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戰會出現「聖誕停火」?

2020-12-17 果殼網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一百周年。論傷亡和波及範圍,這場戰爭也許不如二戰那麼慘烈,但它在歐洲人心中留下的陰影卻無以言表——所有人都痴迷於高速發展的現代世界,所有人都嚮往著大同社會,沒有人想到它竟然孕育著到那時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一次殺戮。

因此,緬懷的人們總會忍不住想起其中的人性閃光點,聊以慰藉。而流傳最廣的故事,當然是是1914年的聖誕休戰,就連英女王的聖誕演講都提到了它:這一年的聖誕節前後,整個西線出現了廣泛的非正式停火,雙方士兵跨出戰壕,聊天、贈送禮物、交換俘虜、埋葬死者、齊唱聖誕歌曲甚至舉行足球賽。實際上停火現象並不限於聖誕,而是在戰爭早期廣泛存在——但1914年的聖誕無疑是最讓人感到溫暖的一次。

《倫敦新聞畫報》1915年1月9日報導此事時所配插圖。圖片來源:wikipedia

如此美好的故事竟然是真的,這讓許多人感到驚訝,甚至是「重新恢復了對人類的信心」——不過,就像所有的故事一樣,它有好幾種不同的講法。

絞肉機之外的一戰

1916年那場持續九個月的凡爾登絞肉機,導致雙方死亡人數達七十萬。但這樣的場景並不是貫穿整個一戰的常態。相反,戰爭早期一位英國參謀在視察前線時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我)驚訝地發現德國人在我方步槍射程內走動,我們的人卻視而不見。我心裡暗自決定,等我們管事兒的時候一定要杜絕這種事情,這絕不能放任。這些人顯然都沒意識到我們在打仗,兩邊看起來都是在遵循『自己活也讓別人活』。」

這不是個案。這種相安無事的場景在整個戰線上的塹壕裡四處開花,哪怕高級軍官在拼命阻撓,哪怕戰爭激起了嗜血的本能,哪怕殺人或被殺是起碼的打仗邏輯,哪怕上面想打破任何一場局部停火都輕而易舉。其最登峰造極的表現,就是1914年的聖誕節期。

今年Sainsbury聖誕廣告再現了百年前的一幕。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我們都希望這個故事到此為止,成為人性的美好頌歌。但是故事的背後卻埋藏著很多問題: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為什麼人類二十萬年戰爭史上絕大部分時候都沒有出現這樣的場景?為什麼如此美好的聖誕節到了1915年就只剩下殘跡、1916年往後更是無跡可尋?初期的一戰,究竟哪裡不一樣了呢?

對此,密西根大學政治學教授羅伯特·艾克斯羅德(Robert Axelrod)在1985年提出了一個有趣的答案:博弈論。以下複述的,就是他在《合作的演化》一書中的觀點。

囚徒困境和重複博弈

想像一下你是一個德國兵,看到打對面兒來了一個英國兵。你有兩種選擇:朝他開槍,不朝他開槍;他也是一樣。你該怎麼辦呢?

假如他選擇不開槍。那麼你不開槍,雙方都沒事兒。你開槍,不但自己沒事兒還有可能把他打死。當然開槍好。

假如他選擇開槍。那麼你不開槍,他沒事兒你冒風險。你開槍,倆人一起冒險,沒準你的火力能壓制住他甚至把他打死。當然還是開槍好。

結果就是雙方開始交火,就像一場「典型」的戰爭一樣。這其實就是一場囚徒困境,只不過雙方不是牢裡的囚徒在選擇合作和背叛,而是戰場上的士兵。

原版囚徒困境示意圖。雖然整體來看雙方都選沉默最好,但兩個理性的囚徒單次遭遇卻一定會導致背叛。原圖來源: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相遇一次的囚徒,當然選擇背叛。但是如果兩個囚徒相遇多次呢?理論推演和實際模擬都表明,囚徒會「學會」合作——雖然背叛對方能獲得短期利益,但是合作卻能帶來長期利益。

當然,囚徒困境裡假定的,是囚徒完全理性並有無限時間思考;而主導戰場上士兵行為的,通常是本能、訓練、勇氣和恐懼——更何況戰爭形勢瞬息萬變,「重複」的博弈幾乎不可能出現。但是在整個戰爭史上,出現過一次例外,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塹壕。

