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來過我們家:古老鄉村的小康圖景

2020-12-20 天眼新聞

發展鄉村旅遊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把傳統村落改造好、保護好。

依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遊,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

八百裡大別山,古老村落多,紅色故事多,綠色森林多。  離開新縣縣城,乘車進山,見綠緩緩湧上來,又緩緩伏下去。路如繩一般,甩入深山,串起一個個紅色景點。半小時後,閃出一道青龍嶺,挽著八十來戶,黑片瓦、黃泥牆,倒影在小池塘……「田鋪大壪到了!」  2019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沿著這裡的村間小路,走進一家家創客小店,了解鄉村旅遊、鄉村振興。在「老家寒舍」民宿店,總書記仔細察看服務設施,同店主韓光瑩一家圍坐,親切交談。  穿長廊,過工坊,記者慕名尋訪,既想看看總書記關心的事有啥進展,也想聽聽韓家人的所喜所盼。  古老鄉村存留顏值更上層樓  「不想要牛糞滿街、房屋破敗的村,也不想要看似氣派、千篇一律的村,想讓老村看上去沒變化,走進來變化可大了。」  「老家寒舍」門口有竹、門頭掛匾、院裡設茶,雖是農家,淳樸中卻透著高雅。進堂屋,一切如總書記來時的陳設:對面懸一幅「蕉嶺煙雲圖」,下方、兩側是長條案、老桌椅。  「小院、堂屋,體現北方民居的硬朗;斜頂、閣樓,追求南方民居的靈秀。中原文化、楚文化、徽派文化,在我家融合。」韓光瑩笑道。  說起韓家,今非昔比。上世紀90年代,韓光瑩開始外出打工,家裡一天比一天空落。老宅年久失修,門外「晴天一腳牛屎,雨天一腿汙泥」。  轉機起於2014年。韓光瑩獲知老家成功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隨後,新縣規劃「九鎮十八灣」,發展全域旅遊。縣鄉整合資金,為田鋪大壪修路排水、整理池塘、建垃圾中轉站,打造「創客小鎮」。正在韓國打工的韓光瑩敏銳地意識到,回國開店的機遇來了。  「在山溝裡開民宿,誰會來?」「是跟風建樓,還是保留原貌?」面對質疑,韓光瑩沒有退縮。在政府幫助下,他投入20多萬元,改造房屋,又通過網上銷售,年收入10多萬元。  在韓光瑩帶動下,10戶鄉親開辦民宿。他張羅成立合作社,避免拉客、宰客。村頭建立遊客中心,統一承接訂單、登記結算。  「總書記來過後,村裡又有幾戶裝修民宿,準備開業。」韓光瑩說,現在都是按照總書記說的,把傳統村落改造好、保護好,不搞大拆大建。「不想要牛糞滿街、房屋破敗的村,也不想要看似氣派、千篇一律的村,想讓老村看上去沒變化,走進來變化可大了。」  紅色經典傳揚旅遊精品成鏈  「村裡有很多像我們這樣的『光榮之家』,附近還有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別山的落腳點、許世友將軍故裡,一代代流傳下來好多故事。」  韓光瑩的母親夏世梅,已是八旬高齡。老人怎麼也沒想到能見著總書記。「總書記很和氣,握著我的手,問多大歲數、身體咋樣、家庭情況。」  這是一個紅色家庭。夏世梅的公公韓家蘇1928年參加紅軍,在戰鬥中身負重傷,回鄉休養,直至去世。韓家蘇的弟弟韓家文,1932年隨紅軍轉戰川陝,兩年後犧牲,年僅19歲。夏世梅的丈夫韓文宏是村裡的老黨員,當過大隊會計、公社綜合廠廠長。最讓老人驕傲的,是孫子韓建東。他從小夢想和太爺爺一樣,參軍報國,2019年如願考入軍校,將成長為一名空軍飛行員。  「我們一家四代傳下的紅色家風,是最大財富。」夏世梅讓韓光瑩寫了一份「我的紅色家史」,掛在牆上,遊客進來就能看到,受到薰陶。韓光瑩說:「村裡有很多像我們這樣的『光榮之家』,附近還有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別山的落腳點、許世友將軍故裡,一代代流傳下來好多故事。」  大別山是一座豐碑。