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知青重溫「老友記」赴內蒙兵團40周年聯誼會舉行

2020-12-19 浙江新聞

  1971年9月,18歲的杭八中學生汪寶聯和班上40多位同學一同跳上了開往內蒙古的火車,將青春、熱血灑在他鄉。40年後,已經白髮叢生的他,安靜地坐在浙大紫金港小劇場的後排,扛著他們當年橋灣十連的旗幟,看著戰友們一個個登臺演出,思緒萬千。

  昨天,杭州知青赴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十二團40周年聯誼會在浙大紫金港舉行,近700多名知青從全國各地趕來,將小劇場坐得滿滿當當。

  「這不是老六么,啊呀,多少年啦!」「胖子,哈,胖子。哎喲,不好意思,叫習慣了。現在一點兒不胖了。」40年的友誼在一句句親切的寒暄問候中升華。隨後,知青們自己編排的一臺名為「青春的印痕」的演出熱鬧上演。

  演出開始前,汪寶聯就早早坐定,扯開肩上橋灣十連的旗幟,方便當年的同學兼戰友找到座位。他告訴記者,前年十連在北京辦過一次聚會,十連杭州「分部」的聚會他們一年要辦好幾次,但這麼大規模的團級聚會還是第一次。

  汪寶聯說,當年十二團的杭州青年一共有628位,到了那邊跟著老師傅、農民學農活,基本什麼都幹。「也沒什麼業餘生活,打球、聊天為主,書籍很少,偶爾能借到一本。」與其他同學相比,汪的崗位比較讓人羨慕,他做的是通訊員,隔幾天就趕十幾裡路去收郵件,「所以大家一看到我就特別親切。」

  在橋灣待了七年,同學們陸續回到了家鄉,應聘進單位。說起這段歲月,汪寶聯用了「條件苦,鍛鍊人」六個字,他說沒有辦法選擇的青春,往積極、樂觀的方面想比較好一點。舞臺上,演出已經開始,男女二重唱《閃亮的日子》響起,汪寶聯和邊上幾位戰友在座位上一起合唱了起來。據每日商報