塹壕裡的博弈

第一次有案可查的自發停火發生在1914年11月初,是在德軍早期快速推進結束之後,雙方陷入戰壕膠著期的時候。這絕非偶然。

塹壕戰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雙方的基層部隊會近距離僵持很長時間,而且換防頻率不高。這在整部戰爭史上都是罕見的場景——今天朝你開槍的那個英國佬,明天也會朝你開槍,接下來幾個月也還是會朝你開槍。或者不開槍。

而營作為前線的基本單位,大小也正合適:一個營滿編一千人左右,任何時候大約有一半的人在前線。步兵的吃穿都由營負責管理,營內所有的軍官以及相當一部分士兵都相互認識。這個單位足夠大,可以成為一段戰壕的穩定負責者;但又足夠小,能夠以各種直接間接的方式影響到其中每一個成員的行為。

因此,這實際上形成了一場重複囚徒博弈,而它很容易導向合作。雙方的策略十分接近於著名的「一報還一報」:你朝我開炮,我就反過來朝你開炮;但如果對方沒有明顯的敵對行為,我們也心照不宣地不公然向你們開火。1914年11月,一位軍官注意到,炊事員是在每天日落後把口糧送上前線,顯然對方也是選擇這個時機,以至於那段時間裡根本聽不到槍聲——而炊事員返回連級野戰廚房的時候通常漫不經心有說有笑,卻也沒遭到對方的冷槍。

1914年,英國和德國士兵在無人區會面。照片現藏於帝國戰爭博物館。圖片來源:wikipedia

到了聖誕節,有些地段的塹壕甚至依靠喊話和舉旗形成了公然停戰。在某一段前線,每天早晨8點到9點被規定為解決「私人問題」的專屬時間,在幾個特定地點豎起了旗子,表明這裡的人不應受到對方狙擊手的打擾。

維持合作

與形成合作同樣困難的,是維持。如果對方背叛了怎麼辦?如果換防了又怎麼辦?

預防背叛的方式不難,只需向對方傳達一個信息:你若背叛,我必回擊。這種信息的傳達可以是靠威懾性打擊:比如德軍狙擊手會瞄準附近房屋的牆壁,一槍連一槍直到打穿為止,表明我不打你不是因為打不到。也可以是在背叛發生後毫不留情地懲罰——按照一位英國士兵的總結,德國人的標準是「我們打死一個,他們回敬仨」。所幸,主動破壞停戰的一方往往自知「理虧」而不再反反擊,子彈和炮彈也不總會命中目標,所以通常能阻止冤冤相報。

換防問題也容易解決——一個營每隔八天會和後面的營換防,只需要簡單的交待。「德國佬不是壞傢伙,你不打攪他,他就不打攪你。 」

另一個不利因素是炮兵,因為他們通常不是反擊的受害者。這時就需要步兵和炮兵前線觀察員維持好關係。步兵往往會和新來的觀察員打招呼:「希望你別來惹麻煩。」對此最佳的回答是,「除非你想惹。」 當然有些時候不在場的炮兵也會成為替罪羊——在一個例子裡,一支英國部隊正在和一支來自薩克遜的德國部隊對峙,突然落下來一發炮彈,雙方都趴了下來。正當英國人開始咒罵德國佬的時候,一位德國士兵爬了上來,大聲喊道:「我們對此感到非常抱歉,我們希望沒有人受傷,這不是我們的錯,是那群該死的普魯士炮兵。」

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產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儀式性炮擊。戰線的很多地方,炮彈何時落下、打在哪裡、會落幾發,都成了固定的儀式;段子裡說的「一三五布雷,二四六掃雷」在這裡成了真事。英國人可以在不明就裡的參謀面前假裝冒著炮火轉移,其實他知道沒等衝過去炮擊就會停止;而德國人則說英國人的「晚間炮擊」準時得可以拿來對表。

位於比利時境內的聖誕停火紀念十字架。圖片來源:wikipedia

合作的瓦解

無論是英軍法軍還是德軍,都相信突破是唯一的勝利之途,沒有任何一方的高層希望這樣的停火維持下去。對於公然喊話和舉旗,幾個軍法審判就能解決問題。需要發動大規模戰役時,可以命令士兵離開戰壕。但是,一個軍官要怎麼判斷你手下的士兵開槍的時候有沒有瞄準對方的腦袋?怎麼知道前線送來的敵方鐵絲網是他們執行了巡邏的證明,還是他們早就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的儲備?

