息,其目的在於製造兩岸之間新的對立,恐嚇臺灣學生赴大陸求學發展,破壞兩岸教育與文化交流。
  • 兩岸深度好文│ 兩岸高校教育融合與展望:檢視臺灣博士人才西移的趨勢
    在兩岸科研合作項目上,大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與福建省共設的「促進海峽兩岸科技合作聯合基金」,明年將投入人民幣4875萬,臺灣學者可以項目參與人身分參與大陸學者的項目申請。而「臺青計劃」預計邀請臺灣青年訪問學者赴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所,進行6至12個月合作研究工作。
  • 臺灣發展前景堪憂 今年赴陸任教、就學人數猛爆式增長
    臺灣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理事長、廣州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研究員王正中國臺灣網9月10日訊 據港媒「中評社」報導,臺灣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理事長、廣州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研究員王正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今年赴大陸任教的臺灣青年教師人數大增,廣州中山大學等
  • 西進需卡位 臺灣掀人才赴陸熱潮
    除了豐厚薪水和發展前景,島內教職工薪資待遇僵化不變也是臺籍博士赴陸求發展的另一大原因,大陸則是可以根據個人成就,一人一議,只要你有本事,就可以拿到更高的薪水和科研經費,可謂上不封頂。據悉,溫州臺灣青年創業就業服務中心自2015年以來,已吸引3000名臺灣青年來溫州聯誼交流,近700人實習實踐和創業就業,並有65名臺灣的博士在溫州工作。
  • 福州臺北兩岸青年「雲聚首」 臺灣青年現場直播帶貨
    當天,活動採取直播連線的方式,讓兩岸青年「齊聚一堂」,分享對大陸好山好水好文化的感悟,講述各自在大陸追夢、築夢、圓夢的故事。不僅如此,活動還特別邀請在榕臺灣青年現場直播帶貨,為兩岸青年學子送上驚喜。 對於這場別開生面的「雲聚首」,兩岸青年早已心生期盼。來自臺灣的巨人橄欖球俱樂部成員楊錦泉說:「福州不僅是外公的故鄉,也有我最熱愛的運動,我還在這塊福地贏得過冠軍!」
  • 兩岸青年在京共話和平·發展·創新 各界關注反響熱烈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大家要珍惜當下難得機遇,在融合發展中開創新天地,在攜手發展中走向光明未來。希望本次論壇能進一步深化和擴大兩岸青年交流,加深兩岸青年的了解與溝通,成為傳遞兩岸青年友誼的紐帶。
  • 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福建地處東海之濱,是臺灣同胞主要祖籍地,與臺灣淵源深厚。打造臺胞登「陸」的「第一家園」,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福建優勢獨特,同時也責無旁貸。  21日,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省閩臺交流協會和中評智庫基金會聯合舉辦的「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研討會在福州舉辦,13位專家學者和臺灣青年代表參加了此次研討,為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提供智力支持。
  • 聚焦「寒流」中的兩岸交流|關注兩岸婚姻家庭中的陸配力量
    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韓必霽在兩岸婚姻論壇上表示,陸配在臺灣已非弱勢,她去年做的調研發現,臺灣新住民團體的女性領導力發展越來越棒,這麼多不一樣的面向可見姐妹們的努力,這都是臺灣的驕傲。兩岸婚姻家庭是兩岸一家親和兩岸融合發展的生動寫照。過去「兩岸一家親」曾是大家朗朗上口、身體力行的互動原則,但現在說「兩岸一家親」的人已越來越少,讓人擔憂。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兩岸婚姻家庭受到的衝擊尤其嚴重,更需要社會的關懷、理解和援助。
  • 臺灣兩岸青年事務發展協會會長到廣西大化縣考察
    臺灣兩岸青年事務發展協會會長到廣西大化縣考察 2017年09月29日 11:03: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9月29日大化縣訊 9月25日,臺灣兩岸青年事務發展協會會長黃晨霖赴大化瑤族自治縣考察那渡山養生文化特色小鎮建設項目,與該縣發改局、城鄉住建局、國土局、招商局就該項目立項、規劃、建設用地以及招商優惠政策和獎勵辦法進行了座談交流。
  • 兩岸青年影視發展論壇:共建兩岸青年影視傳媒基地
    兩岸青年影視發展論壇:共建兩岸青年影視傳媒基地2018年09月13日 16:44:28來源:洞頭新聞網核心提示:9月12日下午,我區首屆兩岸青年影視發展論壇舉行,共商兩岸青年影視傳媒事業發展。  洞頭網訊(記者 餘佩遙 王叢文)9月12日下午,我區首屆兩岸青年影視發展論壇舉行,共商兩岸青年影視傳媒事業發展。  大陸橋文化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竺敏主持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