相關焦點

  • 感動海南農墾(兵團)知青人物評選結果公示
    3、劉曼寧,男,廣州知青,1968年下鄉西慶農場(5師3團),任25連副指導員,是當年紮根兵團的先進典型,兵團戰士報、南方日報曾大篇幅報導其不走後門回城的事跡,其事跡1974年初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的5000多名知青及家長參加的大會上做介紹,「文革」結束恢復高考後他考取華南師院,後調到深圳黨校任副教授。
  • 湖南知青藝術團建團20周年紀念演出在長沙舉行
    12月27日晚,「追夢與感恩」湖南知青藝術團建團20周年紀念演出在長沙舉行。   紅網時刻12月28日訊(長沙站記者 朱友芳 通訊員 湯學文)「一代湖湘知青們在改革開放的舞臺上一路追夢,找回自己的少年、青年,更找回了自己的生命價值。」12月27日晚,「追夢與感恩」湖南知青藝術團建團20周年紀念演出在長沙舉行,活動通過合唱、歌舞等形式追憶知青歲月、謳歌新時代,表達一代知青們在追夢路上的感恩之心。
  • 杭州旅港同鄉會舉行成立四十周年慶典
    杭州旅港同鄉會舉行成立四十周年慶典活動現場  4月2日,杭州旅港同鄉會成立四十周年暨十九屆理事會就職典禮在香港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中聯辦副主任楊建平出席,市委副書記楊戌標緻辭,董建平參加。
  • 賈宏圖|知青故事(100)乘著歌聲的翅膀
    這樣遜之跑回北京連過初試、複試和面試三關,在數百人的考生中出類拔萃,和在內蒙插過隊的天津知青蔣大為一起成為那批十五個被錄用的新聲樂演員。       他是一年以後才報到的,兵團堅決不放,從團到師到兵團總部層層做工作,頗費了些周折。他是乘著歌聲的翅膀回到北京的,可走的時候,他和團宣傳隊的戰友們抱頭痛哭,近七年的朝夕相處,他們都難捨難分。
  • 阿木爾林業局受邀參加嘉興知青支邊大興安嶺五十周年表彰大會暨《大興安嶺的故事》書籍首發儀式
    • 10月29日,由嘉興市知情聯誼會主辦,浙江天聲投資集團、浙江逸和源康養集團承辦的嘉興知青支邊大興安嶺五十周年表彰大會暨《大興安嶺的故事》書籍首發儀式在浙江嘉興湘家蕩浙江天聲投資集團公司召開。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阿木爾林業局黨委書記胡守慶受邀參加了會議。
  • 19名知青回訪東昌農場 敘舊話新嘆農場新顏
    圖是知青們在胡椒基地合影留念。林寶華--攝 3月24日,東昌農場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廣東省揭陽市粵海農墾(兵團)知青聯誼會的19名知青。他們是當年上山下鄉海南農墾各農場的知識青年,是該聯誼會的骨幹,回訪闊別了30多年的海南農墾,倍感親切。東昌農場是他們此行的第二站,該場領導和有關部門對他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給予了熱情接待。 「這次踏上了闊別了30多年海南農墾的熱土,我們心情無比激動,永遠不會忘記海南農墾是知青的『第二故鄉』。」
  • 索尼Walkman 40周年特展在臺北舉行 重溫經典年代
    這一創造歷史的產品在2019年迎來了40周年紀念,索尼臺灣為了和樂迷們一起紀念這一偉大的產品,特別從東京引進了50臺Walkman,涵蓋了歷代機型,並於近日在臺北舉辦展覽。索尼Walkman 40周年此外,索尼臺灣更是推出限量經典Walkman造型的收納包、卡套、四十周年紀念隨身包和移動電源,並於全臺直營門市限定銷售。
  • 情系黑土地 時隔40年重返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
    黑龍江二龍山農場40年前是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一師六團的所在地。40年前我們當年的知青來到了這片廣袤的黑土地,用我們的青春和汗水澆灌著這片肥沃的土壤。40年後再次踏進這片土地讓人感慨萬分,這裡有我們的青春和理想,也有著迷茫和困惑。
  • 地球與環境學院2010屆校友舉辦十周年聯誼會
    在安徽理工大學75周歲華誕即將到來之際,9月12日下午,地球與環境學院2010屆130餘位畢業生重返母校,在舜耕會堂舉行畢業十周年聯誼會。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宮能平,合作發展處、地球與環境學院、空間信息與測繪工程學院相關負責人,學院相關專業課教師參加了聯誼會活動。
  • 回顧 |「青春有你 築夢未來」三鄉鎮大學生聯合會九周年聯誼會
    回顧 | 「青春有你 築夢未來」 三鄉鎮大學生聯合會九周年聯誼會 中山三鄉青年 中山三鄉青年微信號 SXQNZX 功能介紹 三鄉鎮團委通過新媒體手段凝聚青年,著力打造能凝聚青年的網絡家園,以教育青年、服務青年為出發點,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
  • 從兵團知青到外長——王毅的銳意人生
