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韶關乳源縣大布鎮坪山村的貧困戶們在田裡熱火朝天地忙碌著,綠油油的西洋菜也在田裡蓬勃生長,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據悉,西洋菜種植是大布鎮坪山村委採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新上的一個產業扶貧項目,通過流轉土地218.5畝,發展西洋菜種植項目,用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大布鎮坪山村地處粵北高寒地帶,山清水秀,民風純樸,地肥水甜,溪水冬暖夏涼,村民在山水田間耕種勞作,世代傳承。上世紀90年代起,隨著經濟的發展,受耕地的限制和人口的發展,坪山村已不能滿足村民的耕作需求,村民開始大部份外出務工和外出做生意,坪山村原本106戶的村莊,留下的村民不足30戶,坪山村已然成了名符其實的空心村,村裡留下了大片的土地無人耕作,地裡雜草從生,四處一遍荒涼。
去年歲末,為改變這一現狀,盤活村集體資源,坪山村委從產業扶貧方向入手,經過村委幹部的積極努力和多番協商,最終引進了陽山種植西洋菜的老闆,以550元每畝的高價錢租下218.5畝田地,因地制宜發展西洋菜種植項目。這一舉措,一方面解決了因村民大量外出務工而留下大量土地閒置的問題,另一方面又為全村村民每年增加了12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可謂是一舉兩得。
西洋菜種植採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以陽山西洋菜公司為主體,村合作社為主導,聘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參與耕作管理。這一模式在保障公司的效益的同時,增加了村民的地租收入,也增加了坪山村集體的收益,解決了村裡2個有勞力貧困戶的就業問題,並帶動其他村民積極發展種植產業,勤勞致富拔掉「窮根」。貧困戶參與耕作管理,不但每個月能有3000元的工資收入,還學到了西洋菜的種植技術,有效鞏固了貧困戶的脫貧成效,避免了貧困戶脫貧後因無固定工作返貧的風險。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