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育兒路,完全可以用「痛並快樂著」來形容,寶寶每進入一個新的發育階段,都會給爸媽提出不同的育兒難題。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如果要問孩子什麼時候最難帶,恐怕所有的媽媽都會說:我感覺一直都很難帶。
養育孩子是一個非常辛苦的過程,面對紛雜事務媽媽還有條理來處理,面對不懂事的孩子,大人往往是束手無策。
小宋剛懷孕不久,急著向群裡的寶媽討教育兒妙招。麗姐大大咧咧地說:「真養了孩子你就發現,經驗都是別人的,還得靠自己摸索。」
麗姐的孩子小宋有所耳聞,雖然是個小女孩,嗓門那叫一個大,有一陣黑白睡顛倒了,麗姐整整瘦了6斤。聽完麗姐的話,小宋心裡更沒底,她急著發問:「那孩子哪個階段最難帶啊?」
媽媽群裡有說剛出生的,有說剛斷奶的,還有說上了學了還不省心。小宋哭笑不得:「這問題我算白問,好像生了孩子一直就沒好帶過。」
關於孩子哪個階段最難帶的問題,相信每個人的經驗都不一樣,但主要集中在0~4歲。
寶寶出生後就需要盡心盡力去照顧,培養睡眠習慣、飲食習慣得操心,生病、耍脾氣得操勞,每個階段都有新的挑戰。
寶媽A:要說最難帶,那肯定是出生前幾個月,每天哭了睡、睡了吃,一到傍晚7、8點鐘,閉著眼睛就是嚎,不知道的以為把他怎麼了。
寶媽B: 一開始當媽不適應,覺得每一天都難熬,尤其是睡眠不足讓我特別暴躁,他一哭我也跟著崩潰,後來寶寶慢慢能和人玩了,就不怎麼覺得辛苦了。
寶媽C: 我覺得最難熬的是兩三歲的時候吧,之前是累,三歲左右是和他生氣,活生生能把人給氣死。不讓幹嘛偏要做,不知道怎麼溝通,還擔心孩子學壞,總之是特別無助。
◐半歲之前
新生兒沒有行動能力,一切生理活動都需要在父母的幫助下才能完成。對於初為人母的寶媽來說,不論是適應身份的轉變,還是承擔起照顧新生兒的任務,對心理素質與體力都是極大的挑戰。
小嬰兒說不準什麼時候就哭了鬧了,寶媽心裡也會跟著一起煩躁。偶爾孩子再生個小病,看到孩子哇哇大哭,大人甚至都要跟著一起哭了。
經過幾個月的適應,逐漸掌握了寶寶的生活規律,也不需要頻繁夜奶後,寶媽才能稍微輕鬆一些。
◐2歲
孩子在兩歲以前,儘管因為會跑會鬧看護起來十分累人,但大多是體力上的付出,只要把孩子照顧好就可以了,但是當孩子逐漸長大,有了自我意識之後,家長會發現,寶寶「不聽話」了。
英語裡把孩子這個動不動就哭鬧和說「不」的階段叫「可怕的兩歲」,嚴謹的德國人將幼兒這個必經階段「反抗階段」,意味著兒童自我意識的覺醒,讓他們開始對母親的權威進行反抗。
在孩子接觸了解到更多事物以後,他們會慢慢發現,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與媽媽不是「一體」的。
孩子可能一開始以為這個發現而產生分離焦慮,但他很快就會適應自己的新定位,想要自己開始「當家做主」。
寶寶開始出現不愛吃飯、挑衣服的花色、固執地做些媽媽不允許的行為等表現,這都是他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追求「獨立」的表現。
◐4歲
老人常說,等孩子長大上了幼兒園你就輕鬆了,但事實上這才是「噩夢」的開始。
寶寶此時擁有了大部分的行動能力,但情緒突然變得十分細膩和敏感,送孩子上幼兒園要經歷的分離焦慮,對媽媽來說又是一大關。
分離焦慮是指寶寶與主要撫養人分別時,出現的焦躁不安和反應激烈的情緒反應。1—1.5 歲以及 3至四歲送入幼兒園是分離焦慮的高發期。
媽媽看似在家裡很清閒,實際上每天都在為孩子牽腸掛肚,為他又掌握了一個能力而開心,為他又一次不聽話而大動肝火。
孩子此時對規則沒有形成意識,常會搗蛋、惹禍,再加上寶寶在幼兒園裡的行為媽媽無法幹涉,只能在孩子惹禍之後一通「賠禮道歉」。
① 嬰兒時期固定生活規律
剛出生的孩子會依靠本能進行睡眠、吃奶等活動,如果想要帶孩子更輕鬆,就要有計劃地幫助孩子固定餵養和睡眠規律,什麼時候戒夜奶、什麼時候並覺,寶媽都要做到心裡有數。
② 兩歲時給予充分安全感
孩子試探媽媽的底線。實際上也是基於對媽媽的依戀。如果孩子開始頻繁抗爭或「使小性子」,無關大雅的事不妨順著他,不要和孩子鬥氣爭吵,充足的安全感和自信會幫助孩子快速度過叛逆期。
③ 三四歲時確定行為底線
三四歲的孩子在一點點探索這個世界,小腦瓜裡難免會有一些大人無法理解的想法。給孩子充足的探索自由的同時,設立明確的行為底線,以免過於放縱會養出一個「熊孩子」。
糖果媽媽叮囑:孩子在成長,媽媽也在同步摸索相對應的育兒方法,對孩子多一點耐心,爸爸媽媽是孩子模仿的第一個榜樣。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