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那位畢業後選擇出家為僧的清華女學霸,如今過得怎樣?

2020-09-06 寄史言志

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愛因斯坦

自古以來金榜題名都是人生最大幸事之一,如今考入清華、北大等名校也是無數人追求的夢想,因為在大部分人看來,考入名校不僅僅是自身實力的證明,常常也意味著之後可以「功成名就」,走上「人生巔峰」

然而在上個世紀末卻有這樣一位女學霸,考上了無數學子夢寐以求的清華大學,在畢業後的花樣年紀,卻直接選擇出家為僧

功名利祿盡拋卻,學府無涯入空門

這位女學霸還有一個更出名的法號——智宏法師。咋聽很是意外,但她的出家卻並非沒有淵源,她一直對人生的意義感興趣,考上清華大學後即就讀於哲學系

眾所周知,哲學主要也是研究人類本質以及和宇宙的關係等問題,於是她在本科期間更加孜孜不倦地探索這些哲學問題。她越學越深,懂得越多,想得越深,卻一直不能解決心中的問題,最終她意識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在哲學中找不到,或許在佛學裡可以參悟,於是她選擇宗教這條道路繼續自己的思索。

抱著這樣的想法,1995年,一畢業她就告知家人她要落髮為尼,這件事令家人和朋友都感到震驚。就是在旁人看來也難以理解,畢業於清華這樣的頂級名校,只要按部就班繼續學習、工作就可以有很優越的待遇和美好的生活,為何偏偏要選擇遁入空門

在他們看來,捨去欲望進行修行是很清貧艱苦的生活。不過為了心中的答案,她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既然做了決定,勢必要走到底。

踏遍山水覓歸處,秦嶺腳下伴青燈

當同齡人投入社會的紛紜浮沉時,智宏法師為尋找心中的答案和自己的歸宿踏上了徵程。天南地北走過,千山萬水看過,最後留在了秦嶺腳下,一處小小廟宇足慰平生,三千煩惱一夜落下,從此夜夜常伴青燈古佛。

智宏法師開始了自己的修行,她每日參禪,簡衣素食閒餘時開墾菜地,種植瓜果,自給自足。這樣的日子單純充實,與城市的繁華喧鬧相比自有一番恬靜美好,對於智宏法師來說應該是理想中的心之歸處,但是每日念佛參禪、冥思苦想並沒能解決她的問題。

佛法精深,倡導慈悲為懷普度眾生,這是她存在於世的意義嗎?那麼她又該怎麼做呢,她依舊在苦苦追尋心中的答案。

這個答案終於在2001年迎來轉折,許是因緣已到,那一天門外的女童哭聲驚動了廟內的比丘尼。原來這是個患了重病的孩子,父母無力撫養,又希望她能得到佛門庇護,所以遺棄在此處。

善良的智宏法師毫不猶豫收留了她,為她治病,取名為德道。在智宏法師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德道終於漸漸康復了,耳濡目染之下德道也開始跟著研習佛法,最終成為了佛學院的研究生,也開啟自己的佛學之路,為佛學的傳承做出自己的貢獻。

正是收養德道的這段經歷,讓智宏法師的內心找到歸宿,那個答案也呼之欲出。對智宏法師來說,學佛的意義不止在四大皆空拋棄慾念,更是要慈悲為懷,儘自己的力量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在對生命的救助和善待中她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

也許有許多人不理解她的選擇,但智宏法師在這一方淨土中發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在於救贖和奉獻,即使辛苦也甘之如飴。畢竟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外界的變遷,而在於自己內心的體驗。

正如奧斯勃所說,我們活在世上不是為自己而向生活索取什麼,而是試圖使別人生活得更幸福,智宏法師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想必也是充實而幸福的。

