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湖南臺一檔爆火綜藝節目中,列出了「父母最傷孩子的5句話」:
我什麼時候答應過你?
我養你有什麼用?
你再這樣,爸媽就不要你了
早就告訴過你了,你非不聽
我們都是為了你好!
就是這麼簡短的幾句話,足以毀滅一個孩子的心靈。可惜,很多父母並不知道,自己常說的這五句話,竟然有這麼大的力量!
事實上,我們怎麼回應孩子,孩子也就怎麼做。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背後,都透出父母的回應方式。
如:一個5歲的小朋友想要玩具車,不同的父母會有不同的反應。
嚴厲型的父母會說,「你已經有一個一模一樣的,怎麼還可以要,這麼不聽話!」
溺愛型的父母會說,「買吧買吧,反正爸媽有錢。」
搖擺型父母,一開始不同意買,後來經不住孩子死纏硬磨就同意了。
冷漠型父母會說,「走,快點回家。」
那麼,相對應的,不同的教養類型,孩子的狀態也不一樣。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父母的回應方式是什麼樣的,那麼孩子的行為也就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父母的回應方式會關係到孩子的行為方式呢?
生活中,我們很多父母,都沒有發現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需求,只是對孩子做出的事情給與反應。因而,有時候不恰當的回應,就容易給孩子造成心靈上的傷害,從而出現親子問題。
首先,我們要明白,孩子有哪些基本需求?其實孩子不光有生理需求,更有心理需求,依次分別是:安全感、新奇感、意志感、社會價值感和自我價值感。正是這些需求的驅使,孩子才會做出各種各樣的行為,
而父母的回應,則是強化孩子觀念和行為的強化物。
就像朋友家7歲的女兒,要和弟弟搶著喝奶粉,看見弟弟買衣服的,她也要。因此,家裡的爺爺奶奶好和朋友就責備女孩子,說她越大越不懂事,簡直是白養她了,這麼大了還和弟弟爭來爭去。為此,女孩子半個月沒和朋友說話。
殊不知,朋友的行為,是因為沒看見女孩子的真正心理需求。明明是她缺乏安全感,缺少愛,害怕爸爸媽媽因為有了弟弟不在愛她,所以她各種找事,和弟弟爭寵,都是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
結果朋友和她家人不僅沒有正確解讀出來女孩子的行為,還將她的行為誤讀和誇大,以至於在孩子需要寬容時,朋友沒有淡定從容,給與女孩足夠的愛和安全感。
為人父母,在遇到孩子問題時,應該先弄清楚,他們究竟在想什麼,只有先從他的行為中找到關鍵點,才能和他更好地溝通,以正確的方式回應他。
那麼,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朋友應該先解碼女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內在需求,然後充分理解孩子的行為,學會傾聽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滿足女孩子的心理需求。同時根據孩子的行為,判斷孩子的行為類型,給與正確的回應。
要傾聽孩子的聲音,了解孩子的感受,給予孩子屬於他的責任,也給予孩子他所期待的合理被對待的方式。
只有當父母與孩子共情,真正蹲下身來,面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而不只是滿足孩子一時的情感需求,或者以一時的行為來評價孩子,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
這本書正是從回應孩子這個角度展開,指出了正確回應孩子在親子關係乃至塑造孩子人生觀念中的重要意義,並且對各種回應方式運用案例進行了具體的分析,使父母能夠清晰地認識到各種回應對孩子產生的直接影響,進而能夠對自己的回應方式進行反思,這對於改善親子溝通有非常好的作用。
其實,育人先育己,你怎麼教孩子,就是怎麼對待自己——怎麼對待自己的需要、對待自己與其他人、事、物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