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玩具網 5月21日訊】據《中外玩具製造》雜誌報導:古語有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在中國內地成為「世界玩具工廠」之前,日本、亞洲四小龍中的韓國以及香港地區、臺灣地區也都曾經擔任過同樣的角色,當玩具製造業重心轉移至中國內地之後,它們也努力尋求出路,走出了各自的一方天地。
在探討中國代工企業出路時,一方面可以借鑑這些「前輩」們的經驗,另一方面,也要充分了解虎視眈眈的後來競爭者,知己知彼,方能有的放矢。
而在遠離全球玩具製造主場的歐洲,捷克卻以另一種優勢,緊隨中國,成為全球另一個玩具製造業重心,它的經驗也值得留意。
目錄:
(一)回顧:經濟是產業遷移首要因素
(二)現狀:曾經的「世界工廠」因地制宜轉型
(三)未來:虎視眈眈的後來者各有優劣
(四)結語:打造複合型現代製造業
(一)回顧:經濟是產業遷移首要因素
總體而言,世界玩具製造重心經歷了4次大規模遷移。經濟因素就影響了其中兩次,是產業遷移的首要因素。
經濟、技術、政治因素是全球玩具製造重心遷移的三大推動因素
▌第一次遷移
從德國到美國:技術發展
早期的玩具僅為手工製品。受限於當時低下的生產效率和文化認知差異,各國只能自產自銷,並未形成規模,更別提放到國際市場上進行貿易了。20世紀初,德國的錫制玩具風靡市場,在玩具研發、手工業水平方面形成規模效應,成為當時的世界玩具製造重心,並大量出口。直到一戰爆發,中斷了玩具國際貿易。
一戰後,玩具成為兒童撫平戰爭傷痛的工具,需求大增。而德國所擅長的木製、金屬玩具由於工藝所限,產量跟不上。塑料,作為一種新興材料,被大量應用到玩具製造中,通過注塑工藝,實現了大規模量產。在此背景下,受益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美國進入電氣化時代,工廠生產形成流水線批量、標準化高速發展,帶動了玩具製造業的騰飛,產品大量出口。技術的更新,推動了第一次玩具產業遷移。
▌第二次遷移
從美國到日本:政治因素
第二次產業遷移發生在二戰結束後的20世紀50年代。日本作為戰敗國,很多工業設施都在戰爭中被摧毀。戰勝國美國出於自身政治利益考慮,扶持日本,將其作為西方的「亞洲工廠」加以改造,承接全球製造業轉移。而玩具製造業被指定為出口產業,賺取外匯以幫助日本政府購買食物和其他急需的進口物資。玩具產業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代工時代,為美國美泰、費雪等玩具商生產產品。在此期間,工業團體成功地引入了質量認證系統,從而幫助該行業迅速發展並確立了玩具作為日本重要出口產品的地位。
▌第三次遷移
從日本到亞洲四小龍:生產成本
由於傳統玩具製造業是勞動密集製造型產業,機械輔助僅在生產過程中佔很小的比例。因此,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當日元持續升值、用工成本不斷提高時,在日生產的美國玩具商,還有早前發展起來的萬代、多美等日本本土玩具商因經濟壓力,開始尋求新的生產基地。
此時,韓國、香港地區、臺灣地區都因為和歐美、日有著政治親近關係,加上相對完善的模具業、注塑製造業與五金零件業等相關產業蓬勃發展為基礎,廉價的勞動力為優勢,承接了美、日的玩具製造,並先後享有「玩具王國」的名聲。玩具製造業和其他製造業一道,為上述三地的經濟騰飛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四次遷移
從亞洲四小龍到中國內地:生產成本
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人力、土地成本上漲,以及1979年中國內地改革開放的政策效應,美、日、韓以及港臺等地產業資本紛紛到中國內地的珠江三角洲、福建、山東等東南沿海地區投資設廠,將傳統玩具生產線轉移至此。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內地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世界玩具工廠」40年,時間比前面幾位「前輩」都要長得多。
東莞某玩具廠
(二)現狀:曾經的「世界工廠」因地制宜轉型
由上述的全球玩具製造重心遷移的歷史來看,玩具製造產業有類似候鳥現象。那麼,當玩具製造業遷出之後,曾經的「世界玩具工廠」又如何自處呢?從著名的產業鏈「微笑曲線」來看,玩具製造處於產業附加值的底層,利潤有限。因此,日本、韓國、香港地區紛紛根據自身條件,往附加值高的一端轉型。
曾經的"世界玩具工廠"紛紛因應自身情況往產業鏈高附加端轉型
……
微信掃一掃付費閱讀全文▲
訂閱《中外玩具製造》
一起關注玩具代工廠生存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