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郫都粉絲們
即日起
郫妹兒將「撩開安逸郫都面紗」
徵文獲獎稿件一一推送
供大家交流品鑑
郫 都 三 味
作者 / 吳華章
水 韻 郫 都
郫都,一座因水而興的城市。
水,流淌於城市每一寸肌膚,奔騰於人們血脈深處,響徹在城市生命裡,涵養出這座城市水樣的靈性與氣韻。
當蜀民先祖跋涉而來,波光粼粼的清流挽留住他們追尋的腳步,駐足於生機蕩漾的一泓好水,在這裡捕撈、狩獵,在水邊播種、收穫,在這裡生息繁衍。
災難與威脅總是讓人猝不及防,季節輪迴中,洪水挾著災難不期而至。困於洪水之中的先民,沒有等來鴿子和橄欖枝,也沒有等來諾亞方舟,毅然決然地開啟了馴服洪水、撫命安民的艱難歷程。開玉壘山、決金堂峽、東別為沱,疏導引流,馴服水患。從杜宇、鱉靈到李冰父子,歷經漫長數百載時光,岷江終於收束起野性與狂傲,在盆地大平原上緩緩流淌,潤澤廣袤平原,將這方水患叢生、卑下潮溼之地變成「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的天府之國,真正富甲天下,惠澤蜀民悠悠數千年,讓一方百姓世代安享富庶和安逸。
農耕時代,水就是命脈。古蜀先民逐水而居,在這裡棲息繁衍,在郫都這塊風水寶地建都立國。關於郫都的富庶豐饒、天府之國的輝煌燦爛,古往今來的詩詞歌賦、錦繡文章,或風流蘊藉,或琳琅滿紙,均燦若繁星數不勝數,而寫水的詩文卻並不多。不管是有意疏忽,還是無心之過,蜀地歷代詩家文宗,似乎都欠著天府好水一份情意。
水是從郫都切入天府成都的密碼,不懂郫都的水,就無法深入天府血脈,無從讀懂這座城市的靈性與氣質。讀懂郫都的水,便讀懂了人生四季,讀懂天府之國的深邃內蘊。
從高原峽谷間一路奔騰激越的岷江水,被都江堰馴服後安靜了許多,曲折舒展,溫婉靈動,在一馬平川的平原上開枝散葉,如同先祖縱橫交錯的掌紋,深奧而又神秘。來自高原冰雪融水,在此不僅溫順起來,也不再冰涼刺骨,更加溫和宜人,易於親近。一川好水在平原上洇染開來,滋潤著這裡的一草一木,養育無數的莊稼與村落,讓這片沃土之野充滿勃勃生機,充滿優雅神韻與逼人靈氣。
初春時節,河水開始回暖,沿河兩岸的垂柳還是半醒半睡,柳枝在微風中輕揚,一團團一簇簇,如夢如煙,迷離一片。在濃鬱醉人的油菜花香裡,幾隻乳燕在煙幕中穿飛,給平原帶來這個季節泛濫的詩意。春水初漲的河畔,有濯錦的少女,有洗衣的少婦,有淘菜的老嫗,伴隨著遠處縷縷田歌,把一河清水攪起點點漣漪。這是盆地最富有詩情畫意的季節,浸泡在春意融融的薰風暖陽中,人的心都變得酥軟、慵懶起來,心安理得地享受著這份愜意和安逸,無力拒絕。
盛夏,盆地四面環山的地勢,使得平原格熱得發膩。此時消夏的地方就是水邊。上班族下班後,驅車到水邊就著清茶小坐,海闊天空閒聊之餘,再來開懷暢飲,冰鎮夜啤酒和各樣美食,早已驅散了暑熱,驅散了疲憊。
而最好的去處,是遠離城市的鄉下,擇一處河灣環繞、林盤掩映的人家,一壺清茶,兩本閒書,幾籠野花點綴其間,遠離塵世喧囂,沒有案牘勞形,盡情放飛心緒、放空自己,安享一份寧靜與安逸。或者乾脆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想,把自己融入一江好水,隨一尾魚遊嬉碧波,或像一片落葉,隨波逐浪,不追問何所而來,亦不追溯何所而去,無憂無憂、無悔無懼。心遊天地,物我兩忘,不管你是莊周的那條魚,逍遙自在、自得其樂,還是像蘇東坡馮虛御風、羽化登仙,無數人渴求終生,卻始終無法修到那種境界。
