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推薦4本外國人寫中國的書,讀不一樣的祖國

2020-12-25 中國日報網

國慶假期,你有讀書計劃嗎?

即便是出去旅行,也考慮帶本書上路吧。書單,我們也給你列了份應景的,不多,剛好4本。都是外國人的視角去描寫中國的書籍。

作者既有學者、哲學家,也有記者和美食家。內容既有生活片段的記錄,又有真知灼見的論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他們的視角,你可以看到一個不一樣的祖國。

《魚翅與花椒》

看到這本書的標題《魚翅與花椒》(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直覺或許告訴你,這是本關於美食的書。但為何是「魚翅」與「花椒」,這兩種食材又會碰撞出什麼火花,只有翻開書,你才能找到答案。

這本書的作者叫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是個英國人,她在牛津長大,在劍橋大學求學,是標準的學霸。1994年,她申請到了英國文化委員會的獎學金,得以來到成都,在四川大學開始了自己的「中國美食歷險記」。

這本《魚翅與花椒》以美食為主線,記錄了扶霞90年代初在成都的見聞。熱情的藝術家朋友、謝老闆的擔擔麵、熱鬧的菜市場,那個年代的成都,就這樣在扶霞細膩的筆觸下,鮮活生動地展現了出來,直爽爽的不加一點掩飾。

扶霞的文字太有感染力了,字裡行間透著活潑、明快和幽默,在熱鬧裡又藏著一絲對舊時光的留戀。即便是想像力不夠豐富的人,也能透過扶霞的描述,在腦海中勾勒出充滿生機的人間煙火。

在成都期間她逛集市,泡茶館,抓住菜館的廚師求人家教自己做菜,甚至還專門進入當地廚藝學校學習,抱著滿滿的熱愛與真誠去了解川菜、探索成都、體味中國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譯者何雨珈是個川妹子,她和扶霞簡直是完美搭檔。或許就像她說的,「天下吃貨一家親。」何雨珈的翻譯,親切自然,十分接地氣,為這本《魚翅與花椒》增加了非讀不可的魅力。

精彩摘錄

對九十年代成都街頭的描寫:

For someone with a natural curiosity about food, Chengdu in the mid-nineties was a kind of paradise. It was all there, under your nose. In the backstreets, people cooked dinner for their families on charcoal braziers outside their cottages. The aromas of chilli-bean paste, Sichuan pepper and jasmine tea hung in the air on warm autumn nights. The most humble shack of a restaurant would often be serving Chinese food better than any you could find in London.

在天生對美食無比好奇的人眼中,九十年代中期的成都稱得上是天堂了。一切都在那裡,你動動鼻子就能找到。小街小巷的人們在屋門口架起煤炭爐子,為一家人做晚飯。溫暖的秋夜,空氣中綿延不絕地流動著豆瓣醬、花椒和茉莉花茶的香味。那些最最簡陋的「蒼蠅館子」端出來的中餐,也比在倫敦能找到的任何一家要好吃。

對念念不忘的謝老闆家擔擔麵的描寫:

They looked quite plain: a small bowlful of noodles topped with a spoonful of dark, crisp minced beef. But as soon as you stirred them with your chopsticks, you awakened the flavours in the slick of spicy seasonings at the base of the bowl, and coated each strand of pasta in a mix of soy sauce, chilli oil, sesame paste and Sichuan pepper. The effect was electrifying. Within seconds, your mouth was on fire, your lips quivering under the onslaught of the pepper, and your whole body radiant with heat. (On a warm day, you might even break out into a sweat.)

它看上去倒是其貌不揚:一小碗面,加了一勺深色的、鬆脆的牛肉碎。但只要你拿起筷子,把面拌一拌,就會喚醒鋪在碗底的那些香料。每一根麵條都會裹上醬油、紅油、芝麻醬和花椒混合成的調料,效果實在是石破天驚。入口短短幾秒,你的嘴巴就會著火,你的雙唇會在花椒的猛攻下不停顫抖,你的全身都會散發著熱氣(天氣熱的時候就會汗流浹背了)。

《大國雄心》

說起「精通」中國文化的外國人,馬丁·雅克必須擁有姓名。

這位英國學者有許多觀點犀利的視頻在網上刷屏。同樣犀利的,是他的著作《大國雄心》。

不少人看到英文書名「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當中國統治世界),都會大跌眼鏡,並由此判斷此書不是在「尬吹」中國,就是想要「捧殺」中國。

但其實,書名更多地是個噱頭,馬丁·雅克個人解釋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真的「統治」世界。他的這個書名,並不是想預言中國會真正統治全世界,而是想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中國成為世界上的首要大國,中國會如何表現,世界會怎樣改變?

