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拉選票 胡說八道智庫專家揭穿辱華論
法制晚報訊(記者黎史翔實習生何四芬)近日,外媒接連曝出外國政客的辱華言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應該如何看待這些政客的辱華行為?對此,《法制晚報》記者採訪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薄智躍博士,以及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的中國問題專家凱斯·克雷恩。
克雷恩告訴記者,個別政客發表辱華言論,是為了在臨近或未來的大選中拉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另一群體進行「妖魔化」的行為在大選中一度大行其道。但是這樣的做法近幾年來在美國已經不再奏效,而成功的政治家也不會拿民族問題說事兒。薄智躍博士指出,這是一種明顯的文化歧視。部分西方政客利用當地人的「排外」心理,寧願捨棄華人選票,力圖獲得當地選民的歡心。
為何辱華
出於文化歧視選舉中為自己拉票
《法制晚報》:近期為何頻頻曝出政客發表辱華言論?
薄智躍:這個問題很複雜。在西方文化中,最忌諱的就是種族歧視。但是華人問題有時卻不在西方人考慮的範圍之內。我個人認為不是一個針對種族的問題,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歧視。舉例來說,紐西蘭政客彼得斯提到的「Two Wongs don\'t make a white」這個說法,來自於一些華人的英語發音不準確,在說西方諺語「Two wrongs don\'t make a right」(二錯相加仍是錯)時,發音聽起來更像是前者。他們就會覺得,「嘿,你連英語都說不好,還要到我們英語世界來生存。」
其實,西方政客發表辱華言論,通常都是為了給自己在臨近或未來的選舉中拉票。有些政客會「雞蛋裡挑骨頭」地指出一些問題,而作為外來移民的華人就容易成為被他們「說事兒」的對象。
自封「本地人」排外政黨最愛挑事兒
《法制晚報》:您認為西方政界中什麼樣的政客最傾向於發表此類言論?
薄智躍:總愛「挑事兒」的主要是一些民族主義意識比較強烈的政黨。以紐西蘭優先黨的彼得斯的辱華事件來說,他強調的是本地利益,所以從整體上來講就對「外來人」相對排斥。當地的確有些選民對於外來人口會產生牴觸心理。所以他這種說法也是呼應一些選民的心理。
紐西蘭當地有些黨派會強調「民族主義」,尤其是在現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民眾的包容心就會稍微差一些,排外心理相對也就強一些。在紐西蘭,他們概念裡的本地人就是白人和毛利人。彼得斯的母親是毛利人,父親是白人。在他看來,華人就屬於外來人。彼得斯說這個話肯定不是想失去華人的票,而是為了爭取本地人的票。他這是故意指出外來人的弱點,強調「你們不是我們的一員」,來迎合當地部分選民的排外心理。
政治把戲討好當地選民將移民問題擴大化
《法制晚報》:這種排外心理會不會跟這幾年大量華人移民湧入美國、紐西蘭等國家有關係?
薄智躍:是有一定關係的。移民在給當地的經濟帶來好處的同時,確實也改變了很多當地人的生活。有些當地人可能就會覺得不太舒服,沒法接受。所以這裡其實有一個悖論,一方面,人數多了也會充實票倉,另一方面,隨著很多華人華裔加入該國國籍,開始擁有投票權以後,對這樣的具有爭議性的政黨言論就會形成一定的約束,因為華人代表很大比例的選票的話,西方政客要更多地權衡是否捨得失去這部分選票。
政黨不一樣,選擇也不一樣。有的政黨就會選擇放棄華人這部分的選票,有的政黨就會選擇爭取這部分的選票。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很多人選擇移民其他更為包容的國家,跟這個大背景有一定的關係。
《法制晚報》:這些政黨為了爭取當地部分選民的票,一般會在哪些方面說華人的事兒?
