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提倡,對於美國企業從中國遷回美國的所有支出,美國政府應給予100%直接報銷,如果這一政策真的實施,確實會有一部分美資企業離開我國。緊跟美國的腳步,日本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中,撥款2435億日元(約157億元人民幣)幫助企業實現供應鏈多元化。日本的理由是,供應鏈過於集中在中國不利於分散風險。
看來,美日企業要悉數搬出中國,即使短期內搬不了,但從長期來看將成為一種趨勢。不過,美日的要把所有製造企業都搬出中國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到目前為止,當前,中國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點是任何國家都比不了的。
可以肯定的是,就算美日兩國企業悉數都搬離中國,最多是有些美國和日本的品牌可能就一同搬走,比如飲料業的可口可樂等品牌給搬回本土了。但是,這並不影響到中國的工業門類,中國還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國家的地位也不會有絲毫改變。更何況,美國和日本企業要想搬離中國也並非易事。
首先,美國、日本這兩國的疫情並不樂觀。先説美國,目前確診病例高達53萬,每天以二至三萬人在增長,美國整個國家處於半停產狀態,要讓美國企業現在回到本土,顯然在短期內是不可能的。再講日本,不僅是因疫情夏季奧運會都延遲了,而且日本豐田已經停止了7條生產線的生產,其他企業也在不同程度上停了生產線。如果等疫情好了,再恢復生產和經濟,恐怕美日兩國的政府都要換屆了。
再者,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這麼多年,國內製造業具有三大優勢:數量超大、門類齊全、基礎設施完備。這也不是美國、日本政府給制種過企業一些補貼,他們的製造企業就願意搬離中國的。舉個例子,中國工業門類非常齊全,外資企業要做一個大的項目,想買什麼樣工業用品(或零配件)都一二周內採購完畢。而如果是把企業搬到美國本土,由於製造業門類不全,有些低端工業用品就算耗上幾個月的尋找,也未必能買得到。
再次,中國還有人才的優勢,因為全球工業化產業鏈分工以來,中國培養出大量的熟練人工和技術工人,這是中國的寶貴資源。而美國、日本企業就算把生產製造業搬到越南、孟加拉國等地。問題是,那些人工資雖然要得不多,但是在管理方面、工人技能、吃苦耐勞等各個方面,都遠遠落後於中國人。所以,美國和日本雖然有可能搬走一部分企業,但不會把所有企業都搬走。
最後,日本和美國政府要求本國的企業搬家,但是他們的一些企業未必願意搬。這樣無疑會失去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這樣製造企業也會因失去了中國14億人口的龐大消費市場,而損失慘重。比如,在日本和美國的製造企業中,很多是汽車製造業,現在全球汽車銷量低迷,如果美國和日本的汽車產業都要搬回國內,那中國的汽車製造業正巧就補掉了他們的市場份額。
美日企業製造業回歸,國內工業門類不會受到任何影響,而從目前情況看,美日國內疫情如此嚴重,製造企業再想搬回去這幾乎已不可能。與此同時,中國的製造業還有工業分工後產業鏈優勢,以及擁有大量熟練工人、技術工人的優勢。所以,對於美國、日本製造業會有一部分會搬走,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企業會繼續留在中國。因為中國的各種優勢是無可取代的。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