書中提出了許多大膽新穎的觀點,比如引入了「文明國家」(civilization-state)這個相對於「民族國家」(nation-state)的概念。

馬丁·雅克認為,民族國家是當前大多數國家所正式接受的國家形式。中國在19世紀後期為融入「現代國際體系」,也接受了民族國家的一整套架構,但中國在骨子裡還是一個「文明國家」。中國作為文明國家的特點之一在於,中國的身份認同是以歷史和文明歸屬感為基礎的,比如,在涉及一些領土歸屬的問題上,中國官方和民間都非常強調歷史上的歸屬,這是很有特色的。

這本書雖然講的是政治經濟文化,但卻並不枯燥,相反地,它非常引人入勝,因為作者宏大的格局,常能給人以撥雲見日之感,讓你從全新的視角思考中國和世界的關係。

精彩摘錄

關於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國家的表現:

When the Chinese use the term 『China』 they are not usually referring to the country or nation so much as Chinese civilization – its history, the dynasties, Confucius, the ways of thinking,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customs, the guanxi (the network of personal connections), the family, filial piety, ancestral worship, the values, and distinctive philosophy.

中國人眼裡的「中國」實則是國家、民族乃至「中華文明」的同義詞,包括諸如中國的歷史、朝代、儒家思想、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家族聯繫和習俗、人際關係、家庭、孝道、祖先崇拜、價值觀、獨特的哲學體系……

There are no other people in the world who are so connected to their past and for whom the past – not so much the recent past but the long-ago past – is so relevant and meaningful. Every other country is a spring chicken by comparison, its people separated from their long past by the sharp discontinuities of their history. Not the Chinese. China has experienced huge turmoil, invasion and rupture, but somehow the lines of continuity have remained resilient, persistent and ultimately predominant, superimposing themselves in the Chinese mind over the interruptions and breaks.

對中國人而言,過去——遙遠的過去而非近現代的過去,與現在是如此息息相關而又意義重大。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都無法做到的。相比之下,其他任何國家似乎都成了「菜鳥」,因為歷史的斷裂令其民眾與本國的歷史割裂開來。然而中國人卻不是這樣,儘管中國曾經歷過巨大的混亂、侵略和分裂,但其文明的延續性卻仍堅韌地得以留存,最終佔據主導地位,縱然歷盡波折,仍深深地鐫刻在大多數中國人的腦海中。

《江城》

這本書的作者是彼得·海斯勒,中文名叫何偉。何偉是90年代以來最早寫中國的西方作家之一。

那個時候世界對中國的認識還比較有限,而他在中國待了十年,寫下了紀實中國三部曲,都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社會進行細緻的觀察,《江城》就是第一本。

這本書講述的是他在1996-1998年到涪陵師專教授英文的整個見聞,寫出了他初來中國時的各種不適應,語言不通、思維方式不同、文化矛盾。

何偉的文字很直白,《江城》讀下來就像在讀是他的日記:學校的中國老師、中國學生、涪陵小餐館的老闆、棒棒軍、農民……但作者又結合了自己的理解去講述這一切,這樣的理解有時是有趣的,有時會讓你感到不那麼舒服。

讀完這本書你會體會到,作為一名中國人,了解外國人,怎麼看待你的國家、民族、文化,很有必要。

所以推薦大家讀這本書,與其說是透過外國人的視角看中國,不如說是通過外國人對我們的認識去了解他們。

精彩摘錄

THERE WAS AN INTENSITY and a freshness to their readings that I'd never seen before from any other students of literature, and partly it was a matter of studying foreign material. We were exchanging clichés without knowing it: I had no idea that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routinely makes scallions of women's fingers, and they had no idea that Sonnet Eighteen's poetic immortality had been reviewed so many times that it nearly died, a poem with a number tagged to its toe. Our exchange suddenly made everything new: there were no dull poems, no overworked plays, no characters who had already been discussed to the point of clinicism. Nobody groaned when I assigned Beowulf—as far as they were concerned, it was just a good monster story.

