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即「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
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鬱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
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
對聯的誕生
後蜀廣正二十七年的春節前夕,後蜀主孟昶因平日善習聯語,故趁新年來到之際,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題寫對句,以試才華。群臣們各自寫好一副,耐心等待審查。
孟昶一一看過,均不滿意。於是他就親自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用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副最早的春聯。
梁章鉅在《楹聯叢話》自序裡說:「楹聯之興,肇於五代之桃符。孟蜀『餘慶』、『長春』十字,其最古也。」
不過也有人提出,五代時期除夕題聯已成習俗。最早的對聯當屬南朝梁代文學家劉孝綽和他妹妹劉令嫻所作。
譚嗣同的《石菊影廬筆記》有這段記載,說的是劉孝綽罷官不出,自題一聯於門上:「閉門罷慶弔,高臥謝公卿。」其妹也作一聯:「落花掃仍合,從蘭摘復生。」雖然聯句欠工,但語句皆為駢麗。
對聯的發展
對聯的成熟年代應為隋唐。這也是多數人予以認可的說法。梁朝初年,永明體產生以後,只是為對聯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鋪墊作用,而做為一種文學品類,並未形成體系。
南朝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在它的文學批評巨著《文心雕龍》中雖對「聲律」、「麗辭」做過精闢的見解,對詩、騷、賦、樂府、頌讚等數十種文體作了詳盡的闡述,卻未提到對聯,這說明對聯雖有早於劉孝綽者,但當時並未形成文體,或者並未引起文學家們的關注。
到了隋唐時期,永明體日漸興盛。一些文人墨客喜歡將一些精彩之筆凝注於對句上,一時形成「摘句欣賞評品」的風氣。在詩人們的參與下,對聯藝術得到了弘揚。除白居易外,唐代詩人大都有名聯傳世。
如李白的題湖南岳陽樓聯:
天水一色
風月無邊
杜甫題寫的諸葛亮故居聯: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駱賓王題杭州觀潮亭聯:
樓觀滄海日
門對浙江潮
山西太原晉祠貞觀寶翰藏有李世民的對聯墨跡,為唐太宗御筆親題: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宋代以後,中國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北宋詩人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過年盛況的真實寫照。
到了元代,由於種種原因,對聯較之前朝顯得冷落了些,流傳下來的也少。元代的對聯形式,微妙地在元雜劇中得以運用,如關漢卿的雜劇《救風塵》在結尾處寫到:
安秀才花柳成花燭
趙盼兒風月救風塵
這也算對聯的一種新形式吧。對聯真正達到鼎盛時期在明清兩代。明清時期,統治階級對駢體文及對聯非常重視,還將其列入科舉考試之中。因此得中的進士、舉人,無人不通應對。由於皇帝垂青,身邊大臣無不精研對工,以贏得賞識。
因一副對聯而改變一個人命運者有之。為此楹風日盛,文人墨客以題聯巧對為幸事,訪勝尋古之際,不免撰聯題字,以壯雅興。
據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並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
從此,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一次朱元璋發現一家未貼春聯,問後方知是一閹豬者,不知該怎麼將自己的經營內容寫進聯句。朱元璋聽後,尋思片刻,為閹豬者題聯曰:
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
由此可見,朱元璋這位馬上皇帝,在弘揚和發展楹聯文化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楹聯大家,如解縉、唐寅、徐渭、楊慎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解縉。
到了康乾盛世,楹聯藝術日臻完美。不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聯的高手,他題的鎮江金山七峰閣聯,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聯:
溪雲初起日沉閣
山雨欲來風滿樓
乾隆皇帝是一位風流天子,每逢出遊總是到處題詩撰聯,只是被稱道的作品不多,只有題於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西暖閣的聯寫得還算不錯,聯曰:
燕賀鶯遷,樂意相關禽對語
蘭草桂蕊,生香不斷樹交花
在清代300年間,湧現了無數楹聯高手,如紀曉嵐、翁方綱、阮元、鄭板橋、俞樾、袁枚、何紹基、孫髯翁、梁章鉅等都有傑作傳世。
在這一時期,對聯的範圍逐漸擴大,凡是記述、抒情、議論都可入聯,還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長聯形式。孫髯翁所撰昆明大觀樓聯開歷史長聯之先河,被譽為「古今第一長聯」:
上聯:
五百裡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
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
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張之洞的君山湘妃祠聯又長於大觀樓聯。而最長的要屬鍾雲舫的擬題江津臨江樓聯,長達1612字,是迄今為止的長聯之最。
長聯的出現,使得清代的對聯在我國楹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晚清時期,對聯的寫作手法也有了很大的創新。隨著白話文、新體詩的出現,長聯的平仄要求不像過去那麼嚴格,出現了譚嗣同、章太炎、康有為、梁啓超、楊度、嚴復等楹壇高手。
隨著對聯的興盛和發展,還出現了一些匯集、記敘對聯的專家學者,梁章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寫的《楹聯叢話》等專著,給後人留下寶貴的資料,其他如梁恭辰、袁枚、王漁洋、譚嗣同、俞正燮等人也都有專著傳世。
到了民國時期,由於軍閥混戰和外寇入侵,國無寧日,民不聊生,於是出現了許許多多憂國憂民之作。這之中尤以四川劉師亮為名。他於1929年創辦《師亮隨刊》,頗有影響。他的語言幽默詼諧,作品諷刺性強,在社會上產生很大的反響。
如劉師亮曾有諷袁世凱一聯:袁世凱千古;中華民國萬年。上聯「袁世凱」三個字和下聯「中華民國」四個字是「對不齊(起)」的,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中華民國。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也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