鼎盛時,以新縣為首府,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人口達350萬,主力紅軍4.5萬餘人,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僅次於中央蘇區的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在戰爭年代,新縣有5.5萬人為革命獻出生命。  在田鋪大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遊,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如今,新縣挖掘紅色遺址遺蹟365處,打造旅遊精品工程40多個。  韓光瑩的二嫂曾祥英瞅準商機,開了一家「英子飯店」。3桌飯,節假日一天3次翻臺,每天掙2000元。「現在,幸福的煩惱來了,就是有點累。」曾祥英笑道,女兒馬上辭工,從外地回家,一起創業。  綠色生態優先美麗經濟富民  「總書記給我們指明方向、優勢、做法。一定按照總書記的要求,保護、利用好家鄉的森林、溫泉和山花,努力實現鄉村振興。」  同很多村子一樣,田鋪大壪一度守著綠水青山,卻找不到飯碗。綠水青山,怎麼變成金山銀山?  「總書記給我們指明方向、優勢、做法。一定按照總書記的要求,保護、利用好家鄉的森林、溫泉和山花,努力實現鄉村振興。」韓光瑩的大哥韓光志說,自家民宿就是印證,緊靠池塘,推窗見水,遠望見綠。坐在陽臺上,擺一壺茶,拉幾段二胡,練幾幅書法,甚至發一會兒呆,都是享受。  因為山美水美,許多攝影師走進田鋪大壪,流連忘返。日子久了,韓光志家成了「攝影師之家」。從迎春花開,到桃花開、櫻花開……一年四季,攝影師扛著器材,拍累了,休息兩天,找朋友,曬曬照片。主人坐在一旁,悠悠閒閒就能賺錢。  不只是韓家,賣手繡鞋墊的「匠藝工坊」、賣竹編的「不秋草」店、賣蜂蜜和豆腐乳等土特產品的「田鋪伴手禮」店,20多家創客店就地取材,各具特色。2019年,田鋪大壪接待遊客63萬人次。  田鋪鄉黨委書記邵燕算了一筆帳:除了民宿、農家樂、創客店,農民還將從「三塊地」刨金。全鄉12萬畝林地計劃入股,成立合作社;6000畝耕地即將整合,發展觀光農業;108戶易地搬遷後,流轉宅基地,建設康養、度假村。林地、田地、宅基地均可分紅。由此,農區變景區、民房變民宿、產品變商品、農民變技工。  好山好水,怎麼保護好?新縣縣委書記呂旅說,新縣「視山如父、視水如母、視林如子」,保證不挖山、不砍樹、不填塘,保持76%以上的森林覆蓋率。百裡綠色畫廊、國家登山健身步道、大別山露營公園,一個個生態旅遊項目落地,成為鄉村振興的推動力。  古老鄉村、紅色經典、綠色生態,在此交相輝映,共繪小康圖景。  【今日談】鄉村旅遊要因地制宜  彭飛  既有小橋流水人家的別樣風光,也有工坊、茶館、書屋等時尚休閒空間;既能動手體驗繡花鞋、鞋墊兒等工藝品製作,也能領略竹編、皮影戲的文化之美……韓光瑩一家所在的河南新縣田鋪鄉田鋪大壪,依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遊,探索出了一條搞活了農村經濟的好路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鄉村旅遊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把傳統村落改造好、保護好。」田鋪大壪位於大別山革命老區,發展底子相對薄弱。當地充分利用古老村落多、紅色故事多、綠色森林多的獨特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不僅讓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來,也吸引不少年輕人回鄉創業。這不僅說明,珍視文化遺產、呵護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是統一的,更啟示我們,找準定位、突出特色,方能打造優勢、蹚出新路。   廣袤農村天地寬,因地制宜潛力大。充分發揮不同地區獨特優勢,努力做到人有我優、人優我精,鄉村旅遊就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來源 人民日報