看他們所寫的讀後感,我有一種強烈而清新的感受,這在以前其他學文學的學生中是看不到的,部分原因在於他們學的是外國素材。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交換著陳腐的題材:我不知道中國古詩把女人的手指比作蔥根,而他們也不清楚莎士比亞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詩的不朽之處已被人評點過無數次,在註腳處都標著號碼,幾乎不再成其為詩了。我們的這種交換突然使一切變得新鮮起來;沒有了枯燥的詩,沒有了被人過度研究的戲劇,沒有了被討論到近乎病態的人物。當我布置有關《貝奧武甫》的作業時,沒有人咕噥過——在他們看來,那只不過是一個好看的妖魔故事而己。

《中國問題》

你能想像,在中國積貧積弱的上世紀20年代,有人就作出了「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二大強國」的預測嗎?

1920年,羅素應梁啓超之邀來北京講學,這是當時中國知識界的盛事。羅素在中國講學近十個月後,出版了其對中國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的系統論述——《中國問題》。

這本幾乎100年前寫成的書中,很多觀點對當今的世界局勢、中美關係、和世界看中國的角度都非常有參考和借鑑意義。他書中的很多預測,也都成真了。

比如他在那時就預測到中西方的意識形態衝突的冷戰:

When Asia has thoroughly assimilated our economic system, the Marxian class-war will break out in the form of a war between Asia and the West, with America as the protagonist of capitalism, and Russia as the champion of Asia and Socialism.

等到亞洲充分借鑑西方經濟體系後,將會和西方打響一場馬克思式的階級戰爭。交戰雙方分別是:代表資本主義的美國;捍衛亞洲和社會主義的俄國。

而講起崛起的日本與美國之間的衝突,他更加爆出神句:

The conflict between America and Japan is superficially economic, but, as often happens, the economic rivalry is really a cloak for deeper passions.

美日衝突流於經濟表層。但情況常常是這樣:經濟競爭是一襲鬥篷,下面蘊積著盛怒。

你可以嘗試聯想美國近年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戰,經濟的外衣下,是一場政治意圖明顯的打壓。

羅素在文中還花了一章探討中國人的品格和國民性,其中說道:

But perhaps something may be preserved, something of the ethical qualities in which China is supreme, and which the modern world most desperately needs. Among these qualities I place first the pacific temper, which seeks to settle disputes on grounds of justice rather than by force.

中國倫理道德品質的某些方面非常高明,為現代世界所急需。這些品質中我最看重的是心平氣和,以理服人,不以武力相迫。

但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走出積貧積弱之後的中國,會是一個怎樣的國家?而這些美好的品質,又會不會隨之消失?

都在書裡,一讀便知。

精彩摘錄

I believe that, if the Chinese are left free to assimilate what they want of our civilization, and to reject what strikes them as bad, they will be able to achieve an organic growth from their own tradition, and to produce a very splendid result, combining our merits with theirs.

我認為,如果給中國人自由,讓他們從西方文明中吸收想要的東西,拒絕不好的東西,他們就有能力從自己的傳統中獲得有機生長,綜合中西文明之功,取得輝煌成就。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most, patient in the world; it thinks of centuries as other nations think of decades. It is essentially indestructible, and can afford to wait.