而郫都的水,最妙的還不在於此。秋冬之際,水落石出,寒波澹澹,相較平日,更顯得清癯淡雅,平添了從容雅致、清高淡泊的意韻。總讓人記起曹子建的佳句,「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芳澤無加,鉛華弗御」。佇立河畔,晨霧瀰漫河道,風聲蕭澀寒意微凜,吹動濃霧在水面上飄飄蕩蕩,岸邊竹木忽隱忽現,一管笛音、幾點人聲,從水霧中傳出,蘊涵著無限想像,恍若人間仙境。一如人生本真,只有經歷了四季輪迴,歷盡人間滄桑,才能返璞歸真,明心見性,心無所掛。
見慣了郫都的水,就明了人生的真諦。老子筆下的水,處下不爭,波瀾不興,似乎多了一分冷漠與暮氣。看淡得失,放空自己,不是誰都能夠做到。而郫都大地上流淌的水流,卻更多了人間煙火氣息,微波輕漾,靜水深流,就像鴨子鳧水,水上不急不躁,水下使勁划水,更符合郫都人的生存哲學和人生智慧。不管經歷多少起伏跌宕,總能夠在潮起潮落中保持一份篤定和淡泊,總能夠在風雨變幻中堅守人之所以為人的固執與本真。所謂是非成敗、愛恨情仇,不過水光波影間一縷雲煙、連波疊浪中一葉飄葦。滄海桑田間,一切終將歸於平淡。一江清流的浸泡和溫養,養成了天府成都人樂觀、包容、衝淡、友善的真性情,成就了這座城市大氣和諧、知快守慢的獨特人文性格。
時光如流過郫都潤澤天府的那一泓好水,從遠方奔騰而來,又向遠方流淌而去。仿佛改變了很多,又仿佛什麼都沒有改變,不急不緩、不緊不慢地向前流淌,流向未知的遠方看不見的未來,給這座城市帶來了許多,也帶走了許多。
滋 味 郫 都
郫都的滋味醇香綿長,如同她數千年歲月的發酵,豐滿醇厚、芳香四溢。
最早嗅到郫都滋味,是早年從書頁上曉得了「郫縣豆瓣」。已經記不得是麼書名,但當時味蕾的幻覺與涎水奔湧的情景,至今依然記憶清晰。
其實,當時對郫縣豆瓣的所有想像,都只是源於母親年年製作豆瓣的經歷,但尚不知母親所做的豆瓣是與鹹菜相似用於佐餐,彌補山鄉人家菜蔬短缺,讓一家人餐桌上在缺油少鹽的季節依然能夠多一點滋味,清貧艱難的日子裡多一些美味的感受和生活的知足。而郫縣豆瓣雖然做法相近,但主要用以烹調,是地道川菜不可或缺的調味品。
一個是生存的技能,一個是生活的調味,兩者有著相似的基本工藝,卻有著不同的境遇,一如人生而不同的命運。製作郫縣豆瓣的某位女人雖然少不了操持家務的角色分工,但天府之國的豐饒無需她更多操勞,她的主要責任是豐富餐桌之上的滋味。而生活在貧困大山一輩子沒有離開大山的母親,為了一家人的生存就已經竭盡全力無暇它顧,識文斷字、精於刺繡的技藝只有消磨在窮蹙日子中。
從小的山鄉貧困歲月,早已定格或局限著我對食物的想像,我對食物的定位一直就是吃飽而已,用以抗拒飢餓,對食物的色香味型沒有多少概念,記憶中母親做的飯菜就是最香的,雖然母親也使用花椒、海椒、蔥姜蒜和三萘、八角等,有自家種的,也有山上野生的,有的我至今都不知是什麼植物。但我從不認為那些佐料有多重要,也不認為這對於烹飪食物是必須的。
直到出身社會多年,有機會遊歷東南西北各地,接觸到各地迥然不同的食物,了解不同的烹飪方法之後,才對烹飪一道有了更多了解,也才對郫縣豆瓣有了新的認識。
還是從書中得知蜀人自古「尚滋味、好辛香」,方覺得古往今來烹飪技法,實在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智慧。大道至簡,其間蘊涵著人與自然、人與人的相處之道,各種菜品無不帶著極強的地域特點,識菜知人,識得一個地方最典型的菜品,就能懂得這方水土氣候,懂得這方人大致的性格特點,這毋庸我在此贅述。