編輯 彭謙

編審 冉斌 趙國梁

相關焦點

  • 古老鄉村的小康圖景(總書記來過我們家)——回訪河南新縣田鋪鄉田...
    半小時後,閃出一道青龍嶺,挽著八十來戶,黑片瓦、黃泥牆,倒影在小池塘……「田鋪大壪到了!」  2019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沿著這裡的村間小路,走進一家家創客小店,了解鄉村旅遊、鄉村振興。在「老家寒舍」民宿店,總書記仔細察看服務設施,同店主韓光瑩一家圍坐,親切交談。  穿長廊,過工坊,記者慕名尋訪,既想看看總書記關心的事有啥進展,也想聽聽韓家人的所喜所盼。
  • 夢裡張莊:如詩如畫的小康圖景
    夢裡張莊:如詩如畫的小康圖景鄭旺盛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河南省蘭考縣東壩頭鎮張莊村,就坐落在九曲十八彎的黃河最後一道彎。這裡水闊浪急,災害頻多,歷史上有80多個風口,大的決堤有10多次。張莊村人年年月月都在夢裡祈盼著:俺們何時才能甩掉窮帽子、拔除窮根子、過上揚眉吐氣的小康日子?22014年春天,成群的喜鵲在高高的泡桐樹上叫著,傳遞著一個特大喜訊——3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張莊村。
  • 夢裡張莊:如詩如畫的小康圖景
    夢裡張莊:如詩如畫的小康圖景鄭旺盛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河南省蘭考縣東壩頭鎮張莊村,就坐落在九曲十八彎的黃河最後一道彎。張莊村人年年月月都在夢裡祈盼著:俺們何時才能甩掉窮帽子、拔除窮根子、過上揚眉吐氣的小康日子?2  2014年春天,成群的喜鵲在高高的泡桐樹上叫著,傳遞著一個特大喜訊——  3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張莊村。
  • 美好家園樂融融(總書記來過我們家)
    鄉村振興了,環境變好了,鄉村生活也越來越好了。要繼續完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重點做好垃圾汙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鄉村建設得更加美麗。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不能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共產黨說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夠做到。
  • 大涼山盼來好光景(總書記來過我們家)
    (原標題:大涼山盼來好光景(總書記來過我們家))
  • 總書記來過我們家|回訪廣東英德市連江口鎮連樟村陸奕和家:為美好...
    我一直惦記著貧困地區的鄉親們,鄉親們一天不脫貧,我就一天放不下心來。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黨的一切工作就是要為老百姓排憂解難謀幸福。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脫貧致富一個不能落下。要一代接著一代幹,既要加快脫貧致富,又要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走向現代化。
  • 為美好生活努力打拼(總書記來過我們家)——回訪廣東英德市連江口...
    我一直惦記著貧困地區的鄉親們,鄉親們一天不脫貧,我就一天放不下心來。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黨的一切工作就是要為老百姓排憂解難謀幸福。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脫貧致富一個不能落下。要一代接著一代幹,既要加快脫貧致富,又要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走向現代化。
  • 增強「四力」,繪製全面小康生動圖景
    江蘇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取得了哪些成就,「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取得了哪些成果,本次主題採訪活動的啟動適逢其時,新聞工作者將進行生動講述。講述江蘇好故事,展示強富美高新成就。「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這是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提出的殷切期望。此後,「強富美高」新江蘇成為全省人民討論的熱詞,全省人民圍繞這一目標不懈努力。
  • 戈壁灘上走出康莊道(總書記來過我們家)
    看到新家真好,又激動得流了淚。  海國寶說:「總書記真心牽掛我們,最關心我們搬下來後能不能融入當地。」那天,習近平總書記拉著他的手,一進院,就問哪間是廚房。進廚房先開水龍頭,又看案板上準備炒啥菜。見屋裡有炕,還看了看炕眼才放心。  屋子裡陽光好、爐火旺,橡皮樹、燕子掌、吊蘭、月季長得正好。移民到了這,漸漸有了養花的習慣,不像在老村,入冬花就凍死了。
  •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描繪烏魯木齊更加壯麗圖景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描繪烏魯木齊更加壯麗圖景 2019-03-11 11:11:24 來源:新疆網 閱讀: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描繪烏魯木齊更加壯麗圖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
