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機器人學大咖教授入駐春戰線,為中國高校提供線上講座!

2021-02-26 春天在線國際課堂

南洋理工大學校園的人行道上,能經常看到幾個萌物來回穿梭。它們不怕日曬雨淋,還會閃避障礙物,過去七個月來為南大師生免費派送超過6000份餐食。

它們就是FoodBot的四輪送餐機器人,靠電池驅動,每天三個時段到指定地點領餐和送餐。

在冠病疫情期間,除了減少校園餐飲場所排隊人潮,它們也提供更安全的免觸式送餐服務。

FoodBot每趟可運載超過50公斤物品,它們以時速五公裡,即一般行人走路的速度,按編程好的路線行走。它們各安裝五臺攝像機,擁有360度視野,透過電腦視覺偵察系統,閃避路人和障礙物。Foodbot的攝像機由工作人員遠程監控。一旦碰到障礙物較多等複雜路況,工作人員會引導機器人改道而行。

除了南大校園,FoodBot也服務毗鄰的潔淨科技園(Clean Tech Park)。用戶透過Cates應用點餐和付費後,商家會把準備好的食物放入FoodBot貨箱。機器人抵達指定送餐點前,會通過應用發簡訊,通知用戶領餐。

兩輛無人駕駛的「清道車」獲準在三個指定地點,展開為期六個月的小規模測試。若測試順利完成,這類自動化車輛可在下來幾年開始試行清理公共道路。

國家環境局將在南洋理工大學、緯壹科技城,以及裕廊創新區的潔淨科技園,展開兩輛自動化環境服務車的概念驗證測試,測試將進行至今年7月。

兩輛車都是電力驅動,對環境汙染較低,並且比傳統掃地機發出更少噪音。車上也裝有多個傳感器和攝像機,可實時測試周圍的障礙物並確保安全。

南大電機與電子工程學院的王鄲維教授受訪時也指出,由南大等公司研發的車輛可在晚上或下小雨時,人流和車少的情況下自動清理街道,從而提升生產力。

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的發展,勢必會改變社會,提高工作效率,自動化的發展,也將加快工業4.0的進程。

我們非常幸運邀請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王鄲維教授(上方無人駕駛清道夫研發者)入駐春戰線國際教育平臺,成為「大咖講堂」的主講嘉賓,主講以下課程:

《機器人與工業4.0》

《自動化與無人應用系統》

《人工智慧讓機器人成為詩和遠方》

王鄲維教授, 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分別獲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電子與電機工程學院教授及擔任智能城市中心 (Centre for E-City)主任 和新科技南大企業試驗室 (STE-NTU CorpLab)主任。2005 到 2011 年間,任控制與儀表工程系主任,學院管理委員會委員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術委員會參議員。同時兼職新加坡武裝部隊和南洋理工大學聯辦軍校教員與工程學科負責人。 

王鄲維教授1996-1997年獲得德國 Alexander von Humboldt 獎。從 2003 年至今擔任 Journal of Humanoid Robotics 副主編,現任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ular and Autonomous Systems 編委會成員,同時任 ASME 機器人工程系列叢書的顧問,以及包括 Journal of Field Robotics 在內的多個雜誌的客座編輯。王教授 9 次被邀請在國際會議和專題討論會上做主題演講,曾獲得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和國際會議最佳論文入圍獎。曾擔任IEEE IROS 2006 程序委員會副主席,多次被邀請做近期舉辦的 IEEE IROS 和 IEEE ICRA 副主編。王教授是 IEEE 高級會員,並作為大會主席,程序委員會主席和 主旨發言會主席的身份多次積極組織國際學術會議。

王鄲維教授積極參加機器人學和控制理論與技術領域的教學和科研活動。完成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工程數學,統籌學,控制工程和機器人學等學科教學建設和實驗。至今, 王教授已經完成項目累計經費約 2 千萬新幣。王教授領導的智能城市中心現有超過 7 千 4 百萬新幣研究經費。在 2015,王教授負責擁有 5 千 2 百 50 萬經費的新科技南大企業試驗室的建立和運作。自1985 年以來,王教授一直在機器人學和控制理論與技術領域 進行研究,王教授在迭代學習控制理論,重複控制理論與應用在國際上得到國際上普遍 認可為權威專家。從1995 年以來王教授一直從事室外移動機器人學的研究,曾擔任和新加坡港務局(PSA)合作項目的負責人。曾於 2008 和 2013 年兩次領導由教授和研究員組成的團隊通過室外自主機器人比賽(TechX Challenge)的選拔賽和參加決賽。王教授幫助電子與電機工程學院籌建了室外移動機器人和智慧機器人兩個實驗室。近年來在複雜系統故障診斷技術方面很有建樹,在衛星編隊飛行動力學與控制方面取得 了獨特成果。王教授已經指導了 29 個博士,38 個碩士,27 個博士後和訪問學者。發表兩本英文專著,7個書中章節,五個專利和 340 多篇國際雜誌和會議論文。王教授涉及的研究領域包括機器人和力控制,先進控制系統設計,智能系統,學習控制,移動機器人,移動機器人路徑和軌跡控制,衛星編隊飛行和故障容錯姿態控制,複雜系統的故障診斷和預測,交通燈控制等方面。至 2015 年 2 月,王教授的論文被科學引文索引(SCI)引用次數超過 2414次。

