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小孩來說大便並不一定是像成人的那種想法一樣,就覺得它是很髒的東西。越小的孩子對於大便的理解是不太一樣的。
有人用著巧克力做成了大便的形態,給不同的年齡孩子去看,發現小的孩子,比如說一歲一歲半這種孩子他並沒有識別這就是大便,他手抓著就吃。
對於兩歲半、三歲的孩子,他就能夠識別出來,只是大便,他就不願意去碰了。這個是跟他的認知能力有關係。
對於小孩來說,他最感興趣的是他身體裡面出來的這個東西,他們是懷著某些驚喜的這種態度的,因為這些東西是從自己身體裡面出來,所以也就意味著是自己所創造的這個東西。
對於小孩對於大便感興趣,我們並不需要太多擔心。從創造力的角度來說,這個小孩的好奇心可能很強,這個小孩對於自己的身體敏感。
這個小孩對於自己身體創造的這個東西特別感興趣。也許這個孩子具有高度創造力。我個人認為在這樣的一個階段父母應該加以引導。這是一個方面。
因為我們現在都是用的是馬桶的,解完大便之後可以直接衝掉。那麼以前呢很多的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他解便便的時候,可能是一個蹲坑,他也看得見大便,不僅看得見自己看見別人的,這就構成了某種感受,那就是不是特別乾淨,也是特別危險的。
比如說有一個三歲的孩子,他出現了某些問題,然後我就跟他媽媽聊天的時候,大概見他的時候應該是四歲左右,他是三歲上的幼兒園,那麼他出了問題主要就是不吃飯,然後在幼兒園裡面跟別人打架。慢慢的跟他聊天的時候就發現了他有差不多一年的時間沒有在幼兒園裡面解大便,那麼後來就去就慢慢的跟他聊,是為什麼呢?
他就想起來說是在他第一次在幼兒園解大便的時候,因為家裡面都是馬桶,到幼兒園路要蹲坑,所以他不會蹲嘛。那麼他把大便就解到了旁邊,就被一個年長的一個幼兒園阿姨發現了,這個阿姨就說了,他從此後他就不在幼兒園裡面解大便,他描述到是自己用腳把這個大便給推進去的推到這個坑裡面去。
所以呢在家裡面他也養成一個習慣,就是他要看一看自己的這個大便是怎麼回事兒啊,在家裡面他也不願意衝。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們剛才至少解釋了兩種原因,第一種原因呢就是小孩子有強烈的好奇心,對於自己身體上產生的一些東西特別感興趣,包括大便。
那麼第二個呢就是一些創傷的一些經歷啊,被呵斥的一些經歷。對於弗洛伊德的經典的解釋來說呢,大便是自己身上排出的自己不願意見到的這個東西。那麼這和第一個解釋是不一樣的,這是自己的憤怒。對誰的憤怒呢?對父母親的憤怒,因為父親要訓練他排便,那麼這個孩子呢他要對抗的父母親要求。
所以。大便就是一個有形的一個憤怒,而我的憤怒就擺在這個地方。
建議大家去看一下王朔主筆、王小帥導演的一部電影叫「看上去很美」。你可以看到很多這個早年被父親送到幼兒園的一些孩子,他在內心中對於幼兒園、對於分離,對於幼兒園的阿姨的一些態度,實際上是有非常多扭曲和誇張的這樣的一些這個形態。
所以對於孩子出現了對於大便呢這樣的一些態度的話,首先要引起我們的注意,就是這個孩子在心理上雖然不是什麼大的問題,可是他呢想說明他想用這個東西來說明什麼東西?啊這是第二個,那麼,第三個當然可能就是一個教養問題了,他們就沒有這個習慣。這個是需要父母親去訓練的。
總而言之呢,對於小孩子便便不衝的,這個時候你可以去跟他討論呢。首先做父母的別嫌棄,也不要直接的教訓了,就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可能有他的這個意義,你可以跟他討論,那麼有很多孩子他會直接告訴你,這個便便啊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麼。
實際上我們大人稱呼小孩的這個便便為便便的時候,在內心中是有某種親近感的。所以呢對於這個小孩子的便便來說的話,它還是有它特別的這種含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