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家長嗎?是!就點標題下方藍色的 家長慧 三字,然後點關注,您就可以享受到我們為您提供的最新教育和健康等信息。
最新漢語拼音學習大全,一年級學習拼音必備!
最全英語音標學習教程,七年級英語學習必備!
新學期,到底該不該給孩子報補習班?點擊進入給你答案!
近日,山東臨沂,一學生因作業沒寫好,被老師罰抄寫,家長對老師這種做法有異議,認為這樣做浪費時間,而且沒有效果,於是在群裡公開和老師叫板。
結果老師也毫不示弱,與家長懟起來,兩個人都是言辭比較過分,場面一時間失控。
對老師此番言論,家長大怒,聲稱要投訴老師,並表示「如果在學校裡有發現你對孩子打擊報復以及不公正的行為,我不光要投訴,還要對這種惡劣行徑進行曝光」。
然而該老師絲毫不懼,發出一串高興地鼓掌的表情說「謝謝」,還說「現在社會就缺你這樣充滿正義感的人才,你一定是祖國的棟梁,中國教育有你,一定會更輝煌」。
9月30日,蘭山區教育局回應稱,已責成涉事老師向家長道歉,其表示接受。
對於這個事情,網友看法不一。
有人認為都什麼年代了還罰抄,老師真是會偷懶,只會罰抄的老師絕對是教育能力有問題:
@北北北貝
罰抄!這個東西幾十年了,還在,說明老師的師父都是同一個人。
@若通
有時這種罰抄沒有實質性的效果,老師需要因材施教。針對那種不願意學習的孩子,抄了又怎樣,下次還是會犯。
大人會犯錯誤,更何況孩子,我建議儘早取消。
有人認為家長的問題更大些,老師也不是萬能的,罰抄有什麼不好的,起碼該記的都記住了:
@walker
說罰抄沒用的,怎麼對當年的事情都這麼記憶猶新呢?
凡事都要一分為二來看待,簡單粗暴的罰固然不好,但是對於有的孩子,適當給點懲戒還是有必要的。
@風dudu
那些心疼孩子的多想想,嚴師才能出高徒。你讓孩子前面10年的輕鬆快樂換取後面幾十年的辛苦勞累,願意嗎?
作為大學生的媽媽,真心希望小孩重新回到小學時代,讓老師嚴加管教,青少年時期的辛苦汗水一定會換來後面的累累碩果!
慧姐看了這麼多,覺得其實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只是對教育手段的看法不同。
不過話說回來,罰抄這個懲戒手段,到底有用嗎?
前段時間,國務院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的文件,其中第十條「完善作業考試輔導」,明確取消懲罰性作業。
規定要求,統籌調控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作業數量和作業時間,促進學生完成好基礎性作業,強化實踐性作業,探索彈性作業和跨學科作業,不斷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或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不得布置懲罰性作業。
上海市教委也出了一項新規,明確了學校作業管理上的多條「底線」,其中一條:不得布置懲罰性作業;保證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不少於10小時,初中生不少於9小時。
在當前的情況下可能九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是很難保證,但是懲罰性作業是可以避免的。
著名的心理學教授彭聃齡指出:操作技能的形成,依賴於機體運動的反饋信息。
換句話說,要想熟練掌握某項技能(例如熟練準確地默寫出詞語),除了記憶和練習,過程中的反饋尤為重要。
理論上來說,勤勞總比偷懶好,但是大多數老師都忽略了這樣一個關鍵點:反饋。
不知道爸爸媽媽們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
老師布置下來需要動腦筋的作業,孩子是完全沉浸在思考的過程中,不管會不會做,整個人的思維都是調動起來的,這個時候家長或老師加以點撥,孩子便如頓悟般有很大收穫。
但如果是罰寫作業,同樣的字連寫幾百遍寫到半夜,孩子就如一個上了發條的機器人一樣,腦子飄到外太空,手上不停忙碌,整個人的肉體和靈魂一分為二。
正常學齡的孩子寫錯字,一般都是缺筆少畫的問題,多寫個幾遍就記住了,如果讓孩子寫個百來遍,可以說從十幾遍開始往後都是無用功。
時間久了,便產生逆反心理,厭學的孩子不是討厭學習,而是討厭學習的枯燥。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學生如果不會挑選最必要的東西去記憶,他也就不會思考。
為了加深記憶不再出錯,布置這種帶有懲罰性的作業,對學習沒有幫助,更多的是加深了孩子恐懼和厭惡的心情。
記得之前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慧姐覺得有一定道理:
罰抄的教師是最不負責任的,因為孩子一旦厭學,買單的是父母而不是教師,而且教師布置懲罰性作業主要的效果是洩憤,而不是教育!
