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圖書館和自習室什麼時候最受歡迎?
每學期期末考試前1-2周。
如果不是因為疫情居家學習,很多大學生即將開啟高中階段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的學習模式。因為期末不過60分,意味著下一學期又要花時間重修課程,這是每一位大學生最不願意面對的事情之一。
明明一個學期有19周,但考試成績可能只取決於最後的一個星期甚至三天,這就是國內高等教育的現狀之一。
很多學生平常白天不起,晚上不睡,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大好時光耗費在一部手機、一臺電腦上,有時也會為此行為感到懊惱,但「間接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是常態。
這樣的日子到底是真的過了365天,還是把不思進取的一天不斷重複上演了365遍?
「Colleges are like old-age homes, except for the fact that more people die in colleges.」
大學就像養老院,而且事實上,更多人死在了大學裡。
以前有多少人躺在床上吸鴉片,現在就有多少人躺在床上玩手機。姿勢沒變,只是多了幾分抱怨,為什麼別人生活得妙趣橫生,自己就變成了這副樣子?可人生的絕大多數痛苦都來自於一件事:身體喜歡隨大流,意識又渴望不平凡。
很多學生當初剛進大學校門時,也曾意氣風發雄心壯志,但在一個高度鬆弛的環境裡,如果沒有極強的自律性,再宏大的理想和抱負都會被一點一滴消磨掉,再優秀的人也會「泯然眾人矣」。中學時,老師會告訴我們「努力吧,考上了大學就輕鬆了」,但幾乎沒有老師告訴我們「所有的安逸、放縱,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這樣的狀態持續到大三大四時,很多學生才會幡然醒悟。看著曾經嘲笑的每天早上七點就去圖書館學習的那個「書呆子」已經考上了知名大學的研究生,那個一有空閒時間就出去兼職賺錢的「窮光蛋」已經在「折騰」創業,那個每天跟你一樣逃課、睡覺、打遊戲的朋友卻早已被家裡安排進了企業實習時,才開始追悔日月蹉跎,猛然回首自己早已「死」在了大學四年的豔陽天裡,根本無法抵抗畢業這個寒冬。
安於現狀、固步自封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它會消磨人的鬥志,使人不願意或不敢突破現狀,失去破釜沉舟的勇氣和耐心,選擇了隨波逐流,讓人在奮鬥與安逸中苦苦掙扎。
「處在二十幾歲的好處同時也是壞處就在於:你所做的每個決定都將改變你的餘生。」
大學是人生的又一個轉折點,有人在這裡超越,也有人在這裡落後,奔跑起來,別在美好的大學生活中「英年早逝」!
人生迷茫,停滯不前,TSC幫你逆風翻盤!
去美國名校讀碩士,去優秀學區當老師,拿高含金量美國學歷,豐富個人工作經驗,只要你願意邁出第一步,就能收穫不一樣的風景!
點擊「了解更多」,勇敢邁出成功的一步!
文字 | BCC&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