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灘上走出康莊道(總書記來過我們家)

2020-12-14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我們的社會主義大家庭裡,就是要讓老百姓時時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看到這裡的移民新村建設得很規整、很漂亮,大家擺脫了過去的貧困日子,我打心眼裡感到高興。

  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的一種有效方式。要總結推廣典型經驗,把移民搬遷脫貧工作做好。要多關心移民搬遷到異地生活的群眾,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困難,幫助他們更好融入當地社會。

  ——習近平 

  

  出銀川市區,隨賀蘭山山勢向西南,不到50公裡就是永寧縣閩寧鎮。1997年春,當時在福建工作的習近平同志親自提議,福建和寧夏在此共同建設生態移民點。

  跨越2000多公裡,福建、寧夏兩省區東西攜手,在戈壁灘上建起了移民村鎮。

  來自西海固貧困地區的6萬多生態移民,相繼被閩寧鎮攬入懷抱。閩寧鎮原隆村回族移民群眾海國寶一家,就是其中之一。2012年搬出大山,來到平川,成為一家人命運的轉折點。

  2016年7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原隆移民村考察,併到海國寶家中看望,同村民代表交談。3年多過去,原隆村又有新變化,海國寶一家喜事也不少。

  新家真心好,日子花開豔

  「前些日子,小兒子新買了輛越野車。大兒子如今每月工資漲到6000元,大兒媳也換了新工作。移民的日子越過越好,請總書記放心。」

  海國寶今年64歲,身材魁梧,滿面紅光。2012年,海國寶一家從寧夏固原市原州區上青石村遷至閩寧鎮。老村山大溝深,十年九旱,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一方水土實在養活不了一方人,8個自然村遷下來4個。

  那時候,舉家遷出大山,他們流淚告別。看到新家真好,又激動得流了淚。

  海國寶說:「總書記真心牽掛我們,最關心我們搬下來後能不能融入當地。」那天,習近平總書記拉著他的手,一進院,就問哪間是廚房。進廚房先開水龍頭,又看案板上準備炒啥菜。見屋裡有炕,還看了看炕眼才放心。

  屋子裡陽光好、爐火旺,橡皮樹、燕子掌、吊蘭、月季長得正好。移民到了這,漸漸有了養花的習慣,不像在老村,入冬花就凍死了。炕燒得熱乎,炕邊潔淨,煤灰都看不見。村裡近年搞環境提升,針對的就是過去往門外倒垃圾等老習慣。

  海國寶愈發適應新生活。「搬出來了,還得融入新環境,走好小康路。前些日子,小兒子新買了輛越野車。大兒子如今每月工資漲到6000元,大兒媳也換了新工作。移民的日子越過越好,請總書記放心。」

  2019年,海國寶回了趟老村。土崖上還找得見老窯洞,院子裡已種滿了綠化的樹木。小孫女10歲,也跟著回去看老家。老家距離學校4公裡,如今她上學400米。爺爺這一代人不識字,爸爸那一代人大多是初中畢業,現在全家供孫子孫女這一代讀書,目標是個個都要上大學。

  人人都爭氣,自強埋頭幹

  「我學家政、葡萄種植,孩他爹學駕駛、電焊、泥瓦工。我覺得只要肯學肯幹,就能長本事。慢慢我就懂了,所有幫助,都是為了讓咱自強。」

  馬愛紅是海國寶的大兒媳婦,見人靦腆,但很能吃苦。

  「我學家政、葡萄種植,孩他爹學駕駛、電焊、泥瓦工。我覺得只要肯學肯幹,就能長本事。慢慢我就懂了,所有幫助,都是為了讓咱自強。」馬愛紅學了家政,就在村邊養殖公司食堂做飯。前不久,她換了工作,去光伏大棚學種果蔬。學出來能承包大棚,收入就更高了。

  馬愛紅的丈夫海福貴,目前是海家工資最高的人。習近平總書記來過不久,他考取了開大型拖拉機的執照,後來進入立蘭酒莊,工作很穩定。在賀蘭山東麓,葡萄釀酒是一大特色產業。閩寧鎮正好處在產業帶的重要地段上。

  20多年前,遷來此地的人們發現,戈壁灘上雖然不適宜種糧,但這裡的水土光熱,天然適宜種葡萄,特別是釀酒葡萄。在黃河西乾渠、西夏渠的浸潤下,這裡發展成為一片不可多得的釀酒葡萄產地。