最後「解決」問題的辦法,艾克斯羅德指出,是小突襲(raid)。其實這一開始只是英國人在向法國人證明自己沒有吃白飯,同時「振奮軍心」。這種突擊規模一般在幾十人到一兩百人,目的是攻入對方戰壕、殺死或俘虜對方士兵。戰時宣傳這樣的戰術對敵方造成的傷亡更大,並且能恢復我方鬥志。至於它的實際成效如何、戰損比如何,至今依然爭議不休。

但是,這套體系出現了一個意外的後果。成功的突襲會有俘虜,失敗的突襲會有傷亡,這讓前線士兵完全無法偽裝一場突襲,也沒有辦法與敵人合作。成百上千的突襲徹底瓦解了雙方的信任——因為命令來自於上級而不由營級士兵自己決定,完全沒辦法建立合作-威懾-報復體系。突襲者不知道報復會何時來臨,被突襲者也不知道這是孤立事件還是一連串突襲的開端。整個系統亂了套,於是自行瓦解。正如歷史上常見的一樣,上級達成了他們的目標,卻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至此塹壕停火完成了整個周期:從局部的、偶發的友善行為(雨天停戰,飯點休息,節日歡慶等等),發展到完整的、固定程序的、可預測的互惠,最終以外力幹預,個體失去自由、無法為行為負責,合作瓦解為結局。這和計算機模型裡的合作演化還有自然界的合作演化都異曲同工——不同的是,這裡所依賴的不是突變,而是雙方主動的理性判斷。和傳統戰爭裡短時間遭遇戰不同,戰壕裡的漫漫長夜,足夠思考。

童話還是現實?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聖誕停火事件一般被看做是人性中難得的閃光點,而它的後續一般人們不怎麼提起,就算說到了也是用「戰爭毀滅人性」來解釋。然而博弈論提供了另一種視角:停火的真正來源可能並不是「善良」、「和平」、「紳士精神」這樣虛無縹緲難以定義的「人類天性」,而是可以用明確的利弊分析解釋的;最終導致停火瓦解的也不是因為戰爭以某種不可捉摸的方式打敗了人性的優點、激發了人性的弱點,而只是環境變了,利弊也隨之而變。

這是對人的悲觀看法嗎?我並不這麼認為。從古至今,人性一直是一個筐,人們把各種故事都歸於人性,可是從來都沒有人知道人性究竟是什麼,拿出的人性假說也全都沒有充分的證據。沒有人希望世間充滿戰爭和殺戮,大家都在謳歌人性的亮點,但若從歷史上看,這些謳歌好像沒有什麼作用。如果我們熱愛和平,我們必須知道人類為何訴諸暴力;如果我們渴望合作,我們必須知道人類為何選擇背叛;我們需要知道人性是什麼,有哪些成分,如何發揮作用,受什麼條件影響。也許濟慈說得對,當牛頓把陽光分解成七色之後,彩虹的神秘感就消失了;但是如果不去分析這個世界,我們就沒有青黴素,沒有電燈,沒有天花疫苗,沒有計算機,沒有GPS。童話是人類的搖籃,可我們不能永遠停留在搖籃裡。

當然,分析世界的任務,只需要很少的一部分人來負擔。現在這個故事的兩種講法你都已知曉,你願意記住哪一種,願意用哪一種世界觀來看這個世界,選擇權在你的手裡了。

德法兩國一戰老兵的後代穿上當年的軍服,在紀念碑前握手。但願這樣的悲劇永遠不要重演。圖片來源:wikipedia

(編輯:Calo)

