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廣東省玩具協會會長 李卓明
中國製造業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建立起了全球化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體系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但同時,「世界工廠」也不斷面臨挑戰:2008年金融危機時,便不斷有「倒閉潮」的新聞見諸報端;2018年以來,中美兩國發生大規模貿易摩擦,大量製造業工廠向海外市場轉移的消息甚囂塵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經濟體,又不斷拋出吸引工廠從中國遷回本國的計劃……
玩具行業是中國製造頗具代表性的行業:中國早已是世界最大的玩具製造和出口國,世界玩具市場上銷售的產品超過70%由中國製造。然而,近年來由於生產成本的增加,導致中國玩具製造業部分代工業務有向東南亞地區轉移的苗頭。
過去百餘年間,全球玩具製造業重心轉移的內在邏輯是什麼?中國玩具製造業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世界玩具工廠」的地位會輕易被越南、印度、印尼等新興經濟體取代嗎?筆者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世界玩具產業轉移概況
縱觀歷史,受政治、經濟因素影響,現代全球玩具製造業經歷了四次大規模轉移。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工業革命的延續,造就了德國工業領先的地位。德國在玩具研發、手工業水平方面形成了規模效應,成為世界玩具製造和出口中心。一戰後,新興材料塑料被大量應用到玩具製造業中,通過注塑工藝實現了大規模量產;二戰後,德國經濟衰退,而受益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美國進入電氣化時代,工廠生產形成流水線批量、標準化高速發展,帶動了玩具製造業的騰飛,玩具產業也就自然轉移到了美國。
20世紀50年代,勞動成本不斷提高,二戰戰勝國美國出於自身政治利益考慮,扶持戰敗國日本作為西方的「亞洲工廠」承接全球製造業轉移,以幫助其賺取外匯購買食物和其他急需的進口物資。日本的玩具製造業也就自然形成了出口產業,玩具產業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代工時代。
20世紀60年代後期,日元升值、用工成本持續上漲,韓國以及香港、臺灣地區都因為與歐美日有著政治親緣關係,加上具有相對完善且蓬勃發展的模具業、注塑製造業與五金零件業等相關產業為基礎,又有廉價的勞動力為優勢,快速承接了美、日的玩具製造產業。
20世紀80年代,隨著日本、韓國以及香港、臺灣地區經濟迅速發展,人力、土地成本上漲,勞動資源跟不上產業發展的需要;恰逢中國內地開始改革開放,因而資本紛紛來到中國內地——特別是廣東珠江三角洲等地區投資設廠,將傳統玩具生產線轉移至此。
二、改革開放後中國玩具產業迎來大發展
中國玩具製造具有悠久歷史。改革開放之前,玩具消費能力弱,渠道不通暢。當時玩具生產一缺資金,二缺技術人才,三缺技術設備,四缺市場,生產落後產品質量水平低,雖有一些小型生產企業,卻在漫長歲月中發展緩慢。
談起中國內地玩具產業的發展,香港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香港玩具製造業從20世紀50年代起步,並不斷從德國、英國引進先進生產設備。20世紀60年代末,香港玩具出口已超過西德。1972年又超過日本,並在1981年達到空前繁榮,出口值達124.6億港元,工廠2168家。與此同時,香港工業、商業大發展,工資、地價飆升,勞工短缺,利潤急劇下降;而毗鄰香港的廣東有著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更有內地充裕的勞動資源作保障,近水樓臺先得月,成為承接香港玩具製造業的不二之選。但是,20世紀80年代初,最先進入珠三角的香港玩具廠商,對於內地開放政策仍未深入認識,未有大規模進入。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發表後,廣東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快,珠三角地區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特別是深圳、東莞等地方政府為吸引外資爭相推出優惠政策,吸引了香港、臺灣等地大量玩具企業湧入。