  2019年,閩寧鎮釀酒葡萄的種植面積又增加了1.5萬畝,達到6.3萬畝。養殖、光伏、菌草、大棚種植等產業也在蓬勃興起。馬愛紅轉行種果蔬,就是看好前景,「沒準將來收入能超過老公。」

  大棚裡剛種下1300株芹菜苗,等待著運往北京市場。這大棚,上面太陽能發電,下面採用滴灌,自動化控制,用蚯蚓糞種有機菜。馬愛紅有感觸:「沒技術真是不行。」

  過去在山裡是全家苦熬,現在是全家苦幹。搬遷之前,海家務農,地不少,收成卻有限,廣種薄收,出力費工,每畝地才打300斤糧。如今供3個孩子上學,夫妻倆很累,卻幹得很有勁,「連娃娃們在內,人人都很爭氣。」

  昔日幹沙灘,走出康莊道

  「村裡人最大的變化不是在臉上,而是在心裡。我們變得會幫人了。先富帶後富就是這樣,今天你幫我,明天我幫人。」

  海家小兒媳賽得霞性格活潑,兩年前開了家化妝品店。小兒子海富財腦瓜活絡,開過餅屋,種過紅樹莓,裝過太陽能板,空閒時開工程運輸車。他夢想有天自己當老闆,媳婦先圓了他的夢。

  說話間,店裡來了對聾啞夫婦。賽得霞忙前忙後幫著選唇膏,還給算了最低價。「村裡人最大的變化不是在臉上,而是在心裡。我們變得會幫人了。先富帶後富就是這樣,今天你幫我,明天我幫人。幫助人時,會覺得自己變得有力量。」

  在閩寧鎮,很多屋頂設計成兩頭尖尖翹起的福建風格。村民們通過那個房頂感恩遙遠的福建。「那麼遠來幫我們,特別感激,也特別受教育。」

  移民們剛搬來時,並不是這樣。有的頭腦裡還帶著等靠要的慣性,每天寧可不工作,也要坐到鎮政府要救濟。2019年,閩寧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13500元以上。農民的生活一天天富足,更深刻的改變,是「心裡的貧窮」。

  村民們有了積蓄,有的甚至從打工仔變成老闆。他們會拿出錢,幫身邊人救急。鎮裡還有年輕人,從外鄉回來創業,帶著大家致富。

  有一天,海國寶聽大孫子跟他媽媽講:你這麼辛苦,還供我上學。等我上學出息了,你就在家歇著,讓我掙錢孝順你!這番話讓海國寶感慨:「知恩感恩是天性,是人的良心。總書記、黨中央、閩寧合作,我們領了多少恩情要回報!」

  閩寧鎮曾經是塊「天上無飛鳥、地下不長草、十裡無人煙、風吹沙粒跑」的荒地。甘甜的水滋潤了這方土地,更滋潤了一顆顆曾經荒蕪的心。昔日的幹沙灘上種滿了希望,正在成為一片金沙灘。東西扶貧協作的「閩寧模式」,讓戈壁灘上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 人民日報 》( 2020年02月02日 01 版)