春戰線「大咖講堂」板塊旨在邀請新加坡大咖入駐平臺,為中國高校、機構、企事業單位提供新加坡的各類優質課程,歡迎線上課程、講座合作洽談!

任何疑問與合作洽談

歡迎留言給小編或

掃一掃或長按二維碼添加

春戰線小助手服務號

長按識別進入官網

春戰線由新加坡課程設計師與教材出版社等機構的資深專家設計與研發課程,由新加坡知名教育品牌——春天國際學院提供教學支持,專為華人學生設計的國際網上課程。

春戰線以優質的新加坡教育資源和開放式的線上平臺為主體,結合線下輔導,採用先進的「雙師模式」和「三師模式」,為各國學生提供純線上、線上和線下相結合、跨國機構合作班等上課模式,不出國門即可享受新加坡的優質教育。課程涵蓋新加坡K12教育、新加坡政府考試預備課程、國際考試課程、英語學習、職業教育、大咖講堂等幾大類。

我們的官方網站

https://www.springcollegecloud.com/home

相關焦點

  • 新加坡介紹——南洋理工大學
    南大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成員,全球高校人工智慧學術聯盟創始成員、AACSB認證成員、國際事務專業學院協會(APSIA)成員,也是國際科技大學聯盟的發起成員。作為新加坡的一所科研密集型大學,其在納米材料、生物材料功能性陶瓷和高分子材料等許多領域的研究享有世界盛名,為工科和商科並重的綜合性大學。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陳忠母校開講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陳忠母校開講 2018-06-19 16:23:03   來源:中安在線
  • 專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務長梅彥昌
    在教育交流合作中促進中新兩國共同發展——專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務長梅彥昌  自中國與新加坡建交以來,雙方在高端人才培訓領域的合作一直非常活躍,兩國高等學府也在雙邊互學互鑑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日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在上海正式開設駐中國辦公室總部,旨在深化與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  作為出席此次中國總部成立儀式的嘉賓,南洋理工大學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梅彥昌教授在上海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他說,中新兩國是「親密而特殊的夥伴」,兩國在發展中也面臨相似的機遇和挑戰,需要不斷加強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最終實現共贏。
  • 港中大(深圳)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進行合作
    12月20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代表團訪問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雙方籤署《學生交換項目協議》,開啟兩校合作新篇章。根據協議,自2020年秋季學期開始,兩校將每年互換12名本科生進行為期一學期的學習。受南洋理工大學教務長兼副校長林杉教授的委託,工學院院長彭樹捷教授與港中大(深圳)外事與學生事務副校長朱世平教授共同籤署了協議。南洋理工大學工學院副院長文勇剛教授、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陳曉東教授,我校學術副校長羅智泉教授、理工學院副院長黃建偉教授以及目前在我校任職的南洋理工大學校友孫正隆教授、凌晗博士、紀冬旭博士等共同出席並見證了籤字儀式。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申請難度大不大?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作為世界著名的研究型高等學府,在納米材料、生物材料、功能性陶瓷和高分子材料等眾多領域的研究享有世界盛名。南洋理工大學在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排名第48,南洋理工大學在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的得分是72.9分。
  • 專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校務總監兼副校長藍欽揚
    藍教授:作為一所年輕的研究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近年來取得較大發展成就的原因在於,我們有能力吸引高水平的教師、學生和科研人員,同時學校的發展也離不開社會各基金會和世界名企的大力支持。  南洋理工大學集結世界教學精英,他們為學生提供靈感,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使學生做好充分準備進入國際就業市場。
  • 南洋理工大學任命沈祖堯教授為李光前醫學院新院長
    南洋理工大學任命香港中文大學著名胃腸病學家、學術帶頭人沈祖堯(Joseph Sung)教授為李光前醫學院的新院長沈祖堯教授,來源:MedicalInspire該項任命為南洋理工大學和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合作項目之一。
  • 【2020南京創新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vs復旦大學!巔峰之戰,一觸...
    上半場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以5:0打敗清華大學 獲得決賽入場券 下半場 >復旦大學以3:2打敗南京大學 獲得決賽入場券 6月22日下午三點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將對陣復旦大學 上演本屆華辯科技創新專題賽的巔峰之戰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在今年,南洋理工大學還成為新加坡排名最高的大學,有史以來第一次戰勝了新加坡國立大學。 南洋理工大學 南洋理工大學,簡稱南大(NTU),是新加坡政府建立的頂尖大學,1991年在原南洋大學校址"雲南園"上建立。 它的前身是1981年成立的南洋理工學院,更早的歷史可追溯到1955年由東南亞民間發動籌款運動而創辦起來的南洋大學。