題圖來源:Sainsbury聖誕廣告

相關焦點

  • 前線,請溫馨滾開:一戰東線為何沒有聖誕停火?
    一戰時代,為什麼東線沒有聖誕停火?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強調一個前提,那就是西線的聖誕停火也是一個特例,只在1914年發生了,自從引入了毒氣戰交戰雙方在之後的歷次聖誕節裡都成功的避免了像聖誕停戰這樣閃爍著人性光輝的事情的被重演!
  • 生死對手火線踢足球 一戰聖誕停火要拍大片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在90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上,就因為聖誕節傳遞的友愛信息,對峙的英德兩軍曾經有過一次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短暫停火。現在,人們正準備拍攝一部大型的國際電影,來紀念這些已經成為傳奇的奇特事件。  當時,英德士兵放下武器,步入荒涼的無人地帶,互相握手祝福。
  • 一戰聖誕節停火事件最後一名倖存老兵辭世
    11月21日,91年前參與一戰聖誕節停火事件的最後一名倖存老兵阿爾弗雷德·安德森在英國紐泰爾的一家療養院安祥辭世,享年109歲。  阿爾弗雷德年輕時,在蘇格蘭高地警衛團服役,他是迄今為止蘇格蘭最長壽的人。就在這個月的早些時候,他還非常生動地回憶起1914年一戰爆發後的第一個聖誕節非正式停火事件。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聖誕停火」是怎麼回事?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聖誕停火」發生在1914年聖誕節,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第五個月。在聖誕節那天,整個西部戰線的交戰雙方,數百萬一線部隊在沒有指揮官下令的情況下,突然全部停火。至於雙方停火的原因,則一直成為了謎團,直到90多年後,率先停火的德國「薩克森團」團長策默米奇的日記被解密,這一歷史謎團才被解開,原來這次停火竟然源於一次「吹口哨」。
  • 「聖誕停火」的背後:政治家的野心掩蓋不了交戰士兵的光輝人性
    1914年的聖誕節期間,一戰西線戰場曾發生過一次著名的「停火」事件,交戰雙方的英、德士兵紛紛走出戰壕,向對面的「敵人」致以聖誕節問候,他們彼此交換禮物,互相給對方點起香菸,攀肩搭背,談笑風生,甚至還舉辦了足球比賽,有如久別重逢的故友一般。
  • 一戰期間對立雙方不僅弄過聖誕節停火,還曾搞過聯誼活動
    聖誕停火場景 聊了一段時間之後,雙方覺得隔著陣地談話不過癮,於是便有幾個膽大的士兵從戰壕中爬了出來,雙方直奔陣地間的「無人地帶」,先是互祝「聖誕快樂」,然後拉手指頭髮誓在第二天絕不相互開槍
  • 古有聖誕停火事件 今有「有愛不開火」的電子菸
    聖誕將至,作為一個國外的節日現如今已在國人的心中紮根起來,送禮慶祝儼然一片歡樂濃重的節日氣氛。但是,你要知道在一戰時的聖誕節卻是有著一段流傳甚廣的傳奇故事。
  • 電子菸也出聖誕特別款?竟然還跟一戰期間的一個著名事件有關?
    一百多年前的那個聖誕節,在號稱「絞肉機」的一戰戰場上,出現過一件催人淚下的事:西線戰壕的英法聯軍和德國士兵自發地達成了非正式的停火協議,他們爬出戰壕,跟對方聊天、贈送禮物、交換俘虜、埋葬死者、齊唱聖誕歌曲甚至舉行足球賽。
  • 鐵血戰場的浪漫情懷《戰爭與徵服》帶你重溫聖誕停火戰史
    雖然戰爭給人帶來的往往是沉痛與沉思,但有時候它也會有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瞬間。就在1914年的聖誕節期間,交戰雙方竟然走出塹壕,互道「聖誕快樂」,一同上演了「聖誕停火」的浪漫一刻。而實時操控軍事手遊《戰爭與徵服》,則用彩鉛畫風,Q版的人物軍備的設計,捕捉到了戰爭中的浪漫色彩。
  • 終於到了擁抱仇敵的時候:1914年12月24日一戰出現聖誕節休戰
    終於到了擁抱仇敵的時候:1914年12月24日一戰出現聖誕節休戰1914年12月24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出現聖誕節休戰。一戰在1914年7月爆發,9月第一次馬恩河戰役中德軍被挫敗,被迫停止進攻。1915年,戰場上普遍出現了「炮彈休克症」,也就是官兵們聽到炮擊就會出現嚴重的症狀。這是精神病,而不是生理問題,醫療手段無法治療。該症發展到嚴重的程度時,會出現失聰、失聲、失明、癱瘓以及精神崩潰的症狀。很快,厭戰情緒開始在戰爭中蔓延。
