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 者 按 |
「十三五」期間,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全面落實鄉村旅遊助推大扶貧重大戰略任務,把鄉村旅遊作為決戰脫貧攻堅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以及推動旅遊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圍繞「融合、創新、突破」三個關鍵詞,依託鄉村自然風光、民族村寨、古村古鎮和「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有力推動了鄉村旅遊發展,累計助推112萬貧困人口受益增收。探索出「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模式、「美麗鄉村」建設的「花茂路徑」、特色產業發展的「杉坪路徑」「三變」改革推動的「娘娘山路徑」、景區帶動的「赤水路徑」、民族文化創新的「西江路徑」、網際網路助推的「好花紅路徑」以及產業融合的「雲谷田園路徑」等鄉村旅遊扶貧模式,在貴州脫貧攻堅戰場上大顯身手。
即日起,「天眼新聞」客戶端全域旅遊頻道聯合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鄉村文化旅遊處特別策劃推出「貴州旅遊扶貧典型案例」專題,展示旅遊扶貧經驗,為鄉村振興探索有效路徑。
平壩區小河灣村
因地制宜 專業運營
秀麗多情的文殊河繞村而過,「三面環水一軸畫,九道河灣九道景」,漫步其間,茂林修竹,古樹參天,信步田園,清風徐來,芳草飄香。世代居住在這裡的苗族同胞勤勞質樸,熱情好客,能歌善舞;走進農家,品味茶香,暢飲美酒,鄉情滿滿——這就是安順市平壩區小河灣村。
然而多年前,這裡還是另一番景象——
2014年,小河灣村是一個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的省級二類貧困村,全村貧困戶101戶,貧困人口383人。村內垃圾遍地、 汙水橫流、生活環境差;便利的區位、良好的生態環境、優質的鄉村旅遊資源,與破落的村容村貌、原始的勞作生產、薄弱的經濟收入形成強烈的反差、鮮明的對比,「加快脫貧攻堅,百姓增收致富, 建設宜居宜遊宜產的美麗小河灣」成為最為迫切的問題。
2014年以來,在平壩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小河灣村堅持「生態為本,農旅融合,脫貧致富」的發展思路,加強生態保護,完善基礎設施,優化產業結構,打造 「春賞花、夏親水、秋體驗、冬過節」的四季旅遊業態。
首先是大力改善村內基礎設施。建設組組通道路、機耕道、聯戶路,實施危房改造、庭院硬化,完成飲水管網改造。立足開發鄉村文化旅遊,修建小河灣映月廣場、卜山文化活動廣場、橋上活動場、賀家小山活動場所。
推進小河灣村全區域村莊整治。先後開展「清潔河灣」「美麗河灣」「智慧河灣」專項行動,整治和規範生活汙水排放,全面推行無害化衛生廁所、建設旅遊公廁。全區域實現免費Wi-Fi、天網監控和廣播系統全覆蓋。將河道、綠地、廣場、木棧道、沿河觀光石凳等有機銜接 , 保留小河灣村的傳統民俗風情和田園風光 。
村莊美了,還要解決「玩」的問題。小河灣村九豐農業觀光園、小山農業觀光體驗園升級,以農業採摘豐富遊客體驗。如今,小河灣村在推進農旅融合中已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的「農業+生態+旅遊」發展模式。
安順頤居美麗鄉村科技有限公司接管小河灣景區的運營之後,接連的投入遊客服務中心、頤居草堂、頤居無人超市、美麗鄉村大數據、美麗鄉村大學、帳篷露營基地、共享電動車、親子樂園、採摘體驗基地、房車露營基地、卡丁車、 電動車、汽車露營基地等項目,豐富小河灣景區內的業態。
漫步小河灣,河水清澈,垂柳依依,翠竹青青,山水相擁。
遊客多起來了——
近三年,小河灣遊客接待量平均增速41.2%。2019年,小河灣村共計接待了110萬人次,景區整體營收2030萬餘元。「長桌宴」「篝火晚會」「特色民宿」成為鄉村旅遊吸引物,停車場、農家樂、鄉村旅館常常爆滿。
村民富起來了——
2014年,小河灣村年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2015年全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6000元,小河灣村全部脫貧。2018年,全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1000元 。
- 專家點評 -
小河灣美麗蛻變得益於鄉村旅遊的發展。其經驗主要有因地制宜、專業運營團隊、 業態投入等。具體而言,該村堅持「生態為本,農旅融合,脫貧致富」的發展思路, 加強生態保護、完善基礎設施、優化產業結構、豐富旅遊業態的發展理念,不僅全面推進了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快速增長,而且環境美起來了、遊客多起來了,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探索小河灣鄉村旅遊的成功經驗意義不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清 整理
編輯 陳景雄
編審 趙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