  • 院校介紹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院校選擇是留學過程中比較重要的環節,其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受到很多學生的追捧,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簡稱南大(NTU),是新加坡的一所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學。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在杭州為中國畢業生舉辦畢業典禮
    9月7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大)在杭州為278位中國畢業生舉行年度畢業典禮,慶祝六個研究生項目畢業生所取得的學業成就。  當天為278位畢業生領取碩士文憑,另外還有八人圓滿完成了享有盛譽的連瀛洲紀念獎學金的研究項目。連氏獎學金項目意在通過研究,培養新加坡和中國政商界的領導,以促進新中兩國的友好關係。
  • 阿里巴巴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成立聯合研究院 開展全方位AI合作
    參考消息網2月28日報導 2月28日,阿里巴巴正式對外宣布,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成立聯合研究院,在人工智慧領域開展全方位的合作。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校長蘇布拉·蘇雷什(Subra Suresh)教授與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張建鋒籤署了合作備忘錄。
  • 線上講座 | 關於新加坡留學,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去年11月25日,QS發布了2021亞洲大學排名榜單,亞洲排名前十的高校分別來自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內地及馬來西亞。新加坡國立大學已連續三年蟬聯亞洲第一,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則排名第三,就在清華大學之後。新加坡國立大學(國大)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世界級頂尖大學。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面向本科生新增跨學科核心課程,一年後覆蓋
    其餘部分將包括學生的主修科目,以及拓展選修課,如第二主修或輔修課程,工作-學習項目(Work-Study Programme),線上公開課,或學生自己的自主課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Ling San教授說:「這個新的課程框架涉及從科學,藝術與設計,技術,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等多個學科的綜合學習。當考慮到複雜多變的全球環境時,新課程將幫助學生擺脫孤立的思考。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在京舉辦年度中國畢業典禮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大)的年度中國畢業典禮於9月8日在北京舉行。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的畢業典禮上,蘇雷什教授對2018年的畢業生表示祝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與中國的密切聯繫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教授是本次畢業典禮的演講嘉賓。這反映了南大和中國緊密的聯繫,也反映了南大有一定的國際威望。
  • 聽聽麻省理工學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高校...
    跨國界、跨學科的人工智慧學術研究怎樣大有作為? 9月17日下午,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全球知名高校校長圓桌會議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外人工智慧領域知名高校校長,做了深入探討與交流。
  • ...互學互鑑——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長劉宏
    原標題:專訪:在雙向教育文化交流中推動中新雙方互學互鑑——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長劉宏  新華網新加坡頻道9月23日電(記者祝文杰)今年7月,中新兩國首腦在北京會面時達成一致共識,要擴大人文交流合作,推動中新關係上升到新高度。
  • 阿里巴巴與新加坡頂尖院校南洋理工大學
    申請新加坡PR,公民需要滿足的「國考」條件中不包括AEIS考試。參與到該項計劃的博士生將有機會在年初成立的研究院*進行研究,也有機會到阿里巴巴在中國北京或杭州等地設立的研究院。2018年3月,阿里巴巴集團與南洋理工大學正式籤署成立聯合研究院。首批約20到30名學生2019年1月入學,錄取的博士生在人才培養計劃下,不但無需支付學費,每月還可獲得5000新加坡幣的津貼。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並不是那麼高不可攀
    具體要求包括: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本科課程在中國內地招生的對象為已經參加過高考或在準備參加高考的學生。持中國高考學歷的學生可憑高考成績申請入學將會遲一年入學。應屆高三生則須提交高一和高二成績申請,醫學所有相關專業不能報讀。學術要求:高考分數超過超過當地一本分數線70分以上。語言要求:雅思最低6分,個別專業6.5分或7.0分;託福100分以上。
  • 關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你不知道的·10件事!
    看著亞洲排名中的各高校神仙打架,好消息是我們的清華和北大首次超越新加坡兩高校,佔據狀元和榜眼。而往年長居排行榜最頂端的新加坡國立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在今年的排名中卻有所下跌,成為了第三和第六名。根據榜單,我們看到新加坡的兩大巨頭學校在此次排名中跌落至第三與第六。要知道,2020年的QS排名中,這兩所學校可是並列亞洲第一,世界第11名。其中的原因相信並不是兩大高校在半年中退步明顯,而是泰晤士高等教育與QS的評選依據差異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