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託爾斯泰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力,有些人願意馳騁沙場,將自己的血和汗流在祖國的大地上;有些願意下海經商,憑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開創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但也有人不問世事,只求尋得人生的真諦而選擇一條不為常人所理解的道路。
而我們今天所說的智宏法師,曾經的清華大學哲學系的的學霸,畢業之後便選擇皈依佛門去探尋人生的意義。
在當前這個社會,每個家庭都想讓自己的孩子讀一個好一點的大學,以期將來能有一個大好的前程。
而像清華大學,這樣一個全國頂級的學府更是許多學子渴求而不可得的名校,清華大學畢業的學生往往就意味以後的人生充滿了希望。
但是,人各有志,並不是每個名校畢業的學生都渴求自己有個好的前程,有些人卻恰好相反,為了去探尋困惑內心問題的答案而願意遁入空門,她就是智宏法師。
在出家之前,智宏法師是清華大學哲學系的高材生,作為一所全國頂級學府的學生,畢業後的她本應該有著大好的前程,但是哲學使她徹底陷入了對人生的思考。
她經常在思考人生的真諦,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做什麼?
普通人很少思考這些問題,但是她卻一直在思考,甚至一直在迷惑。
為了弄清楚人生的真正意義在哪裡,畢業後的她並沒有拿著自己的文憑去找工作,而是做了一個驚人之舉:剃度出家,皈依佛門。
對於哲學層次上的人生意義,智宏法師一直在思考但沒有找到答案。因此她決定以另一種方式來繼續追尋自己所需要的答案。
在1995年,智宏法師從清華大學畢業之後,她便來到了秦嶺,在山腳下的那座寺廟中長期居住,研究學習佛法與哲學,她希望能佛門的寧靜之中找到自己苦苦探索的問題的意義。
步入空門的智宏法師進一步的研究哲學和佛法,期望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佛經之中並沒能給她想要的答案,而現實卻給這位迷茫者帶來的人生的啟迪。
在2001年的一天,正在研習佛法的智宏法師突然聽到孩子的哭聲,於是她便放下手中的經書,循聲而去,這一去便開啟她不一樣的人生。
循著聲音,她找到了那個在哭泣的孩子,這是一個六七歲的女孩。智宏法師一開始以為小女孩只是迷路了,但經過一番詢問,這個孩子對自己的家庭,親人等信息一概不知。
智宏法師沒有辦法,只能將孩子帶回寺內收養期待孩子的父母能來認領。
但是很多天過去了,儘管已經四處散播尋人啟事的消息,始終沒人前來。
這個時候,智宏法師才意識到,這個女孩莫不是被遺棄了。
這些天來孩子的身體也很虛弱,於是智宏法師便帶著孩子去醫院檢查,果然,此時的孩子已經身患重病,看樣子是家裡無力承擔巨額治療費用才不得以出此下策。
收留了這個孩子後,她便給小女孩取了一個佛教的名字:德道。
智宏法師每天都親自照顧她的生活起居,給她最好的關懷,並且帶著她一起學習佛法,也許是佛祖的恩賜,也許是命不該絕,女孩的病情一天天的好轉,最後竟然康復了。
現在,那個當初身患重病的小女孩已經長大成人,堅持和智宏法師一起學習佛法,並且成功考上了國內某佛學院的研究生。
如今的女孩一直在潛心專研佛法,研究佛理。在她心裡,智宏法師就是她的母親,就是她生命的起源。
而在智宏法師收留了那個小女孩後,便一發不收拾。
在往後的日子裡,她總是發現有人將孩子放在寺院門口,有些孩子身患重病,而有些孩子則是身體健康。
自2001年以來,智宏法師已經先後收養了26名孩子,其中女孩24人,男孩2人。
對於這些孩子,智宏法師一視同仁,視如己出,悉心的照顧孩子的生活,陪伴他們成長。
然而寺院裡條件畢竟有限,是不可能給他們一個完好的童年。
但是智宏法師表示,儘管我給不了他們真正完整的童年,但我可以給他們以,無限的關愛,讓他們在這種關愛之中健康的成長。
當這群孩子面對苦難之時,出家之人又豈能見死不救,如此這般,學佛的意義又在哪裡呢?或許也正是在這群孩子身上,智宏法師找到了她一直苦苦追尋的人生的真諦,渡人即是渡己。
近20年來,智宏法師把自己的全部都投入到了這群孩子身上,為此還耽誤了一些寺院的工作。
而且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智宏法師還在寺院中開墾的一片菜地,這片菜地不僅可以提供生活所需要的食物,還能通過出售多餘的蔬菜增加經濟來源。
她的付出也得到了回報,這些孩子基本上都健康地成長起來,而且他們由於長期生活在寺院之中,秉性淳樸善良。
而對於孩子未來的選擇,智宏法師也沒有太多幹涉,她養大這些孩子並不是想左右他們的想法,不過孩子們可能已經習慣了寺院的生活,而且也不喜歡外人問及他們的身世。
目前已經從佛學院畢業的孩子選擇在寺院修行。
曾經的清華大學哲學畢業生,到現在救人於苦難的智宏法師,只源於對人生的真諦的思考。
當然,哲學作為智慧之學,探索世界的本質,追尋人生的意義,我們都覺得哲學太過高深莫測,其實它就在生活之中,與我們息息相關,可以說智宏法師所追求的淨土在眼前,人生的真諦在身邊。
一心沉浸於佛法之中的智宏法師在那群孩子身上,找到了答案:渡人即是渡己。
每個人的人選擇都不一樣,而智宏法師這樣一個清華畢業的高材生卻選擇了皈依佛門,儘管我們不能理解她的行為,但是她的事跡卻不得不讓我們肅然起敬。
保持自己的初心,探求人生的真諦,這既是她,也是佛,佛本無相,見性即佛。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