港臺玩具企業的到來,不僅為廣東帶來先進的玩具生產設備和技術,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管理模式和海外市場訂單,進而帶動地方民營企業蓬勃發展。20世紀90年代末,香港玩具製造業幾乎完全遷移,絕大部分落戶廣東;美、日玩具商等也紛紛到珠三角投資,世界上最完善的玩具製造產業鏈在廣東基本成型:深圳、東莞、惠州的玩具企業擅長加工貿易,中山童車生產企業「成行成市」,佛山玩具企業以製作毛絨玩具出名,汕頭澄海塑膠玩具嶄露頭角……各個地域的玩具生產企業各具特長和優勢,其中一些產業特色沿續至今。
粵港兩地玩具業關係密切、交往頻繁,圖為2003年7月,廣東省玩具協會與香港玩具協會兩會元老級人物合影三、中國玩具產業現狀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玩具產業逐漸成熟,主要製造企業集中在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山東等沿海地區。玩具製造產業鏈完整,產業配套設施完善。特別是廣東地區,玩具企業的生產技術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一些先進的數控工具機如CNC數碼加工中心、抄數機、雷射快速成型機、雕刻機已被大中型企業廣泛應用;生產所需的注塑機、碎料機、烘乾機、移印機、噴漆設備、檢測儀器、生產流水線等機械設施齊全,行業的自動化生產程度不斷提高。
作為我國最大的玩具製造和出口基地,廣東玩具已連續30餘年玩具出口金額位列全國第一。2019年,全國玩具出口311.36億美元,同比增長24.2%;其中廣東玩具出口215.09億美元,佔全國份額69.1%。廣東的玩具產品素以科技含量高、製造工藝好而馳名,歐美國家技術含量高的玩具基本上都在廣東生產。其中汕頭市(澄海區)作為廣東玩具生產企業最為集中、科技創新能力和產品科技含量高的地區之一,已形成了較成熟和完整的產業生態,產業集群效應明顯。同時,廣東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所佔份額逐年減少,2019年下降到37.67%,而自有品牌產品的出口貿易則不斷增加,中國玩具產業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取得了長足進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國產玩具品牌也得到迅速的發展。過往國內高端市場一直被國外品牌壟斷,但近年中國品牌玩具憑藉著設計新穎、質量優良、價格相宜打破了這種壟斷,雙方勢均力敵。在國內大商場玩具銷售排行榜上,國產品牌玩具與進口名牌產品同臺競技已成為新常態,遙控飛機、遙控車等一些技術含量高的玩具,國產品牌更是常年位居榜首,從性價比上來看,進口品牌根本沒法競爭。
2019年6月,湖南衛視《天天向上》十年一度的「世界玩具大賞」特輯中,作為中國玩具品牌的代表,奧飛的「超級飛俠」「聖甲車」等玩具來到現場分享有趣的故事。四、中國玩具產業具有四大優勢
近年,中國玩具製造曾遭遇用工荒、企業運營成本上漲等困難。越南、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印度等有著大量便宜勞動力的新興國家,正試圖大力發展玩具產業,但他們與中國內地歷經數十年發展積累的雄厚製造業基礎相比,還是存在明顯不足。
美國玩具協會主席兼執行長史蒂夫·帕謝爾布年初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作為生產、出口和消費大國,中國在全球玩具產業的重要地位不會因新冠肺炎疫情而發生改變。完善的產業鏈、裝備先進的工廠以及優秀的從業人員,奠定了中國在玩具產業獨特的優勢地位。」在筆者看來,中國玩具產業的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強大的產業鏈配套:中國製造業最強大的地方,不只在於生產價格低,更在於超級強大的上下遊供應鏈網絡。