郫都人似乎天生就懂得生活的智慧,對於烹飪之道也自然與眾不同。郫縣豆瓣使用的花椒、海椒等,無不辛辣燥烈,但郫都人不急不火,以時間來慢慢熬煉,直到將蠶豆、海椒等熬成一缸濃濃的醬香。時間擁有世間最偉大的力量,只有它可以改變一切。日曬夜露間,讓所有的辛辣燥烈在陽光雨露中調和,變得平和衝淡,卻更加香濃醇厚;三翻九露中,吸納水土精華、四季物候、天地靈氣,融入到每一縷醬香之中,滋味格外豐滿圓潤、回味悠遠綿長。
在巴蜀大地數千年飲食文化中,郫縣豆瓣真正改變並固化了川菜烹飪方法,讓各種佐料與主食材完美相融,時間不過三百多年。而川菜一改粗糙,變得藝術與清新並「定型」,也不過源於江南文人儒廚的交流,時間不過幾十年而已。但在這幾百年間,郫縣豆瓣卻始終是川菜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被人稱為「川菜之魂」,還是名副其實的,並迅速讓川菜擴展至大江南北,走出國門漂洋過海,也吸引了全球各地發美食發燒友、好吃嘴到天府之國大快朵頤,一飽腹欲。
郫都是中國農家樂旅遊發源地,並得到了原國家旅遊局的授牌,不僅得益於改革開放思想的引導,更得益於隱藏在郫都鄉間的美食誘惑,至於其他理由,則過於牽強附會。滾滾的時代大潮下,郫縣豆瓣工業化生產已經無法阻擋。但一些人拒絕工業化大生產,還在堅守這郫縣豆瓣最傳統的做法,只是這種人越來越少了。政府一邊不遺餘力地推進工業化生產,一邊又在做著保護傳統技藝、培養非遺傳承人,似乎充滿了矛盾與荒誕。但我們知道,這並非郫都的的問題,是這個時代和社會共同問題。其利弊得失、功過是非,還是只有交由時間來裁判吧。
人們都說郫都最得大自然寵愛,是這裡得天獨厚的水土氣候,才誕生了郫縣豆瓣的特殊滋味,這是世間獨一無二的味道。多少人曾經費盡心思,企圖複製郫縣豆瓣,卻始終無法複製出郫都的味道。我一直思索,這也許還跟郫都地方習性和人的性格有關,但究竟是誰成就了誰,似乎不是一個簡單判斷就能定下的結論,也許這是命中注定的相遇,冥冥之中最好的安排。
郫都人和大多數川人一樣,都喜歡味道濃烈、滋味醇厚的川菜,卻又常常和清淡菜餚搭配,開水白菜、水煮蔬菜等都是常見菜,不僅最大限度保留了食材的本味,而且簡簡單單,營養健康。很多從外地來郫都的人,一開始都不習慣這種吃法,但時間久了就自然改變,甚至習慣這種簡單健康的烹飪。
這也許最能代表郫都人性格中的兩端,平日裡都沉迷於自己的小日子而怡然自得,慵懶而自足,關鍵時候又極具爆發力,深明大義。讓我尤為感喟的是,地方史料記載,抗戰期間,一個年輕文弱書生在課堂上為國事灑淚,師生嚎啕不止,繼而振臂一呼,幾百學子便無怨無悔地走向血與火的戰場,很多人都埋骨他鄉。
這種根植於血脈最深處之中的氣質,不管經歷多少苦難曲折,依舊傲然屹立於世,這就是郫都大地最醇厚最迷人的滋味,也是民族最堅強最可貴的品質。
書 香 郫 都
每一個城市都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有人叫做城市精神,但其實並不完全貼切,城市精神重在價值判斷與選擇,而城市氣質更多是一種理念與人文積澱。
「擇一城終老,攜一人白首」,合適的時候遇到情投意合的人生伴侶,或者愛上一座託付終生生死相依的城市,都是一種難得緣分,絕非一件簡單的事。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地方孕育不同文化,養成不同地理氣質,這就是人文地理,或者是一種地域文化。方知為何江南水鄉多文人才子,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內陸深處多耿率保守之氣,沿海之地多開放開明之風。