慈悲似海心如鏡,春暉濟世無塵埃

在這之後,被家長「託付」給寺廟的孩子多了起來,這些孩子多少都有些疾病,不過智宏法師一視同仁地留下了他們,二十年來一共收養了二十四個女孩和兩個男孩。一輩子沒有自己的子女,現在她的身邊卻圍了二十六個孩子,她的一生,幾乎都奉獻給了他們。

智宏法師做了很了不起的事情,人們常常稱讚她,她依舊十分謙遜。事實上,收養這麼多孩子並不是容易的事情,生活常常是快樂卻又辛苦,智宏法師卻從來沒有怨言,只想讓這些身世悽慘的孩子像普通人一樣生活。

對於她來說,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比修建寺院大殿的事重要多了,她寧願大殿破一點,也不願孩子們生活苦一點。

就這樣,孩子們漸漸在智宏法師的照拂下健康長大了,智宏法師並沒有強制讓他們修佛,她並不願左右孩子們的想法,但這些在寺院長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之下都選擇了出家,許是受了智宏法師寬大容忍、慈悲為懷心性的薰陶,相信他們也依然會傳播善行,造福更多的人。

二十六個孩子,二十六次救贖,二十六份愛,以及無法衡量的辛勞,智宏法師用自己的善行編織著人間理想,點燃了希望燈火。

她給孩子們一個家,更是一個自由寧靜不懼風雨的港灣,孩子們也給她帶來內心的自由和寧靜,她沒有選擇在社會的紙醉金迷中失去本心,而是留在自己的一方淨土裡耕耘人生,成就了很多人,也成就了自己。

小結:

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到慈悲濟世的法師,從哲學到佛法,智宏法師堅定追隨內心的想法,選擇了很不一樣的道路。她沒有像自己的同學一樣走向所謂的「成功」之路,但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度過一生,能幫助那麼多人,又何嘗不是成功呢。

奉獻自己,成就他人,造福社會讓她閃耀著更加溫暖明亮的光輝,可歌可敬。常人難以做到這種程度,但她用行動告訴我們,值得世人追尋的並不只有金錢名利,還有精神上的富足和充實。