    「生態旅遊是大灣村的全新增長點」,「我們決心實踐好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大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80後」的餘靜告訴記者。  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紅色底蘊和鄉村文化等優勢,大灣村積極推動「茶旅」融合,發展鄉村旅遊,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年接待遊客30萬人次。村裡還引進企業開發「大灣民宿」,遊客絡繹不絕,催生了30餘家農家樂。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視頻】我們的濱海,我們的小康——永恆的底色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設生態、智慧、港產城融合的宜居宜業美麗濱海新城,助力打造天津「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氛圍,濱海新區區委網信辦策劃拍攝了「我們的濱海,我們的小康」主題系列短視頻,本期為您帶來《我們的濱海,我們的小康
  • 總書記叮囑我們「努力向前跑」
    汪雲友指著通往縣裡的柏油路告訴我們,總書記來的時候,這裡還是條水泥路,如今已經鋪上了瀝青。「我們要讓這條柏油路變成致富路、幸福路!」「脫貧了工作隊伍也不能撤」當天,在華溪村老黨員、已脫貧戶馬培清家院子裡,習近平總書記同村民代表、基層幹部、扶貧幹部、鄉村醫生親切握手,圍坐在一起交流。
  • 咱們都是小康發言人⑮解鎖這組「關鍵詞」看小康圖景「江蘇卷...
    這一年,我們決戰脫貧攻堅;   這一年,我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這一年,我國進入「兩個百年」交匯的新發展階段;   這一年,我們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構建新發展格局。   這一年,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民生不斷改善中,人民群眾切實體會到制度的優越性,收穫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總書記來過我們家:洱海更清鄉愁更濃
    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經濟要發展,但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任務,要久久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 總書記叮囑我們「努力向前跑」(總書記勉勵我奮戰一線——聽第一...
    回憶起總書記考察時的情景,華溪村第一書記汪雲友很自豪:「總書記握著我的手,詳細了解駐村工作情況,勉勵我們一錘接著一錘敲,一仗接著一仗打。」汪雲友指著通往縣裡的柏油路告訴我們,總書記來的時候,這裡還是條水泥路,如今已經鋪上了瀝青。「我們要讓這條柏油路變成致富路、幸福路!」
  • 申屠報告 | 中國鄉村中和社會的圖景
    鄉村既能夠呈現出一種活躍的村民自治的圖景,又與當下的社會政治體系共同完善和建設鄉村。兩者並不存在一種主導性的優勢來壓制對方,彼此可以有諸多的利益關聯,來相互牽制影響。然後使得鄉村煥發出一種自我造血的圖景。關於荻浦村的研究,筆者主要通過對於以鄉村中心事件為依託的發展脈絡,進而摸索出對於申屠宗族的種種看法。
  • 總書記來過我們家:回訪江蘇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永茂圩自然村洪家勇家
    洪家勇說:「總書記來我們家一晃五年多了,這樹是沒變,咱村裡人的生活可變化不小!」在寬敞明亮的客廳裡坐定,看著牆上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2月13日來到小院時的一組珍貴照片,洪家勇和老伴楊松華娓娓講起他們這五年多的變化。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黃花灘盛開...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黃花灘盛開幸福花富民新村社區。 孟 捷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國華 李 峰 杜雪琴 楊世智 伏潤之古浪黃花灘,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朵朵黃花。沿橫貫古浪東西的308公路向移民新村行進,一個個新農村和一棟棟新莊院構成的美麗鄉村新圖景,從我們眼前閃過。如果不是路邊不時出現的長滿綠色植物的沙丘提醒,我們真有一種行進在某個新城市街區的錯覺。富康新村、感恩新村、陽光新村、圓夢新村、惠民新村……古浪縣南部山區8個鄉鎮困難群眾搬遷至黃花灘生態移民區新建的12個新農村和1個綠洲鎮,是當地脫貧攻堅的「大手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三)
    弘德村的好日子本刊記者 包俊洪 郭 玲  鱗次櫛比的新居,綠意盎然的街道,幸福洋溢的笑臉……6月15日,我們走進習近平總書記剛剛考察過的移民新村——寧夏紅寺堡區弘德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麗鄉村的畫卷。當天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劉克瑞家,仔細看了牛棚、院落、臥室、廚房,在寬敞的客廳裡和劉克瑞一家嘮起家常,詳細了解他們家庭的就業、收入、看病、社保等情況。「沒想到!很激動!很幸福!」6月15日,當我們來到劉克瑞家時,提及總書記的到來,他仍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和喜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