《福布斯》雜誌採訪過美國當時最好的無人機企業,他們要把一個設計變為成品,需要在很多地方採購零部件,包括中國,最少三個星期才能完成;但廣東知名企業大疆公司在深圳一天之內就能把所有零部件採購完成,並且做出成品,所以美國公司根本沒有辦法和大疆公司競爭,只能從硬體環節退出,集中於軟體和服務。而今,大疆公司佔據了美國消費級無人機八成的市場份額。
美國一個工業配件公司的負責人說,中國的產業鏈非常成熟,從原材料到配件到成品,都能一站式提供,不需要跨國。而且中國的陸運、海運、空運都十分發達,中國的政策非常穩定,這種優勢其他國家、其他地區在相當時間內是不可能建立的。
在眾多新興市場中,越南的潛力被外資玩具商普遍看好。但由於近年勞動資源出現緊缺,以致勞動力成本上漲過快,配套產業鏈的發展又跟不上,導致不少在越南的其它工廠倒閉離開。政治學學者施展去年從北到南對越南做了深入調研,結果證實了他的分析:製造業大規模的遷移不大可能,所謂的「轉移」,實際上只是中國供應鏈的「溢出」。
2007年以來,中國東南沿海勞動力成本上升,同年發生美國玩具召回事件,2008年又出現世界金融危機,媒體一度傳出「玩具業倒閉潮出現」「珠三角玩具業國外轉移已成趨勢」等不實消息。然而時至今日,孩之寶、美泰、斯平瑪斯特、MGA等玩具巨頭,依然高度依賴中國代工廠及在中國投資設立的工廠。以MGA娛樂公司為例,他們80%的產品都是中國製造,由約50家中國工廠生產。年初受疫情影響,中國部分工廠推遲開工,其暢銷玩具-- L.O.L.驚喜娃娃系列立即供應告急……
美國玩具協會主席兼執行長史蒂夫·帕謝爾布說:「美國玩具商高度依賴其中國合作夥伴,美國市場約85%的玩具產自中國。儘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也有一定的玩具產能,但其中不少組件仍為『中國製造』,中國在全球玩具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短期內不可撼動。」
廣東澄海某玩具工廠▌2. 勞工素質高,生產效率無可匹敵:儘管近年用工成本有所增加,但顯然,中國勞動力成本的優勢仍長期保持,中國產業工人勞動生產率極高,吃苦耐勞、紀律性強的特質也是其他國家不能比擬的。中國還有2億到2.5億農村人口需要轉移,其中很大一部分必然要轉移到製造業。
印度是僅次於中國的全球第二大人口大國,其憑藉人口數量多和年輕化的優勢,躋身下一個「世界工廠」似乎理所當然。但是,印度人生活工作普遍節奏慢,不少工人自我要求不高,整體生產效率低,吃苦耐勞能力和勞動紀律性遠不如中國工人。
近年,該國大力推動「印度製造」。政府為發展玩具產業,2009年曾推出針對中國進口玩具禁令、今年又提高玩具進口關稅等,企圖對中國玩具進口設置貿易壁壘,大力發展本國的玩具製造業。然而事與願違,當地玩具製造業並無太大的改觀。
美國Basic Fun玩具公司深耕中國市場30餘年,約90%生產能力都在中國,與中國製造商合作關係深厚。公司負責人福爾曼說,中國擁有強大勞動力和高效生產力,很多國家難以與之匹敵,也令他的企業非常依賴。這也道出了眾多歐美玩具企業的心聲。
▌3. 生產工藝技術先進:去年,在美國對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舉行的聽證會上,大批美國商家、企業家對中國製造和中國工人贊口不絕。在他們看來,全世界最好的產業工人,幾乎都在中國。「中國工人幹起活來,就像是藝術家。」 「中國工人工作勤奮,非常智慧,很多高級產品都來自中國,其他國家根本生產不出來。」
孩之寶近年也考慮轉移產業鏈,然而轉來轉去將近10年,孩之寶仍有約六成的產品要依靠中國生產。如其中標誌性產品——「變形金剛」系列,代工產品質量高是因為代工廠使用了高精密度工具機,模具精準度好。中國除了進口國外工具機之外,始終在努力自主研發工具機和模具,提高品質,目前已達到一流水平,這是其他發展中國家無法相比的。
2018年11月,廣東省玩具協會組織會員企業前往海天塑料機械(廣州)有限公司參觀考察,了解最新的注塑機工藝相比之下,越南缺乏頂尖工藝、技術和設備以及規範的管理,所以變形金剛的設計和生產就很容易產生「脫節」。有「變形金剛」玩友就吐槽說,孩之寶把生產線轉移到越南等於「藥丸」:品控幾乎沒有,玩具普遍出現左右手同模、穿軸打歪、模具不精準無法合攏等情況。