要知道,真正的教育不是要學生學,而是學生要學。
但是現在大多數的老師還是在用手段逼迫學生學習,根本沒有花時間進行真正的教育。
教育行業,有個詞叫驅動力,當學生擁有很強的驅動力時,就會想做好一件事。驅動力分為內驅力和外驅力,外驅力就是老師和家長用到的一些獎懲手段。
外驅力只是輔助,內驅力才是學習的原動力。
對於孩子的成長,內驅力到底有多重要呢?
哈佛大學的校報每年都會對入園新生進行一個調查,以了解這些學生之所以能成為「學霸」的原因。
根據2018年的最新調查,這些「學霸」中,超過78%的人學習動力來自於「自我期望」,而非來自家長、老師或其他方面的壓力。
這就說明,學生的自我內驅力才是成就「學霸」的決定性因素。
給孩子正向鼓勵
教育界有一個很有名的理論叫做「羅森達爾效應」,講的就是正向暗示和鼓勵對一個孩子的積極影響。
羅森塔爾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從一至六年級各班中選了18個班,宣稱要對班裡學生進行「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賞的口吻將一份佔總人數20%的「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老師。
8個月後,他們再次來到這所小學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很大進步,且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
其實,那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只是羅森塔爾隨機挑選的,不過這個謊言對老師產生了心理暗示,在這8個月裡,老師又通過語言和行為把暗示傳遞給了學生,學生才取得了異乎尋常的進步!
所以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要去善於發現孩子眼睛裡的光,並要學會去呵護去點燃這點光。
正向的鼓勵讓孩子越來越自信,這束光也越來越耀眼,經常性的懲罰和批評則會使孩子眼神黯淡不再有光。
孩子有自信了才會給自己更多積極的反饋,相信自己能夠做好能夠成功,這就是自我驅動的力量。
發現孩子興趣所在,讓孩子做輸出者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只有孩子感興趣的東西才會自願拿出時間來做。
慧姐的小侄女剛上幼兒園時特別不適應,每天回家都是哭哭鬧鬧說再也不想去上學,把家裡人愁得不行。
後來有一天家裡人在網上買了一塊小黑板,她對這個角色扮演很感興趣。
絞盡腦汁把白天學到的遊戲或是知識拿出來,站在小黑板前扮演老師,這樣一來她白天在幼兒園很認真也很乖,回到家就開始重複一遍。
等於說把同樣的知識聽一遍輸出一遍,還不顯枯燥,這樣的好習慣一直堅持到現在,在班級裡一直名列前茅,根本不用大人操心。
所以老師們在孩子對一個事物很抗拒的時候,不要一味去指責去壓迫。
而是善於發現孩子感興趣的點,以遊戲互動的方式讓孩子走進學習,不再是置身事外的旁觀者。
人在自己的潛意識裡,都喜歡不斷重複地做讓自己開心、快樂的事情,
帶著興趣,無論是學習還是其他的日常生活,孩子帶著極大的興趣投身進去之後,很快便能學會自我分配時間和自我管理。
堅持久了,對孩子一生都很有幫助。
重視孩子內驅力的培養,才能達到「不教而教」的境界。
教育孩子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不是三言兩語就能一勞永逸,而是需要家長和老師不斷學習,教育的過程即自我學習的過程。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靜下心來把孩子當做一個完整的人。
不要小看孩子的力量,更不能通過簡單粗暴的懲罰來「以暴制暴」,這樣只會扼殺掉孩子學習的熱情和動力。
關注家長慧,點擊菜單,免費獲取中小學生必備的十大學習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