薄智躍:舉例來說,有人會說包括華人在內的外來人導致地鐵很擠,搭公車也不方便了,當地人的生活質量下降,還有部分外來人喜歡公共場合說話聲音大、抽菸等等。在地方選舉中,這些細節都可能會成為被說事兒的點。
有些政黨的政客為了爭取當地選民的票,就有可能將這些問題擴大化,說得更嚴重些。不過他們這麼做可能跟反華沒有任何的關係,甚至可能他們本人就有很好的華人朋友。
-8月2日美國前勞工部長趙小蘭遭遇種族主義言論攻擊,親民主黨的婦女選舉促進會創始人凱西·格魯伯稱「趙小蘭不是肯塔基州人」,將其華人身份當做攻擊的目標。
-8月5日馬來西亞新聞部前部長再努丁指華人是大馬「最大的賄賂者」。馬來西亞多個黨政團體紛紛對其進行抨擊與譴責。
-8月10日在即將開始三年一次的紐西蘭大選前夕,紐西蘭優先黨主席溫斯頓·彼得斯公開發表言論稱「兩個華人頂不上一個白人(Two Wongs don\'t make a white)」,這一明顯辱華的種族歧視言論引起當地社會一片譁然。
-8月18日澳大利亞眾議員帕爾默在澳大利亞廣播公司電視臺的「問答」節目中發表言論攻擊謾罵中國,迅速遭到了澳大利亞社會各界的嚴厲譴責和批評。
-8月21日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哈裡·瑞德大開亞裔美國人的玩笑,稱「美國的亞裔總讓人覺得他們很能幹,我可不覺得你們比別人聰明,不過你們倒是很有本事讓大家覺得你們很聰明。」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薄智躍博士
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中國問題專家
凱斯·克雷恩
自毀前程曾嘲笑亞裔人美國州長選舉慘敗
《法制晚報》:這些政客發表辱華言論受到國內外的抨擊,他們就不怕成為眾矢之的嗎?
薄智躍:為了政黨的利益,爭取選票,這是一種政黨的選舉策略。這些政客就是標榜自己是代表本地人的利益的,屬於放棄一部分選票,而爭取另一部分選票的做法。要是以前,在媒體沒有全球化的背景下,這些政黨甚至可能在某個地方選區說華人不好,在另外一個華人多的選區又說好的情況。
對他來講,這個問題很簡單,那就是我這麼做,是會得到的多,還是失去的多,會有一個政治上的考量。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爭取選票。
《法制晚報》:部分西方政客拿華人來當自己競選的「說辭」,真會拉升支持率嗎?
克雷恩:來自不同的民族的一些人,有「妖魔化」其他群體的傾向。不幸的是,這一點在選舉中一度大行其道。但是值得慶幸的是,近些年來,通過用對手的民族問題來「妖魔化」對手的事件在選舉中已經有所下降,這種手段已經有些過氣了。舉例來說,在我居住的美國維吉尼亞州,共和黨和民主黨會為獲得亞裔美國人的選票而搶破頭。詆毀其他民族的候選人一般都會受到排斥。
我們的上一任州長本來支持率挺高的,很被看好,但就因為他嘲笑了一個亞裔美國人,因此在美國參議院議員的選舉中慘敗。其實,成功的美國政治家不會拿民族問題說事兒。
華人應對抗議辱華言論華人可採取多種方式
《法制晚報》:華人應該如何看待政客辱華言論?
薄智躍:應該意識到,這是一個地方政客在當地拉選票的政治策略。對於當地有投票權的華人來說,我們不喜歡這樣的人,可以不選他。如果他再得寸進尺,言辭過分的話,我們可以通過法律手段以散布「種族歧視」言論來起訴他。這是完全可以的。華人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合理表達對這種辱華言論的不滿。
克雷恩:當華人聽到類似的言論時,我覺得應該就政客發表的言論會帶來的負面效果與其抗爭。我覺得任何能被社會認可的方式都可以,比如我們可以直接去這個政客的辦公室,當面向他表示抗議。
本版文/記者黎史翔實習生何四芬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