不僅僅是美國,原來最重要的玩具生產基地德國,也越來越依賴中國製造。德國前幾年拍的一部紀錄片調查發現,德國本土(包括瑞典)一眾知名玩具品牌,幾乎都是 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德國玩具工業協會稱,現在德國市場上3/4的玩具都是中國生產的。
德國家族企業Heunec有95%的毛絨玩具都由中國的8個分包商生產。公司負責人以一個毛絨貓頭鷹為例:中國南京的廠家生產一件貓頭鷹玩具的原材料成本是1.88歐元,約為德國的一半;生產成本僅需1歐元,只有德國的1/6。其中除了德國的人工費太高以外,還因為中國工廠使用了智能機器。中國工廠使用雷射計算機為毛絨玩具製版和切割,可以實現快速大量生產。而德國的工人仍在使用落後的硬紙板模具和切割機。加上運費和關稅,中國生產一件貓頭鷹玩具的總成本約為3.6歐元,而德國的生產總成本將近10歐元。儘管德國具有高精端的製造技術,但其勞動密集型的專業技術人才缺乏,勞動成本高企,所以玩具生產已難以轉回德國。
▌4. 管理科學,制度嚴格:現代玩具工廠管理涉及面廣泛、牽涉問題紛繁複雜。前些年,孩之寶、美泰、迪士尼等企業曾將部分訂單轉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但由於品控和生產技術問題,最終不少產品只能流回到中國生產。中國玩具工廠的管理優勢可見一斑。
隨著產業的發展,生產管理要求也日趨嚴格,中國的玩具企業逐步設立充實相關細分部門。如適應政府政策、法律法規的法務,應對技術的工程,應對生產過程的管控,應對品質的監控,應對人力資源的調配,應對安防完善的機構,以及相關體系的審核專業人員等,管理模式日臻完善。
中國玩具企業生產過程管控步步為營,保障企業安全生產的法規也在不斷變化和完善。操作規程、防護措施、應急預案、職業病檢查等,已形成日常重要安全制度。玩具生產出口企業大都有著由訂單-生產-驗貨-出口的一系列完整流程。工廠的作業環境更是不可同日而語,空調廠房、花園式布局,以及便捷物流輸送,安防、消防報警系統,排汙環保裝置等一應俱全。此外,工廠對員工生活、文化、物質等薪酬、福利,也在不斷改善,不少企業還非常注重對員工教育培訓的投入,增強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忠誠度。
廣東東莞某玩具工廠五、玩具製造大國地位20年不會改變
製造業不僅是我們的立國之本,更是強國之基。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以及全球供應鏈的核心,是由經濟規律推動自然形成的。當前,中國正面臨著生產自動化升級、生產鏈分布多樣化、單邊貿易主義抬頭等綜合了政治、經濟、技術等因素的史上最複雜競爭挑戰。但中國製造的優勢,在於全面的工業體系和供應鏈,良好訓練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工藝,以及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其他國家想在短期內替代中國,絕非易事。
2019年中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進入到中等收入國家的上層,並且有數以億計的中產階層,因此國內消費需求不斷升級。中國不僅僅是全球玩具第一大生產國,並且已經躍升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2019年中國玩具市場銷售約為849.2億元,未來數年甚至有望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玩具消費市場。以上這些,無疑都將為中國形成超大規模、多元化的製造業和市場空間創造了有利條件。
相信以中國穩打穩紮的發展步伐,一定可以成功升級轉型,突破傳統純代工的限制,發展成為複合型現代玩具製造業。根據目前的形勢和產業情況分析,中國這個「世界玩具工廠」,將在未來20年甚至更長時間得以保持並繼續發展!
來源:《中外玩具製造》雜誌7月號
作者:廣東省玩具協會會長 李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