相關焦點

  • 大涼山盼來好光景(總書記來過我們家)
    (原標題:大涼山盼來好光景(總書記來過我們家))
  • 總書記來過我們家:古老鄉村的小康圖景
    穿長廊,過工坊,記者慕名尋訪,既想看看總書記關心的事有啥進展,也想聽聽韓家人的所喜所盼。  「總書記來過後,村裡又有幾戶裝修民宿,準備開業。」韓光瑩說,現在都是按照總書記說的,把傳統村落改造好、保護好,不搞大拆大建。「不想要牛糞滿街、房屋破敗的村,也不想要看似氣派、千篇一律的村,想讓老村看上去沒變化,走進來變化可大了。」
  • 美好家園樂融融(總書記來過我們家)
    2019年7月15日下午,在內蒙古赤峰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馬鞍山村,走進四世同堂的「多民族之家」——村民張國利家,進廚房、看廁所,拉家常、問收入,了解一家人的生活,在院子裡與赤峰基層幹部群眾代表一起坐在板凳上,同他們交流生產生活、脫貧致富和民族團結等情況。  如今,張國利家情況怎樣,又有哪些新變化,新年有什麼新的願望和打算?一家人細細道來。
  • 總書記來過我們家|回訪廣東英德市連江口鎮連樟村陸奕和家:為美好...
    我一直惦記著貧困地區的鄉親們,鄉親們一天不脫貧,我就一天放不下心來。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黨的一切工作就是要為老百姓排憂解難謀幸福。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脫貧致富一個不能落下。要一代接著一代幹,既要加快脫貧致富,又要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走向現代化。
  • 為美好生活努力打拼(總書記來過我們家)——回訪廣東英德市連江口...
    聽說總書記來村裡了,陸奕和在家門口的巷道迎接。看見總書記在一棟老瓦房前停了下來,輕輕撫摸著牆面。「我當時就覺得總書記對農村感情很深。」總書記走進陸奕和家裡坐下後,拉著陸奕和的手聊家常:房子什麼時候蓋起來的?家庭收入怎麼樣?陸奕和一一回答。
  • 總書記來過我們家:回訪江蘇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永茂圩自然村洪家勇家
    洪家勇說:「總書記來我們家一晃五年多了,這樹是沒變,咱村裡人的生活可變化不小!」在寬敞明亮的客廳裡坐定,看著牆上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2月13日來到小院時的一組珍貴照片,洪家勇和老伴楊松華娓娓講起他們這五年多的變化。
  • 向總書記報告丨走出趙家窪
    她一早吃過飯,在家等待家庭醫生上門。「昨天手腳不知為甚,有些腫。睡了一覺,今天好多了。不過陳書記不放心,還是聯繫了醫生來給我檢查檢查。」王三女年輕時患上風溼性心臟病和高血壓,這些年又引發慢性支氣管炎。雪上加霜的是,前些年丈夫、兒子相繼離世,兒媳婦也離了家,她獨自一人拉扯患有殘障的孫子、孫女,生活極為艱難。
  • 總書記來過我們家:洱海更清鄉愁更濃
    ——習近平   峰巒疊嶂,陽光穿透層雲,灑在洱海如鏡的湖面上。一股清澈的溪流從腳下石板湧出,漫過灘涂和水柳,歡快向前,會它千頃澄碧。和風如訴,身邊有塊金字勒石: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 2015年1月2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就是在這裡與當地幹部合影,並留下殷殷囑託:「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乾淨清澈。」
  • 古老鄉村的小康圖景(總書記來過我們家)——回訪河南新縣田鋪鄉田...
    半小時後,閃出一道青龍嶺,挽著八十來戶,黑片瓦、黃泥牆,倒影在小池塘……「田鋪大壪到了!」  2019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沿著這裡的村間小路,走進一家家創客小店,了解鄉村旅遊、鄉村振興。在「老家寒舍」民宿店,總書記仔細察看服務設施,同店主韓光瑩一家圍坐,親切交談。  穿長廊,過工坊,記者慕名尋訪,既想看看總書記關心的事有啥進展,也想聽聽韓家人的所喜所盼。
  • 咱這兒真像畫裡一樣(總書記來過我們家)——回訪江蘇鎮江市丹徒區...
    洪家勇說:「總書記來我們家一晃五年多了,這樹是沒變,咱村裡人的生活可變化不小!」在寬敞明亮的客廳裡坐定,看著牆上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2月13日來到小院時的一組珍貴照片,洪家勇和老伴楊松華娓娓講起他們這五年多的變化。
  • 臘月二十七,總書記來我家
    然後,就是大伙兒在電視上看到的那一幕,習總書記笑眯眯地走進來,和我們全家握手。我老伴兒剛才一直在揉面,出來也倉促,手都沒想起要洗。總書記都走到她跟前了她才看見,大呼一聲:「哎喲,我這手上還有面呢!」說著就想在衣服上蹭一蹭,習總書記上來就一雙大手給握住了:「要過年了,我來看望大家。」平平淡淡一句話,從他嘴裡一說出來,我們心裡都放鬆了不少。
