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我們人類所需要的食物都是來自於自然界的饋贈,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既造就了不同地方的飲食文化,又形成了不同地區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生產方式。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山打獵、靠水捕魚、平原耕作,不同地區都有自身的生存之道,發展到今日,都演化成了獨特的地方文化。
哪些湖泊有「冬捕」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農業生產方式:冬捕。所謂冬捕,是一種在嚴寒的冬季,在結著厚厚的冰層的湖面上,進行打眼穿網到冰面下方捕魚的一種漁獵方式,是一種傳統的漁業生產習俗,可以追溯到遼金時期,如今已經成為地方文化的代表。
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
這種冰下捕魚的方式,在我國顯然只能出現在冬季氣溫較低的北方地區,主要是東北、內蒙古和新疆等地,而華北地區的氣溫就過高了,冬季湖泊結冰厚度不夠,所以就基本上沒有冬捕的習俗。冬季,湖泊裡的魚經過了一年的生長,最為肥美,同時冬季由於水溫低,魚類往往成群聚集,所以冬捕往往能夠一網捕到幾十萬斤魚的壯觀場面。
冰封的查幹湖
說起冬捕,大家肯定馬上會想到吉林查幹湖的冬捕,但實際上我國有冬捕習俗的地方遠不止查幹湖一處,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冬捕的習俗。比較著名的除了吉林查幹湖,還包括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內蒙古呼倫貝爾呼倫湖、內蒙古科爾沁察爾森湖、新疆福海烏倫古湖、新疆博斯騰湖等六處。
有冬捕習俗的湖泊
位於東北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鏡泊湖,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熔巖堰塞湖,湖泊略呈S型,面積約95平方千米,蓄水量達16.25 億立方米。鏡泊湖內盛產鯽魚、鰲花魚、湖鯉、白鰱、紅尾等40多種魚,每年冬季都會進行冬捕活動,歷史上鏡泊湖一網捕撈的最高紀錄是86萬斤,這個紀錄至今還無處能及。
壯觀的冬捕
內蒙古的兩個冬捕湖泊,一個是位於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前旗察爾森鎮的科爾沁察爾森湖,又名內蒙興安盟察爾森水庫,這一水庫建於1990年,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的綜合型水庫,兼顧漁業養殖。另一個湖泊是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呼倫湖,是內蒙古第一大湖、東北地區第一大湖、中國第五大淡水湖,面積達2043平方千米,湖內盛產鯉魚、鯽魚、鯰魚等。
呼倫湖
我國的新疆地區,緯度和東北地區差不多,冬季寒冷,湖泊冰封,也有冬捕的習俗,比較有名的有兩個湖泊,一是新疆阿勒泰地區福海縣的烏倫古湖,是一個位於準噶爾盆地北部的斷陷湖,湖水面積827平方千米,盛產白斑狗魚。二是位於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天山南麓、焉耆盆地東南部的博湖縣境內的博斯騰湖,屬於山間陷落湖,水域面積達800平方千米,盛產青魚、草魚、鰱魚、鯽魚、鱅魚、五道黑等24種魚類。
冬季的博斯騰湖
喜歡就點下方小手☟☟贊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