中華民族是全世界最有耐心的民族。別的民族心裡想的是幾十年,而中國人能想幾百年。中華民族堅不可摧,能夠繼續等下去,也等得起。

編輯:左卓 唐曉敏 李雪晴 陳月華

來源:中國日報雙語新聞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推薦5本適合秋天讀的書,每本都是經典,終生受益匪淺
    適合秋天讀的書太多了,今天為大家選出五本,與大家分享。陳忠實《白鹿原》我很喜歡在秋天讀《白鹿原》,好像每年都會讀一遍,今天立秋一過,就找出來放在床頭,準備今年的重讀。記得上學時第一次讀《白鹿原》,一邊讀一邊激動,我就在想,陳忠實怎麼這麼厲害啊,怎麼會寫出這麼好的小說,我是又羨慕又嫉妒。
  • 外國人寫中國並不總帶著善意,我們想做的不一樣
    我們想像這是一部時長兩小時的有關中國歷史的電影。以英語為母語的讀者為例,差不多兩個小時——一次短途飛行的時間就可以讀完。怎樣讓觀眾不離開座位,緊盯屏幕?我們以紙面上的電影的方式來寫。在寫人物的時候,我們會做一定程度的權衡——先讓一兩位代表性人物出場。每一章節只允許兩三個重點人物。在重點人物寫完之後,我們再考慮把特定歷史時期必須點到的人物放進去,像寫劇本一樣。
  • 外國人寫的中國遊記最近很流行
    她曾經寫過一本《一口氣讀完日本史》,不知道看過的人多不多。這本新書,則是對清史的一次個性化梳理,近300年的悲歡離合、是非功過,被一個小女子端在紙上,任人評說。難得的是正文部分完全是史書的寫法,文字之嚴謹,史料之豐富,在最近的歷史類圖書中,都算是上品了,看得出來她做了很多功課。更讓人歡喜的是每一章開頭都引用了一首古詩。
  • 開團【牛津樹祖國版/小達人點讀筆】大名鼎鼎的英語讀物書
    說在入團前的話:希望您 百度也好 谷歌也罷 或是朋友推薦一定是了解了牛津樹後再入手,不盲目,不然的話 ,雖說不到
  • 推薦幾本適合入門宏觀經濟的書
    大牛推薦的入門書單往往比較全面,涵蓋了這一領域所有關鍵而重要的理論和概念。他們推薦的必然是這一領域的經典讀物。這樣的入門很系統,但往往很難。而我這裡談的入門重在培養學習的意願。從一個重要概念切入,掌握了這個概念便培養了對這個學科的信心和興趣。並通過知識的積累,對後續的進階有了更明確的方向。讀什麼書,該如何讀?
  • 書,非一日所讀,如果定要推薦,我選這4本
    且看下面這則報導:據新京報,4月20日,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發布顯示。去年我國成年國民平均讀了4.65本紙質書和2.84本電子書,11.1%國民年均讀了10本及以上紙書。這些數據較上年都在下降,僅有四分之一受訪者對自己的閱讀情況表示滿意。成年人人均每天讀書19.69分鐘,電子閱讀的比例不斷提升。
  • 2017年,他們讀了很多書,最推薦這10本!
    孔子說:見賢思齊焉,這話放在讀什麼的問題上,依然成立!每當我們不知道讀什麼的時候,去看看別人讀什麼,去補充那些我們沒有的東西,尤為重要!昨天,我們發起了一個活動,邀請讀者們來談談他們這一年,讀過的印象最深刻的書,收到了很多讀者的積極反饋。我們嘗試著從這些分享裡面,選出來10篇,也分享給大家。見賢思齊,希望這些精彩的分享可以幫到各位!
  • 4本著名的經濟學書籍推薦,像讀小說一樣去獲取智慧吧
    好書推薦第168期:經濟學或許是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能用到的學科,我們只要生存在社會中,或多或少都會涉及經濟學的內容,日常生活中,懂一點專業的經濟學知識,能夠讓我們變得更具頭腦,也能夠對這個世界理解的更深。
  • 育兒書讀了幾十本,這9本對我實踐學前教育影響巨大!良心推薦!
    她目前自己負責6歲半的女兒和4歲半的兒子的學前教育,探索和實踐一種更符合她育兒理念的教育:這個英語啟蒙方法自我感覺極其高效, 不在一二線城市我們可以這樣做!今天她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在自主探索育兒方法的過程中,讀過的9本對教育認知和實踐影響巨大的經典好書!
  • 推薦給大學生讀的4本書籍,受益匪淺
    趁年輕的時候,讀該讀的書;趁年輕的時候,讀受益無窮的書;趁年輕的時候莫虛度光陰。推薦給大學生讀的4本書籍,受益匪淺……第1本.《你的任性必須配得上你的本事》一書,可以讓大學生從這些人身上明白,要讓收入配得上奢望,要讓任性配得上本事。用本事闡釋任性,才是真正的任性!第2本。
