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正在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新動能。如何讓綠色發展新動能更為強勁?如何讓綠色發展成為消費的新動能、創新的新動能和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在日前舉行的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討會上,與會者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
綠色發展包括但不限於環境保護,還包括了綠色消費、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金融在內等完整的綠色經濟體系。在日前舉行的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討會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指出,過去我們往往把綠色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係看成是一種不相融甚至對立關係,要讓它們轉變成相互包容、相互促進的關係。綠色發展不僅僅是對傳統發展方式的修修補補,而是更具活力和競爭力,更加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新的發展方式。
劉世錦提出,「十四五」期間應儘快確立包括發展理念、政策目標、重點領域、體制機制等在內的綠色發展的基本框架。其中,在實現機制方面要採取綜合措施,考慮短期和中長期目標的銜接,提高綠色治理的協調性和效率,探索更具科學性、合理性、實用性的生態資本服務價值的核算方法,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等綠色市場體系的建設,完善綠色標準體系、綠色財稅體系和綠色金融體系,形成與綠色發展相協調的政策激勵機制。
「綠色核算體系是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柱。」劉世錦說,若干年來,綠色GDP等核算方法通過將環境因素挪入GDP的核算進行了有益嘗試,取得一些進展,但也存在著缺少統一核算量綱、人為而非市場化的辦法確定價格,核算結果難以應用等缺陷或不足,與綠色轉型的要求尚有一定距離,面臨著生態資本、服務價值難以算帳的基礎性難題,使政績考核、日常工作評價、相關投資決策缺乏科學依據,導致綠色發展的市場激勵嚴重不足。「如果能夠對綠色核算問題予以更多關注並投入資源,加上快速發展的數位技術支撐,在解決綠色發展算帳問題上有大的進展,將有助於重新定義比較經濟活動的成本和收益,在協調經濟社會環境相互關係的基礎上形成更具前瞻性和可持續性的發展目標體系。」
進行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結構調整是生態環境部綜合司督察專員夏光調研的一個重點。夏光直言,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必須進行大規模的經濟結構調整,這是打好升級版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頭戲」。他建議把「既要抓加強監管,也要抓結構調整」作為「十四五」時期生態環保工作新要求。
「以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導向的經濟結構調整是一項複雜的工作,目前還沒有形成系統成型的經驗,很難在全國範圍內馬上採取統一的行動。需要先在一些地區開展試驗試點。」夏光說,具體試點內容包括以生態環境承載力為基礎,重新規劃產業發展;提高清潔能源比重,推進煤炭清潔化利用;提升「公轉鐵」比例;整合城市用地,增加公共用地和生態空間;推動技術更新,提高企業綠色技術應用水平等。
此外,夏光指出,導出過載產能和增加生態用地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兩項內容。
其中,「過載產能」是指超過環境承載力的產能,這部分產能既不是落後產能,也不是過剩產能。現有很多工業產能總體上能做到合規生產和達標排放,都是合法產能,但合法產能排放的汙染物總排放量仍然超過當地有限的環境承載力,因此為了進一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須再退出一部分產能。
夏光介紹,調研發現,很多企業規模不大卻佔地不小,大片土地被廠房道路覆蓋密不透風。一方面暴露出土地使用效率不高,單位土地經濟產出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土地硬覆蓋程度過高,土地生態功能下降。「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方向是退出城區的工業用地,一方面可以用於無汙染的優質或高端產業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讓部分土地回歸生態用地,提升自然環境的自淨能力。」出於改善環境的需要而進行的結構調整,「又破又立」,既導出過載產能,也建設優質產能,帶來新的經濟利益,不讓地方在結構調整中吃虧。通過大規模結構調整,在改善環境之外,經濟將發展得更好。
「結構調整已經成為改善生態環境的關鍵一招和優先選項。如果說加強監管是生態環保工作的第一戰場,那麼,結構調整就是第二戰場。」夏光說。本報記者 曹紅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