  • 青春,在戈壁灘上成長
    是的,綠色的、令人震撼的味道……   這是一座在戈壁灘上成長起來的城市。也是一座標誌著幾代人開荒造林的豐碑----五十年前,有這樣一群人來到了新疆,來到了塔裡木。他們來的時候穿著軍裝,扛著機槍,是為了民族和平而來。來的時候,他們正值青春年華。然而,他們一來就再也不曾離開,在祖國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脫下了軍裝,把人生的根脈扎在了這沙漠與戈壁灘上。
  • 戈壁灘上的「水立方」
    2015-09-07 15:09來源:每日甘肅網-嘉峪關日報    戈壁灘上的「水立方」一系列的園區建設,順應我市西高東低的地勢特徵,戰略實施構成了矗立在戈壁灘上的「水立方」。  據了解,該項目由中國建築大師張錦秋院士領銜的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規劃設計,由嘉峪關水文化(集團)有限公司發展籌建,以生態建市的內涵與外延為核心,融會地域文化風情,將水利工程建設與展示水文化內涵相結合,運用科技手段,使園區成為融科技、展示、科普、教育、娛樂、休閒於一體的文化生態主題公園。
  • 【新春走軍營·記者在戰位】戈壁灘上的巡邏兵
    大年初四,在大地和天空融為一體的戈壁灘上走了許久,終於到達目的地新村哨所。在會議室牆面的展板上,一首不知從何時起流傳開來的詩句吸引了我們的注意。聽點號的戰友們介紹,這首創作於巡邏官兵生活的詩流傳了很久,激勵了一批批巡邏兵紮根戈壁。
  • 戈壁灘上滿是「綠色」心情
    本報烏海6月9日電(記者傅世忠 通訊員李尚霖)「夏有刺梅、冬有青柏……我們將幾種不同季節發芽、開花的植被搭配在一起,讓小院四季如春。」6月3日上午,烏海車務段鹼櫃站黨總支書記塗新立興奮地介紹著每一株植被。鹼櫃站小院生機勃勃的景象與院外荒涼的戈壁灘形成鮮明對比。
  • 習總書記與我們一起過「主題團日」 ——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二...
    大家最初是在什麼時候知道習近平總書記要來參加你們團支部活動的呢?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大家是什麼樣的心情?  王文琦:得知總書記要來參加我們主題團日活動的消息,是在我們開展活動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2017年5月2日晚。當時,全班同學都非常興奮,從來沒想到總書記會參加一個大學生團支部的活動。
  • 從農民到市民 過幸福的生活 拱墅康橋文體建設走上「康莊道」
    除了文體中心,街道還把民生工程延伸到每個社區,建設了家門口的陽光老人家、陽光驛站、文化家園等民生設施,重點關注一老一小。陽光老人家有頤養、活動和健康中心,醫養護一體化的陪護中心;陽光驛站提供給孩子們有趣的玩具、活動的空間;文化家園有閱覽室、健身房,有美術、音樂、書法等培訓班,還成立了舞蹈隊、模特隊、運動隊,不斷豐富居民業餘文化生活。
  • 總書記剛剛來過這裡|大同雲州:小黃花大希望
    先是30多歲的兒子終於娶上了媳婦,兩個多月前還讓他抱上了小孫孫,「夢也夢不到的是今天,盼來了最親的人,總書記來到咱家裡,真是喜上加喜!」習近平總書記5月11日赴山西考察調研。當天下午,他首先來到大同市雲州區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西坪鎮坊城新村,了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工作情況。
  • 中國農民在戈壁灘上開墾出有機農場
    新華社蘭州5月23日電(記者程楠)按下電鈕,溫室大棚內的自動噴淋裝置停止出水,精準扶貧戶馬翠仔細觀察剛剛澆過水的番茄幼苗,並記錄下它們今天的生長狀態。50歲的馬翠家住甘肅省景泰縣喜泉鎮北灘村。這兩年,在中國西部的甘肅、新疆等地,當地人積極利用戈壁灘、鹽鹼地及不適宜糧食作物生長的荒灘,向「荒涼」要產量,探索出一條設施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溫室大棚外,大風不時捲起黃沙。溫室大棚裡,紅的番茄、綠的辣椒等各色蔬菜掛滿枝頭。記者注意到,大棚內植物的根系深深扎在沙子和泥土混合的土壤裡。
  • 【新春走基層】三河村:報告總書記,我們搬進新家啦
    「今天要搬新家了。」他一骨碌從床上翻起來,喊醒家人。孩子們蹬開被子,迅速穿上新衣,在屋子裡歡快地跳來跳去。  這是一個一生都值得銘記的日子——2018年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川涼山,看望慰問三河村的彝族群眾。在吉好也求家中,他饒有興趣地聽小女孩吉好有果唱《國旗國旗真美麗》,並帶頭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