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借還書、機器人自動分揀圖書、AR眼鏡個性化服務、中英文實時翻譯會務系統……12月1日上午,有「蕉門墨硯」之稱的南沙區新圖書館啟動開館試運行儀式,一系列科技產品亮相為讀者提供便捷服務。記者了解到,開館後,新館對外開館試運行時間為半年,試運行第一個月(12月1日至31日)每天開放時間為9點至17點;從2021年1月1日起,開放時間為9點至21點,逢周三閉館。
快速辦理借書證
刷臉可借還書
記者了解到,該館佔地面積約1.1萬平米,總建築面積約2.5萬平方米。閱讀座位1000個,設計藏書量90萬冊,服務人口規模預計為100萬人。
全館共六層,分為地上四層,地下二層。開館當日,記者從圖書館一樓進館參觀。進入南沙新圖書館,映入眼帘的環繞式閱覽區,即刻將人帶入了被書海包圍的書香氛圍中。一樓右手邊的親子閱讀區,按照森林和海洋主題分區,充滿童趣。圖書館二層、三層為主要的圖書閱覽區。目前,新圖書館館藏圖書量已達到58萬冊。記者看到,整個圖書館採用環廊式設計,將館內設置的多個閱讀專題分區相互聯通,儘量減少封閉式的專題區域,營造開放式閱讀氛圍。記者注意到,每個閱讀座位上,都配有插座、UAB插口、檯燈,方便讀者看書。
從二層躍層至三層的書山外文館,呈階梯狀分布,為外文原版圖書閱覽區和讀者活動區。層層向上的階梯,結合開放書架作為背景,營造出有稜有角的「書山」意境,旁邊一條臺階直達三樓,寓意「書山有路勤為徑」。在這裡,有3萬冊經濟、文學、藝術設計等類型的外文原版圖書面向讀者免費閱覽。工作人員介紹,在此前試開放期間,「書山」非常受讀者們歡迎。此外,圖書館負一層還設有報告廳、多功能室、廣州購書中心•南沙、讀者餐廳等。
在館內借還圖書,非常快捷。在自助服務機,記者用身份證進行人臉識別,經過5秒鐘確認倒計時,登記手機號碼之後,就順利辦好了借書證。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用人臉識別辦理借閱證後,今後「刷臉」就可以直接通過自助服務機借還書。
記者了解到,12月2日起,南沙區市民可通過公眾號「南沙圖書館」的「入館預約」進行預約。每天可預約名額為1000人,周六日分別為1500人。負二層地下停車場對預約進館讀者開放,自駕車讀者須憑當天有效預約信息進館停車。未預約的讀者可通過現場「未預約通道」,出示穗康碼後在現場登記信息。館方在確認場館人流量可控情況下,將開放進館。
小林老師被聘為文化推廣大使
隨著新館開放,首場閱讀推廣活動「等一朵花開」抗疫漫畫展正式啟動。此次畫展共展出小林老師創作的35幅作品,展期將持續到12月13日。該漫畫展作品是小林老師(林帝浣)在今年初為了武漢抗擊疫情而創作。該系列作品在今年年初疫情最嚴重時,在抗疫前線方艙醫院展出,曾帶給醫務工作者和疫情患者們陽光和力量。其中,有9幅作品是在方艙醫院展出的原件作品。
小林老師本名林帝浣,他以一組「二十四節氣」國畫打動聯合國評委,助力中國節氣文化成功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天,小林老師被聘為「南沙區文化推廣大使」,成為南沙區文化事業發展的形象代言人。
圖書館與科技結合展示科技力量
當天,廣州市圖書館學會還在南沙新圖書館舉行了人工智慧賦能圖書館專業服務研討會。南沙區圖書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館內推出了結合人工智慧技術的五大創新技術應用成果,具體包括基於人臉資料庫為支撐的刷臉辦證借還業務、AR眼鏡個性化服務模式、資源導航系統、機器人自助分揀系統、石墨烯材料電子紙應用,展示本地科技力量。其中,資源導航系統和AR眼鏡個性化服務模式兩項為全國業內首創。
「戴上這副AR眼鏡,就可以看見以人臉註冊的讀者基本業務信息,如借閱書目數量、預約活動等。」該圖書館管理員告訴記者,在日常的流動服務中,了解這些信息後,就能為讀者推薦符合其個人閱讀喜好的書目、提醒讀者預約的活動、對讀者逾期未還圖書提醒、解答讀者疑問,變被動關懷為主動引導,打造圖書館智慧服務新模式。
文/信息時報記者 崔小遠 實習生 陳煒 通訊員 郭安 陸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