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行業裡,今年感觸最深的有幾件事。
1,電子商務平臺,不再一家獨大十年磨一劍的京東盈利了。其他原因我不懂。但是我知道一個,蟄伏十年的物流線,開始收網了。
同期接觸京東物流和阿里巴巴菜鳥驛站。不得不說,從物流體驗上來說,菜鳥,真的不太行。至少,京東已經踩坑無數,開始模式化的時候,菜鳥才開始踩坑。
菜鳥的劣勢是,他只租物流倉,倉庫不是自己的,第三方也不是自己的。菜鳥唯一的優點就是在全國布了倉庫,但是在時效,體驗,服務方面真的太差了。你怎麼敢相信,商家在收到客戶對於物流的諮詢後,想要獲取物流信息有多少艱難險阻。
當然,京東也不是說就那麼棒。畢竟資本家都是吸血的。但是,從我接觸京東自營以來,少說也產生十萬件貨物的銷售了,我居然!沒有!接到過任何客戶投訴京東物流或者京東送貨小哥罵人之類的問題!這種程度,不是我吹牛逼,同期發的順豐都不敢保證送的貨不出問題!
同一個品牌的運營,我聽到客戶聽到的最多的就是,京東快,我去京東買。京東退貨方便,我去京東買。
嗯,京東那布得密密麻麻的倉庫,真的不是開玩笑的。
當然,這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京東自營是京東方直接運營品牌方的產品,天貓是屬於提供平臺,品牌方自行運營。模式還是不太一樣。
可我還是禁不住想,京東如果按照這種模式,現在線下形式又這麼好,鋪天蓋地的開實體店,線下體驗,線上下單,豈不美滋滋。
尤其是接觸了各種電商平臺後,今年只有這種感覺。電子商務這個行業,不再屬於某家公司,造成一家獨大的局面,而是真正發展成為一個領域。
2,線下實體店的興起
自從和小米開始有點緣分之後,我被小米開店的速度震驚了!
那叫一個——快。
以前對線下的感受是什麼呢。
體驗太差了!
然而,由於線上的衝擊,你應該能隱隱感覺到,線下的服務悄聲無息的發生了改變。
從今年開始,我自己也開始經常去線下買東西。不知道是不是錯覺。反正我覺得線下的服務真的改變了很多。
3,電商成本越來越高了。
要說線下,就不得不說回線上。今年最大的感觸之一,就是流量真TM貴。尤其是從直通車和鑽展以及淘寶客這裡體現出來的。貴了不說,現在流量還越來越難獲取。為啥現在不流行刷單這招了,因為規則慢慢改了啊。一個男的,平時網購也就是買點剃鬚刀,還有狗糧之類的,忽然有一天,他就買了一個大胸罩,你不覺得詭異嗎?現在的這些算法太變態了,什麼精準人群,男女人群,大學生人群,白領人群。你一個賣內衣的,來買的全是糙漢子,一個就算了,還是一大群?拜託,用戶畫像明明是25-35歲的女白領啊?以及現在的展現,不管是阿里巴巴,百度,騰訊也好。你一定對某種場景很熟悉。你剛用瀏覽器搜過:大寶劍!接下來的日子裡,你將會在各種瀏覽器,APP,無孔不入的看到各種大寶劍,關于大寶劍,連上古大寶劍都有。偶然性開始變少,一切都是既定程序。
售後成本:
除了流量成本之外,售後成本也越來越高了。因為做好售後越來越重要。現在,7天無理由的政策越來越寬鬆。以至於許多人根本不知道7天無理由需要保證商品完好不影響二次銷售。為了客戶滿意,想拒收就拒收,真沒多少人知道拒收是有返程費用的。超過7天後,想退貨就一定要達到目的。比如說把衣服的吊牌剪了。其實所有退貨都不可能當做新品銷售,正常都會返回工廠處理。損失的費用大概是打了個4折。(接觸過的行業差不多是這樣)
說回線下。今年參加了一個京東線下展會。就是布了一個展,現場講解產品,產品旁邊貼一個二維碼,介紹完之後,客戶可以掃碼下單,客戶不用拎著東西到處走,還能繼續逛,同時,也避免了營業員為了開單強制客戶一定要掏錢的這種噁心感。
這種線下體驗,線上下單的,其實好幾年前都有了,但是發展一直不算成熟吧,也沒還看到啥合理的盈利方式。但是我覺得京東和小米很有實力幹線上線下結合這件事。
4,內容電商
我以前,搞不懂粉絲到底是能幹啥,是能吃,還是能喝?為啥就有人看條微博或者公眾號推送就去下單買買買。
兩年前,一個做新媒體的朋友(公司可牛逼那種),他跟我說,他們公司一個教人買買買的號,每次轉發那些淘寶連結轉化率都特別差,問我為什麼。我說,現在人都討厭做廣告唄。尤其是你刷微博,看到一些粉絲幾百萬大V發廣告被罵廣告狗,可把我笑死了。在知乎那就更慘了,寫硬廣還是軟廣,那幾乎就是口水伺候了。
今年我就不這麼想了。
為什麼呢。
我司產品在某個以做內容取勝的平臺露臉了,那銷量,在天貓上一個聚划算也未必能達到!
牛逼。
會做內容牛逼。
內容和產品的契合度真的做的太好了。
6到飛起。
發廣告被罵,那是廣告做得太差。選品不行,定位不精準,不夠走心。要不人家學這專業的人能讀那麼多年書?
電商和新媒體都是發展特別好的兩個行業。電商不懂新媒體,所以看到人家有500W粉絲就甩個廣告過去。也不管重合度如何。新媒體當然也不懂電商,畢竟是兩個行業。反正接了個廣告,直接甩個連結,連個文案都不想幫人家寫。
結果吧,不懂彼此就是雙重傷害。電商大佬看投放效果不好,下次就不投了。坐擁無數粉絲的大佬眼看點讚和轉發都很難看,懷疑有一群假粉絲,喊取關不說還外帶舉報。找了一群水軍,刷了一群轉發,也是假的不行。
但是電商和新媒體,又不能離了彼此。
新媒體是電商內容發酵很重要的一種方式。電商是新媒體變現方式中很重要的一種。分明是絕配的一對。好的產品,就要配好的內容。能做好內容的人,就要擁有最適合的變現方式。
最近關注到越來越多的做內容的,自己選品,自己銷售。不得不說很高啊,只要負責好兩個方向——內容,選品。
而做一個好產品需要什麼?一個強大的研發團隊,設計團隊,牛逼的供應鏈。售後服務?不存在的,選中的品牌方,有一個強大的售後團隊。
唯一的缺點?利潤稍微微薄一些。但是又怎麼樣呢?擅長做內容的人總不能已經有了成熟的內容輸出和傳播方式,還要去學怎麼做產品盈利吧?那完全是另外一條路。倒是擅長做產品的企業把內容做好比較有可能,有的做得還不錯。但是大多數做得一般般。為啥呢。畢竟,有個微博和公眾號巴不得一天發10條廣告。做內容這東西,其實跟做產品一樣,都需要匠心精神。
不過內容電商絕對不是一件新鮮事兒,網友口中「紅了就去賣衣服」,其實就是內容電商的一種。叫,網紅孵化?當然,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但是有的成功的人,也成功不了多久了。因為紅了就去賣衣服,而且是抄大牌,是有原罪的。還是不走心。沒掌握到內容電商的火候。
最終沉澱下來的,都是內容和產品都走心的企業。
總結一下。
線下+內容。
電商未來的關鍵字。
產品+體驗+售後。自是不必說的,好的產品,才有未來。