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18歲的杭八中學生汪寶聯和班上40多位同學一同跳上了開往內蒙古的火車,將青春、熱血灑在他鄉。40年後,已經白髮叢生的他,安靜地坐在浙大紫金港小劇場的後排,扛著他們當年橋灣十連的旗幟,看著戰友們一個個登臺演出,思緒萬千。
昨天,杭州知青赴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十二團40周年聯誼會在浙大紫金港舉行,近700多名知青從全國各地趕來,將小劇場坐得滿滿當當。
「這不是老六么,啊呀,多少年啦!」「胖子,哈,胖子。哎喲,不好意思,叫習慣了。現在一點兒不胖了。」40年的友誼在一句句親切的寒暄問候中升華。隨後,知青們自己編排的一臺名為「青春的印痕」的演出熱鬧上演。
演出開始前,汪寶聯就早早坐定,扯開肩上橋灣十連的旗幟,方便當年的同學兼戰友找到座位。他告訴記者,前年十連在北京辦過一次聚會,十連杭州「分部」的聚會他們一年要辦好幾次,但這麼大規模的團級聚會還是第一次。
汪寶聯說,當年十二團的杭州青年一共有628位,到了那邊跟著老師傅、農民學農活,基本什麼都幹。「也沒什麼業餘生活,打球、聊天為主,書籍很少,偶爾能借到一本。」與其他同學相比,汪的崗位比較讓人羨慕,他做的是通訊員,隔幾天就趕十幾裡路去收郵件,「所以大家一看到我就特別親切。」
在橋灣待了七年,同學們陸續回到了家鄉,應聘進單位。說起這段歲月,汪寶聯用了「條件苦,鍛鍊人」六個字,他說沒有辦法選擇的青春,往積極、樂觀的方面想比較好一點。舞臺上,演出已經開始,男女二重唱《閃亮的日子》響起,汪寶聯和邊上幾位戰友在座位上一起合唱了起來。據每日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