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廣電訊(全媒體記者 馬凱俊)十堰地處秦巴山腹地,八山一水一分田,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我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通過實施「六個一批」分類幫扶,變 「輸血」為 「造血」,攻堅克難,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今年46歲的明剛是鄖陽區柳陂鎮龍韻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早些年在務工時傷了腿後,就沒有了固定收入。就在他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時,村裡建起的襪子扶貧家庭作坊實訓中心給他帶來了希望。
鄖陽區柳坡鎮龍韻村村民明剛介紹, 「因為自己本身是個殘疾人 ,做襪子適合他的身體,每個月有兩千到三千塊錢的收入,既補貼了家用,同時也可以照顧家裡和老人 。」靠著給襪子縫頭,明剛每個月有了穩定的收入,現在已經順利實現脫貧。
襪業扶貧車間改變的不止是明剛的生活,通過實操培訓,許多像他這樣的貧困戶學到技術,成為了工人,在家門口就了業。
湖北棉火棉伴智能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員工吳少傑告訴記者, 他和媳婦兩個人都在這裡上班,一個月收入有一萬元左右,已經很滿足了。
十堰作為秦巴山區集中連片扶貧開發重點區域,全市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7萬多戶,貧困人口82.67萬人,全省9個深度貧困縣,十堰佔了5個。為攻克深度貧困堡壘,全市各地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實施「六個一批」分類幫扶:實施產業開發帶動脫貧、易地搬遷促進脫貧、教育扶智拉動脫貧、創業就業推動脫貧、醫療救助穩定脫貧、政策兜底保障脫貧,變「輸血」為「造血」,變「大水漫灌」為 「定向滴灌」。
房縣九道鄉義渡坪村是一個庫區移民村,搬遷後靠到海拔更高的山上後。在山多地少的環境裡,要平整出一塊面積足以安置168戶608人的土地,並不容易。
當地村幹部介紹,當時挖土都挖了兩萬多方,相當於移走了一座小山。挖走的兩萬方土得坐渡船二次轉運,建築材料是從180公裡以外的縣城運來。足足花了15個月的時間,義渡坪村已建起3個安置小區。
只有發展產業,才能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在義渡坪村易地扶貧安置區,每人平均一畝煙、每戶平均一畝藥,村民就近就可以靠菸葉、核桃、土豆、蜂蜜、中藥材和養殖產業穩定增收。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在全市脫貧攻堅精準發力下,現在,「縣有主導產業、村有支柱產業、戶有致富項目」,輻射貧困人口72萬人;全市累計投資近200億元,建設集中安置點4482個,完成搬遷35.5萬人,實現搬遷與脫貧同步;全市年均資助貧困學生15萬人次,落實資助資金近3億元;實現轉移就業15.9萬人,其中省外轉移就業6.9萬人;貧困人口縣域內住院及門診慢病報銷比例達到90%以上,個人年度自負不超過5000元;全市扶貧對象納入低保11.7萬人。
產業扶貧重增收、易地扶貧抓質量、教育扶貧補短板、勞務輸出創品牌、健康扶貧求實效、社保兜底強保障……全市脫貧攻堅攻勢如潮、精準發力,在秦巴大地鋪展了一幅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