  • 只因一戰太殘酷,打得西方國家的士兵們實在受不了
    所以至今歐美不僅每年都有一系列紀念一戰停戰、陣亡者悼念等儀式和節日。就連每年聖誕節的喜慶日子裡還有一個獨特的紀念活動引發歐美等國民眾的悼念之情,這就是著名的「聖誕停戰**周年紀念」。
  • 一戰時交戰雙方曾因聖誕節休戰,走出戰壕一起踢足球
    1914年12月25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後的第一個聖誕節,當時節日臨近,人們渴望團聚,各地祈求和平的聲音遍地出現。當時就有101位英國婦女聯署了一封公開信,表達了和平的意願。白日到來,聖誕節當天,在無人地帶,英德雙方士兵也趁停火的時候,將各自的同袍帶回安葬。雙方士兵又祝賀對方聖誕節快樂,甚至分享食物、香菸,還互相交換鈕扣和帽子作紀念。
  • 一戰時離奇的「聖誕休戰」:英德兩軍戰地聯歡
    1914年聖誕節期間一戰西線戰場上的離奇「休戰」事件,是軍事史上的最大謎團之一。當時,英軍和德軍士兵突然停止互相開槍,離開自己的壕溝,互相握手、交換聖誕禮物和親筆籤名,甚至踢起了足球。一名署名「男孩」的英軍士兵給英國的母親寫了一封長達5頁的信件,講述了戰場上發生的這一奇事。
  • 英德士兵阿富汗辦足球賽 紀念一戰「聖誕休戰」
    1914年12月25日,經過4個月的殺戮之後,正在一戰前線對峙的英德士兵自發停火,雙方在戰場上舉行足球賽,並交換禮物慶祝聖誕,這次感人事件被人們稱作是人性戰勝了戰爭的殘忍暴行。儘管戰場上的足球比賽對於結束戰爭沒有發揮多大影響,但如一戰期間一名士兵在其家書中寫道,「我們正準備開火,忽然發現對方手上根本沒有拿步槍。
  • 願這一天的美好永不消散:1914聖誕休戰!
    就算聖誕前夕德國士兵並沒有歌唱《平安夜》,或者當時戰場上並沒有足球的身影,這個故事仍然能讓人切身感受到籠罩在聖誕節的神秘、傷心和希望的複雜情緒之中。這也就是為什麼戰爭故事往往能夠揭示人性的善與惡。翻閱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書籍和各個版本的教科書,你會發現故事中有一個歷史漏洞。事實是到1914年12月,一戰的戰場就如同絞肉機一般的存在。各個陣營的士兵都感到疲憊不堪——厭倦了相互廝殺、厭倦了眼睜睜看著戰友死去卻無能為力、厭倦了不知道下一秒自己是死是活的恐懼。
  • 比利時紀念一戰聖誕休戰日 重演英德士兵足球賽
    比利時紀念一戰聖誕休戰日) "← →"翻頁 據英國《衛報》當地時間12月22日報導,為了紀念1914年的一戰聖誕休戰日
  • 歷史上因為足球而停火的戰爭
    如果這個停火是球王貝利的魅力結果,那下面幾個的停火事件,絕對是足球自身的魅力。同樣的事件,在非洲也出現過一次,那是2006年象牙海岸舉辦非洲杯,但是象牙海岸的反政府武裝與政府軍發生了嚴重衝突,即將就要爆發全面內戰。比賽當天,反政府武裝發表了聲明:為了非洲杯足球比賽正常進行,決定與政府軍議和停戰。這是繼1967年奈及利亞停火之後,足球又一次阻止了戰爭。
  • 一戰時英德兩軍曾聖誕節停戰 用空罐頭盒踢足球賽
    策默米奇日記記述說:「我部某連士兵默克爾戰前曾在英國生活過多年,會說一口流利倫敦英語,於是他立即用英語向對面陣地的英軍喊話。你來我往幾句話下來,默克爾所在的連隊很快就跟對面的英國佬隔著陣地談起天來,氣氛熱烈得賽過平時的槍炮聲!」  而英軍前線士兵的家信還記載,德軍陣地率先唱響聖誕頌歌后,英國士兵穿越了無人區,在靠近敵人戰線的一方點亮了一棵聖誕樹。
  • 一戰中的奇蹟,聖誕節自發休戰,交戰雙方歡歡喜喜過大年
    1914年12月24日,就是如火如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一個聖誕節,那天發生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完全顛覆了一戰給我們的超級絞肉戰場的印象。但不管官方怎麼說,最終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士兵們真的放下了武器,不但實現了真實的停火,甚至還在前線一起慶祝聖誕。這至少說明了一件事,就是一戰與民族、仇恨都無關,只是帝國之間的利益爭奪而已。1914快到年尾時的伊普爾戰役因突如其來的寒冷和大學而結束。即便如此,在這場戰役也讓協約國損失了十萬人,德國人的損失更是達到了13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