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個國家,通常會從這個國家的首都開始。因為對多數國家而言,首都是當之無愧的象徵,集聚著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甚至是精神力量。
在我印象裡,拋去文化內涵,似乎首都的樣貌都差不多:龐大的城市、發達的交通、擁擠的人流、地標式的建築,還有滿眼的政府機構。
作為首都的華盛頓,在美國諸多名城的熠熠光輝下卻顯得有些暗淡。人們會侃侃而談紐約、波士頓、芝加哥、洛杉磯、舊金山這些國際性大都市,輕易就把華盛頓埋沒在了角落。
的確,它不是美國文化的發源地,不是美國的經濟中心,不是美國的教育中心,不是美國最大的城市,能吸引眼球的似乎只有常用做好萊塢大片背景的國會山,以及美國總統發表演說的白宮南草坪。
可華盛頓就是那麼低調、堅挺、驕傲、沒有任何委屈地擔當著,這個世界頭號大國首都的重任。
華盛頓全稱為「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是為紀念美國開國元勳喬治·華盛頓和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而命名的。
行政上它由聯邦政府直轄,不屬於任何一個州。華盛頓原是一片灌木叢生之地,只有一些村舍散落其間。美國之初,國會在紐約召開第一次會議時,建都選址問題就引起激烈爭論,南、北議員都想把首都設在本方境內。
國會最後達成妥協,由總統華盛頓選定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線——託馬克河,把河畔長寬各為16公裡的地區作為首都的地域。然而新都尚未建成,1799年華盛頓便與世長辭。
為紀念這位令人崇敬的國父,新都在翌年建成時被命名為華盛頓。從紐哈芬市開車到華盛頓,大約要6個小時。雖然在緯度上,華盛頓比紐哈芬低很多,可是寒冷程度卻絲毫不遜色。
內陸城市強烈的冷風,讓我清醒認識到冬天來了。這是一座以白色為主基調的城市,白色的國會大廈、白色的華盛頓紀念碑、白色的林肯紀念堂、白色的傑弗遜紀念堂,當然還有美國總統居住的白宮。
配上乾淨的天空和橫平豎直的街道,滿眼正氣,給人莊嚴神聖之感。據說華盛頓市區的形狀像個被啃掉一小塊的菱形,原本是維吉尼亞和馬裡蘭州各捐出一塊土地構成首都疆域,後來弗州把土地又收回了,於是成了現在這個「殘缺」形狀。
好萊塢驚險大片,時不時把華盛頓作為背景,而最典型的畫面,莫過於夜色車河裡燈火通明的國會大廈圓頂。大廈建在被稱為「國會山」的全城最高點上,是首都華盛頓特區的象徵。
這座乳白色的建築,有一個圓頂高聳的主摟和相互連接的東、西兩翼,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都在此辦公。
二戰紀念地位於林肯紀念堂和華盛頓紀念碑之間,緬懷二戰期間服役的1600萬美國軍人。整體為一個下沉的橢圓形廣場,中間是圓形的噴水池,四周是56根花崗巖石柱,每根代表二戰期間美國的一個州或者一個海外領地。
南、北方向有兩座拱形塔樓,裡面各有三隻巨大的銅質雄鷹,託舉起象徵勝利的花冠。弧形的「自由牆」上刻有4000顆金星,每一顆代表在二戰中犧牲的100位美國人。
華盛頓紀念碑是一座大理石方尖碑,稍微了解一點美國的人,對它都不會感到陌生。其內牆鑲嵌有188塊由私人、團體及全球各地捐贈的紀念石,包括一塊「中文碑」,其上文字取自徐繼畲的《瀛寰志略》。
這座紀念碑從1848年動工,直到1885年才全面完工。南北戰爭爆發時停建,高度已有約50米,直到22年後才繼續建造,完工時全高169米。抬頭仰望,很容易發現紀念碑身上段的石色略深於下段。
林肯紀念堂是一座仿古希臘巴特農神廟的古典建築,36根古樸的白色大理石柱矗立四周。紀念堂正中是一尊林肯坐像,背後石壁上刻著五行大字:這座殿堂之內,正如在人民心中,永遠銘記亞伯拉罕林肯。
為了人民,他拯救了聯邦。左側牆壁上鐫刻著林肯在第二次就任總統時的演說辭,右側是那篇美國歷史上引用最多的葛底斯堡演說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