如今的智宏法師,依然在陪伴那些孩子長大,繼續給他們庇護和關愛,不同的是,她早已找到當初那個答案,找到自己心之所在。

相關焦點

  • 25年前,那位畢業後選擇出家為僧的清華才女,結局怎樣?
    然而在25年前有一位才女,明明擁有廣大學子所豔羨的文憑,卻捨棄了世間繁華,踏入了佛門,令許多人唏噓不已。 苦思冥想,尋求人生的答案清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學府,以這樣的學歷,應該能夠在社會上混得風生水起。然而她從清華畢業之後,卻選擇了皈依佛門,這樣的選擇令不少人為之嘆惋!
  • 25年前,那位畢業後選擇出家為僧的清華女學霸,現在過的怎麼樣?
    人們都想憑藉知識改變自己現在的生活,擁有高學歷的人基本上都會選擇大企業公司進行工作,或者是為國家的科研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可是有這麼一位清華女學霸,她沒有選擇高薪的職位,而是選擇了出家,皈依佛門長伴青燈古佛。25年過去了,她現在過得怎麼樣呢?
  • 還記得那位清華哲學系的才女嗎,25年前選擇出家為僧,如今怎樣?
    考上清華北大一直是無數學子的夢想,然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夢想也只能是夢想,畢竟清華北大的門檻很高,只有那些聰慧過人的學生才能金榜題名。人們大都認為進入清華北大就意味著拿到成功的通行證,未來的生活絕對衣食豐足,穩穩噹噹。
  • 25年過去了,清華哲學系畢業後出家為尼的女學霸,如今怎樣?
    在大眾的觀念中,一個孩子讀書就是為了考大學,畢業出來後再找個好工作,然而結婚生子,孝敬父母。而考上清華北大,更是每個人孩子心中的夢想,夢想著讀清華北大,待畢業之後,不僅可以有更好的未來,還可以為國家出一份力量,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 25年前,那個畢業後決定出家為僧的清華才女,如今現狀如何?
    有的人一生都在追求功名與財富,並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優秀的人,有的人想要不勞而獲一夜暴富,有的人只想開心平凡的度過一生,也有的人為了追求真理選擇進入佛門。25年前,那個畢業後決定出家為僧的清華才女,如今現狀如何?
  • 還記得那位「削髮為僧」的清華女學霸嗎?得知現狀,網友不淡定了
    清華北大是我國最高學府,是無數考生夢寐以求的大學,考入清華北大就意味著你的人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你會讓親朋好友對你刮目相看,會讓你父母在老家能抬低頭走路,向他人講述如何培養出清北學霸的方法。許多考生選擇清華北大,只是學校以及專業發展前景好,畢業後更容易就業,高薪工作不在話下,這是大多數人的選擇。
  • 1995年,那位清華畢業後選擇出家為僧的女孩,後來過得怎樣?
    ——列夫·託爾斯泰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力,有些人願意馳騁沙場,將自己的血和汗流在祖國的大地上;有些願意下海經商,憑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開創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但也有人不問世事,只求尋得人生的真諦而選擇一條不為常人所理解的道路。
  • 清華女學霸,為研究哲學出家為尼,25年後卻有了26個孩子
    世界上,總有很多選擇讓人難以理解。從小我們就被教育努力讀書,大學畢業之後能夠有一個好工作,未來將有好的生活,所以大多數人都是朝著這個目標前進。上名牌大學,無疑是能完成這個目標的捷徑,清華和北大是我國最好的大學,大學畢業後,一定能有一份好的工作,一個好的未來,然而,卻有人在大學畢業後,完全放棄了這些,選擇出家為僧。
  • 她是90年代清華哲學女學霸,畢業後出家雲海寺,原因世人理解不了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很多人都說,「高考是普通家庭孩子改變命運的唯一捷徑」,如果考上大學,就能在社會立足,而如果考上清華北大,未來的人生就會有更多的選擇,比如可以收穫名譽,地位,金錢。不過也有人,從清華大學畢業後,選擇了不一樣的人生。
  • 兩獲奧數金牌的北大學霸,放棄麻省獎學金,出家10年後過得怎樣?
    兩獲奧數金牌的北大學霸,放棄麻省獎學金,出家10年後過得怎樣?北大天才放棄麻省理工獎學金,出家已過10年,現在過得怎樣?如果,高一時就發表了數學論文並獲省級大獎,高二至高三又接連兩次獲得國際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並被被保進入了北大數學系,大學畢業前夕,申請到世界頂級名校麻省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可以進入這所世界名校繼續深造,你會做何選擇?