  • 育兒書讀了幾十本,這9本對我實踐學前教育影響巨大!良心推薦
    她目前自己負責6歲半的女兒和4歲半的兒子的學前教育,探索和實踐一種更符合她育兒理念的教育:這個英語啟蒙方法自我感覺極其高效, 不在一二線城市我們可以這樣做!今天她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在自主探索育兒方法的過程中,讀過的9本對教育認知和實踐影響巨大的經典好書!
  • 上周讀了7本書,其中4本關於大腦的書強烈推薦
    2019 年,我下了一個決心,希望自己每天至少讀一本書,每本書讀完,至少寫出兩三百字,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讀完的感受。五月的閱讀主題是「認知」,上周讀了 7 本書,其中 4 本都和我們的大腦有關,都非常推薦大家找來閱讀。
  • 一樣的仙凡,不一樣的修真!這4本小說中的修真世界,著實不凡
    但是有些小說卻將修真網文寫得相當不套路。可能你認為刀刀在騙人,但是當你真正的看進去時,可能也會這樣認為,畢竟每個讀者的審美是不一樣的。讀網文就在於輕鬆二字,較真不好~我是刀刀,一樣的仙凡,不一樣的修真!這4本小說中的修真世界,著實不凡
  • 好書推薦 | 《作文課:讓創意改變作文》: 這是一本不一樣的作文書
    也因此,寫了幾本指導中小學生讀寫的書,還主編了幾套作文書。二是以兒童文學專家的身份,應邀給一些語文教師培訓班和各地家長講兒童閱讀、親子教育和兒童文學講座,指導他們理解語文課,理解兒童文學,認識親子閱讀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還給他們開列了一些書目。
  • 推薦幾本有意思的茶書
    有不少朋友問起介紹幾個茶書,因為自己在從事這個行業,茶園管理、茶葉的生產、審評、文化歷史跟茶相關的書確實是看了不少,作為普通的茶葉愛好者來說,大部分書籍是不需要了解的,比如土壤管理、修剪、工藝變遷等。這裡就介紹一些比較容易看懂的,也相對比較好玩的茶書。
  • 假期讀什麼書?推薦9本經濟學入門的通俗讀物
    羅伯特·弗蘭克《牛奶可樂經濟學》為什麼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樂的瓶子是圓的;為什麼酒吧中不值錢的水要收費而花生米卻免費;為什么女模特的收入高於男模特?在這本書裡,你都能找到答案!熊秉元《生活的經濟解釋》以經濟學的視角,看經濟、讀社會、談政治、說法律。把枯燥的經濟學「生活化」,以正確的思維方式,分析社會現象。
  • 書籍推薦丨PHP初學者必看的4本經典書
    以下4本你就可以好好讀讀。適合有一定PHP基礎的人,雅虎公司PHP專家力作,這絕對是一本每讀一遍都會受益一便的好書。4.PHP和MySQL Web開發書只是輔助,代碼還是在於多實踐。光看書本你不會學到太多,因為編程是要在實際寫代碼的過程中才會深刻體會到理論。但是書上的內容可以給你先在腦海中對php是怎麼一回事形成一個大概的印象。歡迎在留言區跟大家分享你的書單哦~
  • 初學寫作文,孩子適合讀哪些書
    因此今天我推薦初次學習寫作文的孩子讀一些書。漫畫類我推薦父與子。他是德國大藝術家卜勞恩唯一的作品。從第一幅漫畫《寫作業》,到最後一幅,《被貓吃掉的鳥兒》。作者用他一幅一幅的漫畫,向人們展現了父與子之間濃濃的愛。直到被納粹處決,他才停止了創作。這本書適合小孩子讀。
  • 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還是寫不出來?
    有的家長很納悶:我娃明明書讀得也不少啊,怎麼就是寫不出作文呢?職場人士也有這樣的疑惑:就算很少看紙質書,電子書、各種自媒體文章也看了不少啊,怎麼一點提高也沒有呢?讀了很多書卻依然寫不出來,糾結於寫作技巧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你首先應該反思一下,你,真的會讀書嗎?既然想提高寫作水平,那就應該學會像作家一樣讀書。
  • 民間機構推薦百本幼兒閱讀書目 中國童書僅36本
    原標題:教育部推薦百本幼兒閱讀書目 中國童書僅36本   0-7歲的孩子適合看什麼書?27日,教育部官方微博「微言教育」發布了100本幼兒基礎閱讀書目,號召家長「秒藏」,閒暇之餘帶著孩子一起「親子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