    原標題:從兵團知青到外長 ——王毅的銳意人生他曾經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當了8年的知青,他是文革後恢復高考的第一屆大學生,他在四年大學生活中因為各方面能力突出而嶄露頭角,他憑藉一口流利出色的日語進入外交部,在中國遭遇敏感而棘手的外交問題時,他的身影頻頻出現,而今,他成為外交部部長。
  • 憶知青歲月——寫在北京知識青年赴北大荒四十周年之際 (外兩篇)
    如果說這場運動還有積極的一面,那麼中國的老百姓,包括我們這些曾經參與過上山下鄉的老知青,能否在心理上承認或者默認這種積極面? 如果我們承認它有積極的一面, 那麼為什麼這場運動又是那樣的短命?僅僅十幾年,昔日生機勃勃的建設兵團已是人去樓空,四連新建起的家園如今也被夷為了平地?我不是政治家,也不是歷史學家,我回答不了上述的問題。
  • 「知青歲月」我在兵團的日子
    當時分配到全團的知青比較多,一下子"住"就成了問題,是各連首長的當務之急和緊迫任務。一下汽車,天津早一批到的老知青,有門殿池、石寶忠、劉佔元等戰友,幫我們拿行李,把我們領到己建好的馬架子裡安頓下來,女同志安排到另一座馬架子。隨後,一周的整訓工作開始。肩負培訓我們的老知青戰友,開始教我們怎麼打背包,緊急集合操練等事宜。要我們認真遵守作息時間,一切行動軍事化。
  • 西華大學眉山校友會慶祝母校建校六十周年聯誼會舉行
    未來網高校頻道9月16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顏榮)9月13日,西華大學眉山校友會慶祝母校建校六十周年聯誼會在眉山市洪雅縣止戈文化國際交流中心舉行,該校原黨委書記秦昌明及校友總會辦一行與眉山校友會1982級到2015級逾40名校友相聚,暢敘情誼、祝福母校。
  • 兵團改革開放40周年回眸(十師北屯市篇)
    潮起風勁正當時——兵團改革開放40周年回眸(十師北屯市篇)七月的北屯市熱鬧非凡,來自五湖四海到白沙湖景區旅遊的遊客、疆內來龍疆設施農業基地採摘蔬果的小家庭,絡繹不絕地來往於這座歷久彌新的兵團城市,開始了屬於自己的獨特旅程
  • 港澳臺海外統戰工作40年回顧
    1998年1998年清明節,中華海外聯誼會組織香港、澳門和海外各界代表人士共160人,赴陝西參加了公祭黃帝陵典禮,並敬立「香港回歸紀念碑」。2007年2007年2月,紀念臺灣人民「二·二八」起義六十周年座談會在北京舉行。2007年5月,中華海外聯誼會成立十周年紀念會在北京舉行,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會見與會代表並發表重要講話。
  • ...永恆的青春祭」公祭活動暨海灣園35周年、知青廣場10周年慶典...
    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12日電(鄭瑩瑩)第九屆「永恆的青春祭」公祭活動暨海灣園成立35周年
  • 「盛泉杯」鳳凰涅槃中國夢詩歌朗誦會在京舉行
    4月28日,由山東榮成盛泉集團聯合北京恆海世紀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策劃和舉辦的「『盛泉杯』鳳凰涅槃中國夢」——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紀念知青上山下鄉50周年詩歌朗誦會在北京中國兒童中心劇院舉行。、原京郊插隊知青閻伯政,國家民政部社團司原副司長、黑龍江兵團北京知青白樺,國家民委外事司原副司長、原西安知青吳金光,寧夏電影製片廠原廠長、原西安知青李樂,陝西延安市文化局原副局長劉和明,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中老年文化藝術中心名譽主任賈偉民,著名軍旅作家、延安北京知青聯誼會副會長王曉建,北京市對外貿易協會秘書長、原京郊插隊知青尹軍,以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陸明,原衛生部副部長李宏規,原林業部副部長李育才,原外經貿部副部長程飛
  • 「知青歲月」南疆往事
    但到一九七零年的十月,再也躲不下去了,凡是以前沒有上山下鄉的社會上的青年,都要去雲南建設兵團,否則的話,家長工作也要停下來。每天家門口鑼鼓聲不斷,上門動員的人川流不息,沒辦法,父母含淚同意了,馬上一張「光榮批准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雲南建設兵團」的大紅喜報貼在我家門上。戶口也馬上遷出去了,望著這大紅喜報,我感覺好象真的參軍了,我的心已經飛到雲南了。
  • 女知青 | 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於是, 1969年1月28日, 我隨泉州第一批知識青年赴德化縣插隊落戶, 走進廣闊天地, 開始獨立生活。昔日知青點認識郝海庭, 在北京。當年, 她是泉州一中的高中生。我們都是各中學以十比一的比例民主推薦出來的學生代表, 赴京接受毛主席檢閱。至今, 我依然清晰記得1 9 6 6年國慶節, 那一片紅色浪潮漫湧進天安門廣場的情景。宋建惠是海庭輔導班的小同學, 聽說海庭報名上山, 她來搭夥。我們三人走到了一起。那時, 我們的父親都處在幹部學習班的隔離審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