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漢語拼音之父、108歲的語言文字學者周有光的一番話,讓央視「漢字聽寫大會」再次陷入爭議。周有光老人說,即便以他的知識儲備,假如去考「漢字聽寫大會」,「一定考零分」。事實上,「漢字聽寫大會」一類比賽一直飽受「考題太偏」的抨擊,此種做法被認為偏離了當初普及漢字書寫的初衷。對此,一些語言文字專家昨天對青年報記者談了他們的看法。
熱現象:聽寫漢字遠離普通人生活
周有光老人說會「考零分」,實在值得人們深思。他說,現在官方公布的通用漢字有8000多個,這已經超出了人們的承受力,實在太多了。然而,「漢字聽寫大會」所考的不少生僻字恰恰就是在考驗人們的「承受力」,而且往往會突破這種「承受力」。
周有光所說的8000多個通用漢字,源於國家語委新近公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咬文嚼字》執行主編黃安靖昨天告訴青年報記者,《通用規範漢字》收字8105個,其中最常用的一級字3500個,具有一定專業性的二級字3000個,比較生僻冷門的三級字1605個。而「漢字聽寫大會」考的很多字都屬於二級或三級字,甚至不在《通用規範漢字表》之列。
前幾天,引發《咬文嚼字》和「漢字聽寫大會」爭論的「雞土從菌」(央視認為寫「雞樅菌」為對,但《咬文嚼字》認為應寫成雞土從菌的「土從」字,就沒有被《通用規範漢字表》收錄,甚至電腦都打不出這個字。
就連作為評點嘉賓的錢文忠也直言,考的很多字即便放在他面前他也是不認識的。一些觀眾抱怨,「漢字聽寫大會」已經陷於一種「孔乙己怪圈」中——正如孔乙己討論「回」字有幾種寫法一樣,「漢字聽寫大會」的不少考題已經離普通人的生活太遠了。
冷思考:莫把立體的漢字變扁平
青年報記者注意到,在西方也有類似的拼字節目,為了比出高低,也會拿一些極冷門的術語單詞讓選手拼寫。「漢字聽寫大會」應該也是借鑑了西方拼字節目的遊戲規則。但《咬文嚼字》名譽主編郝銘鑑對青年報讀者說,「漢字聽寫大會」現在的做法已經偏離「引起人們對漢字的關注」的初衷。「他們考的一些字是平時用不到的。最後等於考學生的背詞典的記憶力。」
黃安靖向青年報記者透露,據他所知,很多考生都是背整本《現代漢語詞典》的,「比完之後很多也就會忘記了吧,沒有什麼意義。」郝銘鑑還用「漢字聽寫大會」考的冷僻字作了一首打油詩,其中有「鳧趨雀躍聞啁啾,海晏河清伴日紅,蠅營狗苟當剷刈,殫精竭慮願鏤空,河汾門下誰識荊,服膺婉孌一愣蔥」之語。
黃安靖認為,「漢字聽寫大會」應該堅持考常用字的原則,「我認為分出勝負未必要靠冷僻字。」在黃安靖看來,由「音形義」組成的漢字,背後是有很深刻的內涵的。「除了考『形』之外,還可考『音』和『義』。現在只考聽寫就太單調了,就容易走偏。會把立體的漢字變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