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我難以再回返。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普希金在他的詩篇《未選擇的路》中描繪了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中間人的徘徊與躊躇,面對未來無法抉擇的心情,有的路繁花似錦的,周圍長滿了鮮花;有的路你放眼望去是一條獨木橋,黑暗陰森,似乎望不到光明的盡頭。於是乎,人們在十字路口時會做出各種各樣的選擇,誠然,大多數人都會往光明、通暢的大道走去,可總有一群人,為了遵循自己的內心,毅然決然地向人跡罕至的地方走去。
清華畢業後不願走向世俗社會公認的"人生巔峰",追求信仰的路上選擇"皈依佛門"。25年前,一位女大學生從清華大學畢業,無論是她的家人或是世人都以為她應當找到一份體面、待遇豐厚的工作或者是繼續深造研習,可是她卻做出了抉擇驚人的抉擇:皈依佛門。當時她在大學學習的是哲學專業,我們都認為哲學是科學之科學,它探討人生的奧義,其實這本身與我們所了解的宗教就有一定聯繫,只是現今我們常常把宗教等同於迷信。大學畢業後,未能在哲學中尋求到答案的女大學生開始皈依佛門,往後,她只叫做智宏法師,那些未曾在哲學中收穫的答案,她渴望最終在在佛學的海洋中一一尋得。
但是,清華大學生與出家這樣兩個詞放在一起太顯眼,世俗社會無法理解為何一個從清華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最後要走向"封建迷信",出家了呢?世人的關注點不在世間多了一位潛心修佛的法師,而是她這樣做是不是炒作?好在,縱使外界非議不斷,但踏入佛門的智宏法師不曾受流言蜚語的左右。
2001年的春日與往年似乎沒有什麼不同,但命運將會給到智宏法師特別的安排,那是一個春天的夜晚,氣溫還不曾全然回升,智宏法師所在的秦嶺腳下的小小廟宇還有些許寒冷,忽然之間,在這樣一個靜寂的夜晚,她依稀聽見了一陣嬰兒的哭啼,這讓她感到驚訝,於是便循著這若即若離的哭聲走去,走近一看,智宏法師才發現這哭聲的來源是眼前這個抹著眼淚抽泣的小女孩,小女孩的個子小小的,從外形上來判斷她的年齡在6-9歲之間,智宏法師尋來問去,但小女孩自己也說不清自己從哪裡來,為什麼到了這裡。
山間的氣溫低,寒冷的山風陣陣徐來,未能等到小女孩的父母趕來,於是智宏法師決定先將小女孩子在寺廟裡安頓下來,把小女孩接到寺院後智宏法師才發現原來小女孩身患重疾,而等待了一段時間後,小女孩的父母遲遲沒有出現,這時,她才意識到,小女孩是被父母遺棄了。就這樣,智宏法師把女孩留在了身邊,而此後的生活裡,小女孩對智宏法師產生了不同於別人的依賴性,來到寺廟不久後一次智宏法師有事要去到南方,女孩也要一同前往,而後,智宏法師為她取了一個佛教名字——德道。
此後,智宏法師像一棵大樹,立根於寺廟這塊大地上,無意之間接收到了越來越多的生命,自2001年開始的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裡,智宏陸陸續續的收養了26名孩子,在這些孩子裡面大多數都是患有身體疾病,可是智宏法師卻並未因此放棄他們,而是找各種方法為他們醫治,每當談到寺廟何時能再裝潢翻修一番,智宏法師總是想著再等等,再等等,她希望能在她現有的最大能力內把孩子們的身體治好。
於她而言,寺廟的修建、裝飾都只是外物,這些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這些孩子卻是活生生的生命,在這樣一個面積不大的寺廟裡,被開墾出了一塊自留地,智宏法師每日精心呵護著這塊小小菜地,除了提供日常的生活必需,這塊自留地的所得更是智宏法師為孩子們看病的經濟來源,在智宏法師的付出下,孩子們的病情基本都得到了較好的恢復。
在智宏法師的撫養下,二十幾個孩子都慢慢長大,其中有兩個男孩子因為在寺廟不方便在寺廟撫養,於是被法師寄養到了別處,但智宏法師仍舊會寄一些基本的生活所需給到他們。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們長大後都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出家,智宏法師說,自己從未想過要左右他們的想法,但孩子們似乎都習慣了寺廟的生活,寺廟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像家的地方。
結語
時光荏苒,從1995年畢業後到如今,智宏法師已經皈依佛門二十來年,那些曾經指向智宏法師的質疑或許仍舊偶有發生,人們常常將她記起,常常將她忘記,可是對於她來說,這都並不重要。
二十五年前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前毫不猶豫的智宏法師選擇了遁入佛門尋找答案,從十九年前開始到現在智宏法師不斷收養著被拋棄的孩子或許都會被世人遺忘,可是,那個曾經在名利場與精神場中果斷選擇自己精神世界的智宏法師、那個收養一個個幼童的法師、那個省吃儉用,為幼童治病的法師,將永遠地被我們銘記。
參考資料
《未選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