  • 當年的清華天才,畢業後不顧父母反對選擇當和尚,如今生活怎樣?
    當年的清華天才,畢業後不顧父母反對選擇當和尚,如今生活怎樣?清華、北大,一直以來都是很多學子們,夢寐以求的地方,父母含辛茹苦將我們養大,目的就是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用老一輩人的話來說,能在學習上創造出這樣的地位的話,也是大有作為的。雖說,這樣的說法聽起來比較誇張,但是這番話說得也都很對。
  • 90後清華女學霸,家中獨女,畢業後卻決定出家當尼姑
    清華、北大的名校光芒更是耀眼奪目,傳統印象中,這樣的名校高材生應該繼續深造或是擁有光鮮亮麗的職業道路。但就在25年前,一位清華畢業的女學霸卻選擇了削髮為尼。要知道,90年代恢復高考不久,考上大學已經是極其困難的事情,更何況還是清華大學。這在當時引起極大轟動,她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智宏法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她的起伏人生。
  • 清華博士堅持出家為僧,放棄高薪工作,不顧父母跪求,如今怎樣?
    話雖這樣說,但是還是有不少人認為只有讀書才可以過上好的生活。確實,讀書是獲得好生活的一大途徑,但並不是唯一途徑。而父母過於重視應試教育,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讀書才是硬道理?在之前,發生過一件讓人驚訝的事情,本是清華博士的張明光,畢業後在一家很好的企業進行工作,但是在工作幾年後卻不顧父母的哀求,選擇出家當和尚。
  • 12年前不顧父母下跪哀求,出家當和尚的清華博士,如今怎樣了?
    但是在12年前,河北省的一個小夥子,明明已經考上了清華並且出色地完成了學業,以清華博士學位畢業之後,卻放棄了高薪工作,出家當了和尚。不管父母怎麼哀求,他都不改變自己的決定。他的選擇讓很多人都難以接受。畢竟是清華畢業,而且又是博士生,不管是從事哪方面都會取得不低的工資,有一個特別光明的未來的,但是他為什麼執意要選擇去當和尚呢?那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
  • 25年前,那個畢業後就皈依佛門的清華女大學生,現在怎樣了?
    引言:清華大學是我國最高的學府,也是大部分學子寒窗苦讀為之奮鬥的目標,如果能成功進入清華大學,也就意味著踏上了成功的道路,前途一片輝煌,不僅是自己的榮耀,更是為家族爭了光。在清華畢業之後,你可以有更好的選擇,有更加光明的人生,這是很多人羨慕嫉妒的。
  • 他是清華博士,12年前不顧父母反對剃度出家,如今後悔了嗎?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不斷選擇的過程,一次次的選擇也決定著不同的人生方向。世上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說的就是我們內心的糾結,我們有選擇的權利,但有時卻難以有做決定的魄力。在網上看到張明光的經歷,不由得被感觸,他實在太有勇氣了,張明光是清華博士,12年前不顧父母反對剃度出家,如今後悔了嗎?
  • 北大才子柳智宇:寧願放棄麻省理工錄取,也要出家為僧,如今怎樣
    北大清華應該是很多人畢生的夢想吧,因為它代表著中國最高的學術殿堂,是很多人人生的轉折點。它們為每一個有夢想的學子搭好了梯子,所以每一年有多少學子為了能夠考進這兩所大學,日夜苦讀,從不敢懈怠,就是為了能夠讓自己成為其中的一員,希望讓它成為自己人生中的一點星光,最終可以照亮自己未來的路。
  • 清華學霸削髮終南山,成為26個孩子的母親,稱這才是念佛的意義
    許是參悟到這一點,那位畢業於清華大學的女學霸才會棄絕紅塵煙火,轉身投入青燈古佛常相伴的佛門生活之中,不再留戀這滾滾紅塵。她的心從未變過,因此即使別人覺得寡淡的生活,她也過得很滿足。在雲海寺早課的佛語呢喃和晚課的陣陣木魚聲中,時日悄然溜走。漸漸的,曾經的智宏小僧變成了智宏大師。那些在清華談笑風生的日子,仿若昨夜的夢。
  • 她是90年代清華女學霸,畢業後卻選擇墮入空門,原因為何?
    於是乎,人們在十字路口時會做出各種各樣的選擇,誠然,大多數人都會往光明、通暢的大道走去,可總有一群人,為了遵循自己的內心,毅然決然地向人跡罕至的地方走去。清華畢業後不願走向世俗社會公認的"人生巔峰",追求信仰的路上選擇"皈依佛門"。
  • 我國學歷最高的尼姑,25年前清華畢業遁入佛門,如今40歲現狀如何
    ——王石導語:很多在現實中感到厭倦的人,或者覺得現實太過浮躁,想要去尋求心中的寧靜和去找到更有意義的人生,很多人會選擇去出家遁入空門,其中不乏一些高級知識分子,而25年前清華畢業遁入佛門的女尼姑,是我國學歷最高的女尼姑,如今她已經40歲了,大家一定很好奇如今她怎麼樣了,我們接著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