年輕人走出校園步入社會,擇業就意味著選擇今後工作生活的城市,選擇往後餘生的生活方式,意味著大多數人將賭上自己的身家幸福為之奮鬥終生。談戀愛處朋友重感情,選擇城市則更理性,你得了解她的歷史與現在,判斷她的未來,絲毫不能僥倖。很多人湧向帝都,卻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離夢想相去甚遠,只得黯然離去。有人到魔都奮鬥一輩子,卻發現自己還是那個無法融入其中的「鄉下人」。
郫都有一種自然天成的氣象,從骨子裡透出一種高逸典雅的貴氣,從毛髮肌膚間散發出麗質天生的精緻氣韻,文脈深厚,書卷氣極濃,卻又煙火氣瀰漫,包容異國他鄉的人,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
郫都是古蜀人最早建都之地,一定有其複雜緣由,自然、生態、河流,還有這片土地上的人文氣息與獨特氣質。雖然三千多年過去了,古蜀故都遺存大多已經湮沒在歷史長河,但這種人文積澱卻滲透在這片沃土之上,流淌在涓涓細流之中,滋潤這片土地,養育這方生民。
郫都的豐腴富饒和典雅氣質,折服了眾多的詩文大家。當大唐詩歌「雙子星座」李白、杜甫先後遊歷郫都,均立時被郫都的氣韻所折服,陶醉其間的美食美景、人文底蘊,留下了為數不少的詩篇。性格歷來沉鬱偏執的杜甫,似乎也在此放開了,攜友踏青,酩酊大醉,留下醉臥櫻桃村的美談。
差不多300年後,另一位蜀地文宗蘇軾,也在此盤桓過一段時間,對揚雄、張俞等前代名人多有臧否。彼時,蘇軾雖然年輕,卻已經顯示出過人才華,其鮮明的性格也顯露崢嶸。
又幾十年後,另一位詩人陸遊也來到郫都,更是將詩人豪邁奔放的性格展露無遺,不惜典衣買酒,在梅花樹下爛醉如泥。離開蜀地回到江南多年,依然對這裡的郫筒酒魂牽夢縈,對蜀地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念念不忘。
郫都這方土地折服了這些名家巨擘,他們折服了我們。但最令我仰慕的,還是揚雄、嚴君平那些人,那些始終關注宇宙奧妙、關注人類終極大道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性格特點,「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對自身生活環境的漠視,對個人名利得失的淡漠,對求索終極大道執著與堅守,才為世界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多少功名利祿早已煙消雲散,而他們的思想和學術卻長存於世。在人們瘋狂追名逐利、功利浮躁的當今世界,這種精神顯得格外難能可貴,也正因為有這種精神長存天地,人類才不至於完全被功利驅使而徹底墮落。
想到這裡,我也明白了眾多大學為何鍾情於郫都了?郫都文脈傳承與人文氣象,才是高校師生無法拒絕的吸引。
一百多平方公裡的城市建成區,居然聚集了19所大學,吸引了25萬學子在此求學。無論他們在課堂學習,在實驗室研究,抑或在圖書館閱讀,都時時刻刻被這座城市的人文氣息包圍著,被這座城市數千年的文化滋養著。他們中間很多人最終選擇留下,但大多數人幾年後都將各奔東西,散落全國各地,甚至走向海外,但城市的氣質早已融入他們的血脈,他們身上都帶著這座城市的氣息,那就是對自然的尊崇,對他人的包容,對人類終極命運的關懷。在科技、金融急功近利的當下,這種人文精神將讓我們的科技更有溫度,讓我們學會如何與世界和諧相處。而這種精神,是人類任何時候都不能拋棄、不能缺失的財富。
想到此處,看著桌案上落滿灰塵的書本,我不禁心生慚愧,實在有愧於郫都這座城市。
原標題:《美文共賞丨郫都三味》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